- 相關推薦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全詩翻譯賞析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xiāng),對友人科考落第一事多方給予慰藉和勸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使其覺得知音是極為重要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全詩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作者: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解】:
⑴綦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孝通(一作季通),荊南人(治今湖北江陵),王維好友。
⑵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⑶英靈:英華靈秀的賢才。
⑷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此處泛指隱居的賢才。
⑸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⑹君門遠:指難以見到皇帝。一作“金門遠”。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
⑺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⑻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jié),斷火三日。
⑼京洛:指東京洛陽。一作“京兆”。江淮:指長江,淮水,是綦毋潛所必經(jīng)的水道。
⑽臨長道:一作“長安道”。
⑾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⑿行當:將要。棹:劃船的用具,此處用以指代船。
⒀未幾:不久。
⒁孤城:一作“孤村”。
⒂“吾謀”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左傳記載:“士曾行,繞朝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適,偶然的意思。
⒃知音稀:語出《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韻譯】: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圣明的朝代沒有隱居的人,精英俊秀都來為朝廷獻力。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于是使那些東山中的隱士,不效法伯夷叔齊山中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你雖然落第離金馬門很遠,誰能說你的才能主張不對?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你經(jīng)過江淮時度過寒食節(jié),進入京洛時已經(jīng)縫制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擺酒在長安路上為你送別,感嘆知心好友要與我分離。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你將要乘船回歸南方故里,不多久就要回到自己家門。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綠樹伴隨著你遠去的身影,眼前孤城映照著落日余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我們的謀略雖然暫不見用,但不要因此就說知音稀微。
創(chuàng)作背景:
綦毋潛是在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的,因此這次落第至少應在三年之前,則此詩當作于王維公元723年(開元十一年)被貶濟州之前。當時唐玄宗雖然征招人才,但仍有許多賢能未能被用,所以詩中有“君門遠”之嘆。[
【評析】:
這是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
本詩為詩人送落第友人歸鄉(xiāng)的贈行詩。綦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季通,王維好友。
落第可謂人生中的沉重打擊。綦毋潛落第返鄉(xiāng),心情必然沮喪。作為綦毋潛的好友,詩人力圖多方面給予他安慰。在這首贈行詩中,詩人不僅稱頌“英靈盡來歸”,還為“吾謀適不用”而由衷慨嘆。這兩句看似矛盾,卻恰是詩人構(gòu)思精巧之處。詩人對前者是譏諷,對友人是勸解和安慰,安慰友人不必灰心喪氣,勉勵他,并令他相信在圣明的朝代有才干的人最終會被重用。
整首詩在“勸慰”的主旨上進行渲染,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既有慨嘆,也有鼓勵。全詩寫景清婉,抒情自然,慨嘆由衷,鼓勵真摯,讀來讓人振奮不已。“反復曲折,使落第人絕無怨憂”,是清人對本詩的評語。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xiāng),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復地進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
開頭四句言當今正是太平盛世,人們不再隱居,而是紛紛出山應考,走向仕途。 “圣代”一詞充滿了對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賴和希望。“盡來歸”,是出仕不久、意氣風發(fā)的詩人對天下舉子投身科考的鼓勵,規(guī)勸綦毋潛不發(fā)歸隱,而要振作精神,樹立信心,爭取再考。五、六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盡管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選擇科舉之路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勸綦毋潛暫回家去。“度寒食”“縫春衣”,是從時令上提醒對方,含有關切之情。“江淮”“京洛”,從路線的選擇上提出建議,含有送別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見詩人對綦毋潛的深情厚意與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設想對方回鄉(xiāng)的快捷與沿途風光,給人以溫暖之感,意在安慰對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開心起來。最后兩句規(guī)勸對方,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主考官賞識,切不要因此怪罪于開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為朝中賞識英才的人稀少。這一懇切安慰之辭很能溫暖人心,激勵綦毋潛繼續(xù)仕進。
這一首送別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心、理解、慰勉與鼓勵,也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全詩感情真摯而親切,詩人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對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詩的格調(diào)并不流于感傷,相反顯得奮發(fā)昂揚。這樣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讀這樣一首送別詩,會讓人有一波感動,有一份溫暖,不僅被詩人對朋友的諄諄告別語所感動,更被詩人對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溫暖。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生平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zhí)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jiān)察御史,后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jié)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后被迫出任偽職,戰(zhàn)亂平息后下獄。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里,據(jù)其《請施莊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歲。”《王右丞集箋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jù)《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shù)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jù)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jīng)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zhì),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yǎng)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在戰(zhàn)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zhàn)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yè),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nèi)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xù)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評價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后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后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鐘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于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qū)滿”(《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并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內(nèi)容而言,王維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并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劉長卿、大歷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禎標舉神韻,實際上也以其詩為宗尚。但這派詩歌,往往陶情風景,缺乏社會內(nèi)容。
繪畫成就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yǎng),對于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jīng)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xiàn)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yōu)美,寫景動靜結(jié)合,尤善于細致地表現(xiàn)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例如“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青溪》)、“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以及《鳥鳴澗》、《鹿柴》、《木蘭柴》等詩,都有體物入微之作。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插圖 選自清代光緒刻本《名家畫稿》。并著有繪畫理論著作《山水論》,《山水訣》。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全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閱讀練習及答案01-11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閱讀練習及答案【精】03-10
王維《送丘為落第歸江東》全詩翻譯賞析09-01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全詩翻譯賞析12-27
王維《齊州送祖三》全詩賞析及翻譯09-01
王維《終南山》全詩翻譯賞析09-22
王維《辛夷塢》全詩翻譯賞析08-09
王維《漢江臨眺》全詩翻譯賞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