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望岳杜甫古詩鑒賞
《望岳》是杜甫所作唐詩名篇,詩人在詩中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偉壯觀而聞名于世,為十大名山之一。古時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強調(diào)疑問語氣。夫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qū)。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里指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割昏曉: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割:分。夸張的說法。昏曉:黃昏和早晨。
蕩胸:滌蕩胸襟。
決眥(zì):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yuǎn)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dāng):應(yīng)當(dāng),終當(dāng),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rèn)為……小”。
【詩意】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
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
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kàn]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望岳》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此時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望岳》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jì)天下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shè)問統(tǒng)領(lǐng)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xiàn)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yuǎn)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zhuǎn)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yuǎn)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yuǎn)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創(chuàng)作背景
早年望岳: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陽應(yīng)進(jìn)士,結(jié)果落第而歸。次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當(dāng)時的杜甫正值青年,雖科舉失利,但仍有著蓬勃的朝氣和遠(yuǎn)大的抱負(fù),泰山的雄偉景象激發(fā)了他內(nèi)心的豪情壯志,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這首《望岳》.
晚年望岳:大歷四年(769年)春,杜甫晚年游玩衡山時創(chuàng)作了另一首《望岳》。此時的杜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等諸多社會的動蕩,一生漂泊,飽經(jīng)滄桑,他在詩中融入了對世事的哀嘆和憂郁,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dān)憂.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思想核心: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一生都在關(guān)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
文學(xué)地位: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藝術(shù)特色
意境深遠(yuǎn):以《望岳》(岱宗夫如何)為例,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層次分明地展現(xiàn)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泰山的高遠(yuǎn)幽深、神奇秀麗,同時也能看到詩人卓然獨立的形象,體會到他青年時代兼濟(jì)天下的遠(yuǎn)大抱負(fù).
煉字精妙:如“齊魯青未了”的“青”字,形象地描繪出泰山山脈的綿延不絕和青蔥之色;“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字,將天地萬物寫活,賦予了大自然以情感,仿佛大自然特意將神奇秀麗都集中在了泰山,而“割”字則生動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情感真摯:詩人通過描繪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表達(dá)了自己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jì)天下的豪情壯志,情感真摯而強烈,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虛實相生:詩中既有對泰山實景的描寫,如“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等,又有詩人的想象和夸張,如“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虛實結(jié)合,使詩歌更具藝術(shù)感染力,讓讀者在欣賞泰山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的壯志豪情.
【望岳杜甫古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杜甫《望岳》鑒賞10-10
杜甫望岳鑒賞05-08
杜甫名篇《望岳》鑒賞08-15
杜甫《望岳》詩詞鑒賞06-20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01-25
古詩望岳杜甫的翻譯01-26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精選)03-27
杜甫的《望岳》原文鑒賞及翻譯10-06
古詩杜甫《望岳》之賞析11-20
古詩望岳杜甫的翻譯[精]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