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的復雜感情,籍此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學習本文雅俗相間、內涵豐富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5分鐘,在教室播放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
同學們:課前大家聽到了一首流行歌曲,你能說出這首歌反映的是哪個地域的生活?(北京)
人們把這種帶有北京味又間有京劇腔調的歌叫做什么?(京歌)
歌壇有"京味歌曲",文壇也有"京味文學"。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京味文學家"是誰呢?(老舍)
我們曾讀過他的哪些作品?(小說《在烈日和暴雨下》、散文《小麻雀》、話劇《茶館》等)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寫"京味文學"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果一個并不是在北京出生的人而被人冠之以"京味作家"那就令人稱奇了,有沒有這個人呢?有。那就是生于我們江蘇高郵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
[出示幻燈片之一]
"汪曾祺像"
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畢業(yè)后曾在昆明、上海等地做中學教師,1948年到北京工作一直到逝世。曾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北京京劇團工作,先后擔任《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編輯。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小說,《蒲橋集》等散文集和《沙家浜》等京劇劇本。
[出示幻燈片之二]
從以上介紹中,我們知道,汪曾祺先生從1948年到1997年逝世,整整50年一直生活在北京,那么,在他的作品中帶有京味也就不足為奇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京味散文"--《胡同文化》。
[板書或出示幻燈片之三]
胡同文化 汪曾祺
(二)檢查自讀預習
1、查生字讀音
[出示幻燈片之四]
請為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胡同
A、tóng B、tòng C、tōng D、tong
2、約二斤雞蛋
A、y uē B、yuè C、yāo D、yào
3、房檁
A、lǐn B、lìn C、lǐng D、lìng
4、低徊
A、 huái B、huāi C、huì D、huí
(題中黑體為正確選項)
2、查自讀后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
(1)北京的胡同在建筑方位上有什么特點?
--正 [板書:方位 正]
(2)胡同方位的這種特點使北京城形成怎樣的特點?
--方正
[出示幻燈片之五:北京胡同地圖]
(3)這種"方正"給北京人以什么樣的影響:
--"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4)這句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總領"或"總括"
(5)有一個俗語是怎么說北京胡同之多的?
--"有名胡同三千六,沒名胡同數不清"(另一版本后半句為"無名胡同賽牛毛")
(6)那些有名的胡同是依據什么而得名的呢?你能每一種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板書:得名 計數 存物 人名 行業(yè) 像形]
[出示幻燈片之六:一組北京胡同照片]
以上我們僅僅是從建筑學的角度對北京胡同作了一些概括,但這遠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下面,我們就到課文中去尋找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
(三)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
1、辨析"文化"
(1)"文化"這個詞現在在各種媒體上頻頻出現,但"文化"的內涵隨語境的不同而不同。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有關《詞典》和《辭海》上對"文化"的注釋,然后看看"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屬于何解。
[出示幻燈片之七]
"文化四解"
①指人類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政治文化中心
②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或一種人文現象。如:酒文化、市井文化
③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④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如:文化知識、文化水平
(2)請將下面有"文化"的詞句根據其含義歸類。
[出示幻燈片之八]
①大百菜文化 ②政治文化中心
③仰韶文化 ④學習文化
⑤市井文化 ⑥文化水平
⑦人類的文化 ⑧龍山文化
⑨酒文化 ⑩校園文化
(答案:②⑦--解① ①⑤⑨⑩--解② ③⑧--解③ ④⑥--解④)
(3)"胡同文化"屬于哪一類呢?
--同①⑤⑨⑩
(4)坦率地講,"文化"解釋的第②義也并不是"胡同文化"這類"文化"的最恰當的解釋,這里的"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從課文中可以看出,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思想性格、人際關系、處世哲學、風俗習慣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根據這一類"文化"的特點,我們可否對其下這樣的定義:
[出示幻燈片之九]
"文化"別解
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領域經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如"胡同文化"、"酒文化"等。
--其實有關"文化"定義,至今沒有定論,有人統(tǒng)計從1871年到1951年80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就有164種之多,現在更是眾說紛紜,這個問題有待人們進一步探討。
2、確定具體寫胡同文化的章節(jié)
--5-12節(jié)。(第5節(jié)總寫胡同文化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6-12節(jié)具體寫胡同文化的各種表現形態(tài)。)
3、請五位同學分別朗讀6、7、8、9、10-12,并要求用精要的詞語概括所讀的內容。
(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將教材中已注釋的"國子監(jiān)"及"五味"再強調一下,另補充解釋"祭酒"和"策源地")
[出示幻燈片之十]
祭酒--①古代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后亦以泛稱年長或位尊者。
②學官名。主管國子監(jiān),相當于今天的大學校長。
策源地--戰(zhàn)爭、社會運動等策動、起源的地方。
4、討論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在討論概括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帶有貶義傾向的,一是帶有中性傾向的,教者可準備兩套概括樣板:帶貶義傾向的--安于現狀,疏于交往,易于滿足,漠于世事,甘于忍耐。帶中性傾向的--安土重遷,獨處閑逸,知足常樂,不管閑事,逆來順受。板書時可選擇帶中性傾向的一套)
5、誰能從課文中找出一個詞對"胡同文化"作一個高度概括。
--封閉 [板書:封閉]
--對!可以說,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一種舊時代文化。作者是清醒的,他在本文中對"胡同文化"的批判多于欣賞。
6、北京的市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些文化心態(tài)呢?
--中國歷史上曾有多個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旁,封建社會的高壓統(tǒng)治逼迫他們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
(四)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1、學生齊讀文章最后三小節(jié)。
2、作者是通過哪些細節(jié)寫北京胡同衰敗、沒落的?
--"宅門"挺著、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栓馬柱已失原形、井眼打不上水來(枯竭)、石頭棋盤磨圓了棱角。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3、作者對北京胡同這些印象是從哪里來的?
--是從一本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中得來的',當然也有他平時的觀察。
4、這本攝影集的點睛之詞是哪一個?
--沒(mò)
[出示幻燈片之十一:一組衰敗沒落的胡同照片]
5、作者這篇文章與這本攝影藝術集有什么關系?文中何處點到這本攝影藝術集?
--本文是作者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序,文中點到這本攝影藝術集的僅有一句話,即"看了這些胡同的照片"。
6、作為"序",本應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原由,并評價作品。本文對這本攝影藝術只字未評,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
--作者補充了攝影畫面的不足,攝影畫面展示的是胡同之形,而本文則是挖掘了胡同之神,類似于中國畫的題詞,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更高層次的"序"。
7、作者對"胡同文化"懷有怎樣的一種感情呢?(此處可組織討論,甚至爭論,然后教者作結)
--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復雜而微妙的,有些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他憐憫北京市民的封閉、忍耐,同時對他們的缺乏進取心和反抗精神也不滿意。作者是尊重北京市民的,長期安土重遷的市民,一旦拆遷,自然不免懷以留戀,甚至有些傷感。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板書:懷舊、傷感、留戀]
(完成這個問題時,補充解釋"悵望"和"低徊"。悵望--若有所失地瞻望;低徊--留戀。另外出示幻燈片,介紹"蝦蟆陵"和"烏衣巷"的出處)
[出示幻燈片之十二]
蝦蟆(xiā má)陵--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劉禹錫《烏衣巷》)
(五)語言欣賞
討論:讀了這篇散文,你喜歡文中的哪些語句:你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你覺得這些句子有什么特點?
概括:[板書: 雅俗相間、內蘊豐富]
(講"俗"時要著重強調其"口語化"和俗語的大量使用,這就使文章帶有了濃郁的"胡同味",這是內容決定了形式。說"內蘊豐富"時可讓學生補充"蝦米皮熬的菜,嘿!"和"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句省略的內容。前者可補"那簡直可待皇上了"之類,后者可補"你可真能忍啊"之類,另外,還可讓學生改成書面語比較。)
(至于教材中的"閱讀提示"和"練習"都提到的語言的"雅致"問題,教學中點到即止。原因有三:一、文中稱得上"雅致"的語言,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十六個字,形成不了特色;二、用"雅致"的標準來衡量這十六個字,我們發(fā)現,它們除了都是四字句外,在內部結構上則顯得很混亂,"西風殘照"是并列結構;"衰草離披"又成了主謂結構;"滿目荒涼"是省略了"所見"的主謂短語;"毫無生氣"又成了承前省主語的動賓短語,且"毫無生氣"的"毫"與前三個短語的語言風格也不一致,改"毫"為"了"恐怕會更好些。三、全篇均為樸實的口語,僅在一處突然插入一段帶有文言味道的書面語,反顯得不夠協調。如果課堂有時間,教師也可就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六)電視散文《巷韻》欣賞
北京的"胡同"在我們這兒稱之為"小巷",我們如皋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城內小巷密如珠網。有人為此寫了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題為《巷韻》,這篇散文最初發(fā)表在《光明日報》,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入初中語文課外自讀課本。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我們學校退休老教師、省作協會員陳根生先生。他的這篇散文被如皋電視臺拍成了電視散文,現在我們大家一齊來欣賞這部電視散文,共同來體味一下我們如皋的"胡同文化"。
(播放電視散文《巷韻》)
(七)布置作業(yè)
[出示幻燈片之十三]
課后作業(yè):
1、比較"胡同文化"和《巷韻》的異同。
2、同為京味文學,試比較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異同。
3、介紹一種文化現象,如中國酒文化、中國茶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如皋風箏文化等等。
以上三題任選一題完成。
[板書設計]
正--方位 安土重遷 懷舊
獨處閑逸
計數 胡 同 文 化 知足常樂 封閉 傷感
存物 汪曾祺 不管閑事
人物 得名 逆來順受 留戀
行業(yè) 雅俗相間 內蘊豐富
像形
【案例評析】
本設計也是"激趣·啟智·尋法"教學模式的典型范例。
先說激趣吧,課文的導入就是個"激趣點",這個開場有歌曲渲染,有問題引導,有幻燈展示,學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對課文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文的結束部分也是個"激趣點",教者巧妙地運用本地資源,將本校老師所寫的散文《巷韻》與課文進行比較,并配以生動的電視畫面,學生怎不會興趣盎然?教學中多次展示的北京胡同的照片也是個"激趣點",學生借助那些照片感受老北京的風味,進而體味文中所飽含的京味是再好不過了。
再說啟智,本課的啟智點可以說比比皆是。首先是討論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的那一段,學生一定是眾說紛紜,教者事先就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帶有貶義傾向的,一是帶有中性傾向的,這樣,教者就不至于在學生討論時無所適從。這個細節(jié)也體現了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其次是關于"北京的市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些文化心態(tài)"的討論也是一個重要的"啟智點",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者形成了這樣結論:中國歷史上曾有多個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旁,封建社會的高壓統(tǒng)治逼迫他們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這個結論涉及政治、歷史、地理、心理等多個領域,在課堂上開展這樣的討論是對學生智慧的考驗。再次是關于"雅致"問題的討論。教者先引導學生到課文去尋找可以稱得上"雅致"的文字,接著,又引導學生用"雅致"的標準來衡量這些文字,然后再從其內部結構的混亂上對"雅致"的評價予以否定。這種不避賢者諱的批判精神對學生的啟智是有著極大影響的。
本課雖沒有特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體現"尋法",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是滲透了"尋法"精神的。譬如在開課不久教者在組織學生討論"文化"的含義時就用了比較法和語境法,另外在談"序"的問題時,教者問道,作為"序",本應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原由,并評價作品。本文對這本攝影藝術只字未評,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這個問題既告訴了學生"序"的一般寫法,同時又研究了這篇序的特殊性。可以說,這是"尋法點"和"啟智點"的交融。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學設計11-07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學設計案例精選11-07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設計11-07
胡同文化教案 汪曾祺11-15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11-13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11-10
汪曾祺寫胡同文化原文11-18
汪曾祺胡同文化課件11-13
汪曾祺胡同文化讀后感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