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辛棄疾原文及賞析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也是兩宋詞史上最具成就的詞人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賀新郎》辛棄疾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①,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②。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③。更長門④、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⑤。向河梁⑥、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⑦。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⑧,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注釋]
①鷓鴣:鳴聲凄切,如說“行不得也哥哥。”
②未抵:比不上。
③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
④“更長門”句:用陳皇后失寵事。
⑤將軍:指漢武帝時李陵。
⑥“向河梁”句:指李陵別蘇武事。
⑦“易水”句:《史記刺客列傳》中易水送別之事。
⑧如許恨:像上面的許多恨事。
⑨金闕(jīn què):金子搭成的宮殿。也形容富麗堂皇的建筑物。
⑩將軍:引用漢武帝時李陵。
⑨向河梁:引用李陵別蘇武典故。指李陵送別蘇武歸漢。
⑾故人:指蘇武。蘇武出使匈奴,被強留十九年。堅貞不屈。
⑿長絕:永別。
⒀易水:在今河北省,戰(zhàn)國使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于易水。引用《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典故。
⒁蕭蕭( xiāoxiāo):風聲。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 ——晉· 陶潛《自祭文》
⒂還知:倘知。
⒃如許恨:像上面的許多恨。
【譯文】
聽著綠樹蔭里伯勞鳥叫得凄惡,更如何忍受,鷓鴣鳥“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剛住,杜鵑又發(fā)出“不如歸去”悲切地號呼。一直啼到春天歸去再無尋覓處,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實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來這樁樁件件也換抵不上,人間生離死別的痛楚。漢代王昭君騎在馬上彈著琵琶,奔向黑沉沉的關(guān)塞荒野,更有陳皇皇阿妖退居長門別館,坐著翠碧的宮輦辭別皇宮金闕。春秋時衛(wèi)國莊姜望著燕燕雙飛,遠送休棄去國的歸妾。流代史將李陵身經(jīng)百戰(zhàn),兵敗歸降匈奴而身敗名裂。到河邊橋頭送別蘇武,回頭遙望礦園遠隔萬里,與故友永遠訣別。還有荊軻冒著蕭瑟秋風,易水寒冽,送別的賓客素衣素冠像一片白雪。正是勇士壯別去國,慷慨悲歌無盡無歇。啼鳥若知人間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淚,而總是悲啼著鮮血。如今嘉茂弟遠別,還有誰與我飲酒共醉賞明月?
【譯文二】
綠樹上鵜聲聲已讓我悲傷,更哪堪鷓鴣哀鳴聲剛停,又聽到杜鵑聲聲凄咽。春天在鳥啼聲中歸去再難尋覓,苦恨芬芳的百花全都凋謝。但這種悲傷遠比不上人間離別。昭君馬上彈琵琶進入邊關(guān),幽居的長門宮的阿嬌乘翠羽車辭別金殿,莊姜夫人流淚望飛燕送走小妾。
李陵將軍百戰(zhàn)后歸降身敗名裂,到橋頭送別回望萬里故鄉(xiāng),和好友蘇武永遠訣別。西風蕭蕭荊軻離燕去秦,滿座送行人白衣白冠一片白雪,壯士慷慨悲歌易水河也嗚咽。啼鳥若知人間有如此多離恨,就不會再啼清淚而聲聲啼血。從今后有誰,伴我共醉明月。
【評點】
本篇為送別抒懷之作。首尾以啼鳥相呼應,描寫暮春凄厲暮色,中間引述歷史故事,鋪敘古代種種人間離情別恨,借送別族弟,抒發(fā)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壯志難酬的義憤。筆力雄健,沉郁蒼涼。
全詞共有五處引用典故。上片“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用漢代王昭君遠嫁匈奴的典故。設(shè)想一下,王昭君背井離鄉(xiāng),遠赴荒漠,獨自馬上彈琵琶進入邊關(guān)時的畫面,是多么凄涼孤苦;“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用陳阿嬌失寵的典故,漢武帝曾將其打入長門宮,她乘著翠羽車辭別金殿來到長門宮時,又是多么凄慘! “看燕燕,送歸妾”用莊姜送戴媯的典故,春秋時衛(wèi)莊公之妾戴媯生下一個兒子完,立位不久被害,戴媯被迫歸陳,莊公夫人莊姜親自為她送別,兩人分別時抱頭痛哭。詩經(jīng)中《燕燕》一詩,寫的就是這件事。下片“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用漢武帝時名將李陵的典故,漢將軍李陵苦戰(zhàn)匈奴兵敗,后投降;其好友蘇武南還大漢時,李陵對蘇武說:“異域之人,一別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用荊軻事,戰(zhàn)國時,荊軻奉命入秦行刺秦王。在易水邊上,燕子丹身穿白衣頭戴白冠為其送行,荊軻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見《史記刺客列傳》,《易水歌》。
[賞析]
此詞是送別其族弟茂嘉之作。用歷史上五個生死離別之事以突出自己與茂嘉別離的沉痛。詞開頭便用“鵜鴂”、“鷓鴣”、“杜鵑”三種禽鳥悲啼,營造出一種悲劇氛圍。最后又用“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作照應,并且讓三種鳥啼進行對比,增濃了悲劇色彩。最后以“誰共我,醉明月”作結(jié),將鳥與古人之悲,盡集于一身,從而使得別弟之痛,無以復加。
這是一首寄寓著作者憂國深情的送別詞,作于瓢泉閑居時期。作者對他的族弟茂嘉調(diào)任遠地深有感觸。
辛棄疾的這首詞大約作于他閑居鉛山期間。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跡未詳。這首詞的內(nèi)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nèi)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guān),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guī),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郁積事多,有觸而發(fā),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涌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的開頭幾句:“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興與賦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說它是“賦”,因為它寫送別茂嘉,是在春去夏來的時候,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聲,是寫實。鵜鴂,一說是杜鵑,一說是伯勞,辛棄疾取伯勞之說;說它是“興”,因為它借聞鳥聲以興起良時喪失、美人遲暮之感。伯勞在夏至前后出鳴,故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意,以興下文“苦恨”句。鷓鴣鳴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為蜀王望帝失國后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像“不如歸去”。詞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形成強烈的悲感氣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著“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是上下文轉(zhuǎn)接的關(guān)鍵。
它把“離別”和啼鳥的悲鳴作一比較,以抑揚的手法承上啟下,為下文出的“別恨”作了鋪墊。“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兩句,有人認為寫的是兩事:其一指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的事;其二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也有認為只寫一事的,謂王昭君自冷宮出而辭別漢闕。今從多數(shù)注釋本作兩件事看。“看燕燕,送歸妾”,寫的是春秋時衛(wèi)莊公之妻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妾戴媯生子完,莊公死后,完繼立為君。州吁作亂,完被殺,戴媯離開衛(wèi)國。《詩經(jīng)。邶風》的《燕燕》詩,相傳即為莊姜送別戴媯而作。“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引用了漢代另一個典故。漢李陵抗擊匈奴,力戰(zhàn)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jié)不屈。后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詞人又借此暗諷當世降金之人。“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寫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傳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荊軻臨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上這些事都和遠適異國、不得生還,以及身受幽禁或國破家亡之事有關(guān),都是極悲痛的“別恨”。這些故事,寫在與堂弟的一首送別詞中,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當時沉重、悲壯之情。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這又是承上啟下的兩句。句中說啼鳥只解春歸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間的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隨啼聲眼中滴出的不是淚而是血了。為下句轉(zhuǎn)入送別正題作了省力的鋪墊。“誰共我,醉明月?”承上面兩句轉(zhuǎn)接機勢,迅速地歸結(jié)到送別茂嘉的事,點破題目,結(jié)束全詞,把上面大片凌空馳騁的想象和描寫,一下子收攏到題中來,有此兩句,詞便沒有脫離本題,只是顯得善于大處落墨、別開生面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為宋代一代文豪!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烈外,還得力于它的音節(jié)。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jié)”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并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郁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反映了古人對此詞的推崇。
王國維: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于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后人不能學也。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風閘村)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一起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 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shù)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深謀遠慮,智略超群。26歲時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31歲進獻《九議》,從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zhàn)等方面,指陳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中興的大計,切實詳明。33歲時即預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周密《浩然齋意抄》),也體現(xiàn)出辛棄疾的遠見卓祝。他還具有隨機應變的實干才能,41歲在湖南創(chuàng)建雄鎮(zhèn)一方的飛虎軍,雖困難重重,但事皆立力,時人比之為“隆中諸葛”(劉宰《賀辛等制棄疾知鎮(zhèn)江》)。
平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的辛棄疾,南歸后本來希望盡展其雄才將略,揮擁萬夫,橫戈殺敵,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然而,自隆興元年(1163)符離之役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zhàn)喪膽,甘心向金朝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而身為“歸正人” 的辛棄疾,更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他23歲南歸之初,只被任命為小小的江陰僉判,六年后官職雖逐步升遷,但都是在地方任職,而且每任時間都不長,從29歲到42歲,13年間調(diào)換14任官職,使他無法在職任上有大的建樹和作為。
辛棄疾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zhàn)復國的政治主張本來就與當時只求茍安的政治環(huán)境相沖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鳧”(《水調(diào)歌頭》)的傲岸不屈、剛正獨立的個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讒害和排擠,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哨遍》)。42歲的壯年,即被彈劾罷職,閑居八年后,朝廷準備北伐,辛棄疾懷著建功立業(yè)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帶著“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水調(diào)歌頭》)的絕望心情,66歲的老英雄又回到鉛山故居,68歲時含恨而逝。
辛棄疾既有詞人的氣質(zhì),又有軍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來是做統(tǒng)兵將領(lǐng),在戰(zhàn)場上博取功名,“把詩書馬上,笑驅(qū)鋒鏑”(《滿江紅》)。但由于歷史的錯位,“雕弓掛壁無用”,“長劍鋏,欲生苔”(《水調(diào)歌頭》),只得“筆作劍鋒長”(《水調(diào)歌頭·席上為葉仲洽賦》),轉(zhuǎn)而在詞壇上開疆拓土,將本該用以建樹“弓刀事業(yè)”(《破陣子》)的雄才來建立詞史上的豐碑。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辛棄疾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余,留十日。與之同游鵝湖,且會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fā)千里一笑。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fā)。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譯文】
手持酒杯與你在長亭話別,你安貧樂道的品格恰似陶靖節(jié),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臥龍諸葛。不知何處飛來的林間鵲鳥,踢踏下松枝上的殘雪。好像要讓我們倆的破帽上,增添上許多花白的頭發(fā)。草木枯萎,山水凋殘,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燁。全靠那稀疏的梅花點綴,才算有幾分生機令人欣悅。橫空飛過的兩三只大雁,也顯得那樣孤寂蕭瑟。
你是那樣看重信用來鵝湖相會,才相逢又輕易地匆匆離別。遺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凍不能渡,無法追上你,令人悵恨郁結(jié)。車輪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轉(zhuǎn)動,這地方真讓惜別的行人神傷慘切。試問,誰使我如此煩惱愁絕?放你東歸已經(jīng)后悔莫及,好比鑄成的大錯用盡了人間鐵。長夜難眠又傳來鄰人悲凄的笛聲,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讓長笛迸裂。
【注釋】
1、陳同父:即陳亮(1143—1194),字同父(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
2、東陽:即今浙江金華。
3、來:訪問,探望。
4、鵝湖:在江西鉛山縣東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東晉龔氏居山養(yǎng)鵝,更名鵝湖。
5、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早期主戰(zhàn),晚年主和,與辛、陳政見相左。
6、紫溪:在鉛山縣南四十里,為建陽、上饒的必經(jīng)之道。
7、既別之明日:別后的第二天。
8、追路:追隨,追趕。
9、鷺鶿林(lùcílín):地名,古驛道所經(jīng)之地。南宋史彌寧《鷺鶿林》詩:“驛路逢梅香滿襟,攜家又過鷺鶿林。含風野水琉璃軟,沐雨春山翡翠深。”
10、方村:村莊名,在鷺鶿林西南。
11、悵(chàng)然:失望的樣子。
12、不遂:沒有成功。
13、泉湖:地名,在信州東,方村附近。
14、《乳燕飛》:《賀新郎》的別名,因蘇軾《賀新郎》有“乳燕飛華屋”句而得名。
15、見意:表達意見。
16、索詞:要我寫詞。
17、心所同然:兩人內(nèi)心所共同想到的。
18、長亭:古時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設(shè)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餞別親友。
19、淵明:陶淵明,這里指陳亮。陳亮沒有做過官,所以辛棄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淵明。
20、風流:高潔宏遠的風度和志趣。
21、酷似:非常相似。
22、臥龍諸葛:未出山前的諸葛亮。這里是稱贊陳亮,說他和諸葛亮一樣,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臥龍,比喻才能杰出的隱士。
23、蹙(cù)踏:踩踏。
24、剩水殘山:凋敝的山水。
25、無態(tài)度:不成樣子。
26、料理:點綴,裝飾。
27、風月:泛指風光、景色。
28、蕭瑟:冷落,凄涼。
29、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賢人、好友。這里指陳亮。
30、重約:重視約定。五年前,陳亮約訪辛棄疾,因被誣下獄未能踐約,此次方踐舊約。
31、輕別:輕易地分別。
32、冰合:冰封住了江面。
33、車輪生四角:謂道路泥濘,車輪像長了角一樣,不能轉(zhuǎn)動,無法前進。
34、銷骨:極度傷心。
35、愁絕:極端哀愁。
36、“鑄就”句:《資治通鑒》卷二六五:羅紹威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此言沒留住陳亮是個錯誤。費盡人間鐵,用盡了人世上所有的鐵。這里是用夸張的筆法,寫友誼的深厚堅實。
37、長夜笛:《太平廣記》卷二十四載,唐代著名笛師李謩在宴會遇見善吹笛的獨孤生,就把自己的長笛拿出來請他吹奏。獨孤生說此笛吹至樂曲“入破”處必裂,一試果然。這里用此典關(guān)合題序“聞鄰笛悲甚”之意,希望他不要把笛子吹裂,自己實在受不了笛聲之悲。
【創(chuàng)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遠道來訪,和辛棄疾同游鵝湖,雖然為期只有十天,這在辛棄疾一生中,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會見。陳亮東歸之后,辛棄疾寫了這首《賀新郎》,兩人往返唱和,各自寫了三首。他們兩人在詞中所寫的,離不開抗金這個中心思想。
【譯賞】小序
陳亮自浙江省東陽縣來會見我,留居十日。我倆同游鵝湖(江西鉛山縣境內(nèi)),后又同赴紫溪等候與朱熹會晤,而朱沒來。陳亮明天就要飄然東歸,我十分戀戀不舍,追送他一程。走到鷺鷥林,遇雪深泥滑,我難以前進,與他分別。便獨自在方村飲酒,惆悵了許久,恨自己挽留不住好友。我于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甚悲,便寫下了《賀新郎》寄托情思。過了五天,陳亮來信索取此詞,我倆千里相隔而心思相同,料想彼此會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正文
想起我與陳亮在驛亭飲酒話別,我曾說他的才能和文采像陶淵明,滿腹經(jīng)綸和政治抱負可比諸葛亮。(這里通過稱贊陳亮,寫出二人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無比。)不知何處飛來烏鵲,把松枝上的積雪急促地踏下來,落在我的破帽上,好像我頭上多添了白發(fā)。(這里借景抒情,寫自己年近五十,破帽蒼顏,蹉跎歲月,報國無門,不勝感慨!這是神來之筆,自嘲庸碌衰老,且與贊美陳亮的話相對照,巧妙!)當時,正值歲末嚴寒,草木凋零,大地是剩水殘山,缺乏美好景物(無態(tài)度),只有幾枝疏梅裝點風光。兩三只雁,在長空發(fā)出凄厲的叫聲。(這里明寫自然景物,暗示: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只落得水剩山殘。“疏梅”“兩三雁”影射力主抗金的志士,勢單力薄,艱難困苦。字里行間,蘊含深遠的憂國情思。)
陳亮是品德美好的佳人,重約守信,如約前來相會,聚談十日之后,又輕易地離別。此時,清江(指江西信江上游)水深冰凍,不能渡越,我很愁苦。車輪路斷,好像輪生四角,難以行動,使我不能繼續(xù)追送他,深感離別的悲傷,銷魂直到骨髓!不禁發(fā)問:誰使陳亮(兼指自己)如此極度愁怨?是我倆志趣相投、同仇敵愾的深厚友情,才產(chǎn)生了如此臨別依依的萬千愁怨,如同費盡人間鐵才鑄就的錯刀錢幣一樣。于是,我們的離別之情,而今便可喻之為相思錯。(“相思錯”暗含深意:當時南宋國運衰危,朝廷腐敗,使人民群眾顛沛流離,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這當然是南宋當政者的錯誤,也是辛陳二人“愁絕”的主要根源。“錯”有雙關(guān)語意,既指錯刀,也指錯誤。但后者不便明說。)耳聽長夜笛聲凄涼,更添愁苦。希望吹笛人悠著點兒,莫把笛子吹裂了。
【作品賞析】
這首追憶與陳亮的交會與抒發(fā)別情的詞作,寫得勃郁動蕩,筆力奇重,是稼軒詞中的名篇。
長達一百二十余字的詞序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蘇東坡之后,詞序在詞作中的地位明顯提升,詞人多以只字片語的小序交代詞的寫作背景、本事或主題,稼軒詞亦多有詞序.但百字以上的序終究不多見。這篇序敘述了兩人相會、分別,以及別后復追、無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悵然獨飲,繼而收到友人書信的情形.幾乎可以當作一篇獨立的小散文來讀。與詞作相配合,則事與情俱佳,所渭“合則兼美”,棺得益彰。它不僅不與詞作內(nèi)容重復,還能與原詞互相生發(fā),交映生輝。這樣的效果,是連宋代最善于寫作詞前小序但多與詞重復的姜夔也難以相比的。
全詞主要抒寫了他與陳亮之間志同道合的深摯友誼,同時在寫景抒情中都含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上片起句,從長亭送別寫起,古時在大道上設(shè)亭供行人休息,通常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人們送行時總在長亭餞別。所以一說到長亭,總有一種依戀不舍之情。唐代大詩人李白說得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這里首句說長亭餞別,就點染了一種依戀惆悵的氣氛。不正面寫彼此的留戀之意,而以一“說”字,領(lǐng)起下文。下文中長亭送別的談說,也只是他們酌古準今的內(nèi)容之一,他們都覺得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和起而用世的諸葛亮可以被看成是一體的兩面,所以一樣風流,但其中實有深意。
這里作者把陳亮比做陶淵明和諸葛亮,意在說明,他那不愿做官、向往自由的品格很像陶淵明,而那風流瀟灑的風度和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又實在極像當年高臥隆中、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其實,這并非溢美之辭。陳亮住政治、軍事上確有卓越見解,他曾三次向孝宗上書,主張改革內(nèi)政。抗擊金兵,收復中原。在《中興十論》中,還具體規(guī)劃了收復中原的政治和軍事策略。從這些方面看.陳亮確實可與當年隆巾對策的諸葛亮相比。長亭餞別本來夠惆悵的了,何況又是與這樣不平凡的人分手,留戀之情自然更深了。這兩個古人,原是詞人自己喜愛的,自己所欲,奉之于人,足見其誠意。
飛鵲踏雪兩句,即景生情,點畫他送別陳亮時的長亭景色,但不是靜態(tài)描繪,而是靈幻生動。“要破帽”句,則以戲謔的語言,傳達年華老大的悲感,明松暗緊。這三句是回想兩人分手前暢聚的愉快心情,但卻只用旁筆描繪當時的環(huán)境:兩人正談得親切,不知從哪片林子里琶來幾只喜鵲,把松樹梢上的積雪踢落下來,點點落在他們的破帽上,好像故意要使我們增添一些白發(fā)。這里寥寥幾筆,不但點明了季節(jié),而且把兩位知友當時在松林雪地中傾心交談的神態(tài)和愉悅的心情生動地烘托了出來,筆調(diào)也非常靈活風趣,使人回味無窮。
雖無正面描寫聚會情況,但氣氛已足。所以下面筆鋒一轉(zhuǎn),寫出一片蕭瑟景象:舉目望去,寒冬的山水凋枯得不成樣子,失去了姿態(tài)和神情,幸虧還有幾株梅花把它裝點一番,勉強點綴成一番景致。在天空中,雖有兩三只飛雁南鳴,也畢竟是蕭條凄涼。這上片歇拍前的這四句,寫冬日蕭瑟景象,和疏梅、稀雁點綴于這種景象中時,所給予詞人的印象。但意思不止于此,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是用比興手法,有著象征意義,隱含著作者對山河破碎、唯留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和對南宋越來越少的愛國志士無望的堅韌表示感慨之意。這是他隱居時期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的政治情懷的較明顯的傳達。
上片是圍繞著送別來寫的,但無論寫景抒情都遠遠超過送別的范圍,而具有濃郁、深邃的余情逸韻。下片則重在抒發(fā)眷念不舍的友情,把惜別之情抒發(fā)得極為深摯動人。換頭就點出陳亮的別去,這就為下文寫他追趕朋友、為風雪所阻的情景作準備。以下寫清江冰合,陸路泥濘。水陸都不可以前行,追趕也就成了泡影。實際上,他這一次是從陸路追趕朋友的,但是特用水路為虛襯,顯示出無路可通的極度失望,車輪生角一語,化用典故,形象地寫出了行路的困難,在這樣的路途上依然想追挽朋友,其下的“行人銷骨”一語。就成了順勢而下的深摯抒情了。“問誰”一句,憑空虛擬一問,自問自答,不僅使詞意可以從無可伸展處再生波瀾,而且寫出了別情的不可解脫。
于是以下一韻,在問句的追逼下,他以極夸張的筆墨,將自己的沒有能夠挽留住道友的后悔,傾身一發(fā),詞剛氣烈。費盡人間鐵來鑄就相思錯,這是很大的遺憾,表明了作者心中異常激烈的感情。同時,就像上片后兩韻的景語中包含著明顯的象征意義一樣,此處也頗有一語雙關(guān)的妙味。它兼有譴責了南宋統(tǒng)治者采取投降路線,結(jié)果弄得南北分裂,山河相望而不得相合的莫大錯誤。這樣的抒情重筆,只有包含了這種分量的內(nèi)涵,才使人在夸張的筆墨中看見他的真實感情。
結(jié)尾“長夜笛,莫吹裂”兩句暗合詞序中“聞鄰笛甚悲”之語,糅合了向秀《思舊賦》的悲凄意境和獨孤生吹笛入破而使笛裂的故事。長夜漫漫,看不到破曉的希望,凄清的笛聲,撕心裂肺。全詞在悲涼的意境中收束,情深意永,余音裊裊,較之詞人那些“兒女淚,君休滴”的送別之作顯得情意繾綣。整首詞設(shè)喻新巧,寫景幽峭,但在藝術(shù)上的新奇和不憚外露的相思之情背后,傷心人別有懷抱。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賀新郎·柳暗清波路》
柳暗清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千里瀟湘葡萄漲,人解扁舟欲去。又檣燕、留人相語。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鳴櫓。
黃陵祠下山無數(shù)。聽湘娥、泠泠曲罷,為誰情苦。行到東吳春已暮,正江闊、潮平穩(wěn)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愁為倩,么弦訴。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詞”、“金縷歌”、“風敲竹”、“賀新涼”等。正體雙調(diào)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韻。
清波路:指江邊堤路,又作“凌波路”。
瀟湘:瀟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也稱瀟湘。葡萄:形容水色碧綠,語出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
“又檣燕”句:此句化用杜甫《發(fā)潭州》:“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檣(qiáng):桅桿。
“艇子”二句:歌女飛舟來到,唱我新詞為之送行。生塵步:形容女子嬌美輕盈的步態(tài),語出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番:通“翻”,依舊譜,寫新詞。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jié)。”唾花寒:行容動聽的歌聲吐露傷感之情。
“波似箭”二句:謂江水中的波浪就像箭一樣,好像在催著小船上路。
“黃陵”三句:設(shè)想友人此去舟泊黃陵,傾聽湘妃奏瑟。黃陵祠:即二妃祠。據(jù)《水經(jīng)注·湘水》,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從征,溺于湘江。民尊為湘水之神,立祠于江邊黃陵山上。山在湖南湘潭縣北四十五里處。聽湘娥、泠泠曲罷,屈原《遠游》:“使湘靈鼓瑟兮。”泠泠(líng):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行到”三句:謂船近臨安,遠遠可以望見京都殿閣。金雀觚(gū)棱:飾有金鳳的殿角飛檐。班固《西都賦》:“設(shè)璧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文選》注云:“觚棱,闕角也。角上棲金爵(雀),金爵,鳳也。”
“前度”二句:語本唐劉禹錫兩首桃花詩。據(jù)孟棨《本事詩·事感第二》,劉參與永貞革新后被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始征還,當春重游玄都觀賞桃花,后作《贈看花諸君子》,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之句,詩一出,廣傳京都。執(zhí)政者聽信誣言,認為劉有怨憤,譏諷朝政。未幾,又放外任,出為連州刺史。再過十四年返京,重游玄都觀,千樹桃花蕩然無存,因而再題《再游玄都觀》詩:“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里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問訊京都故人之意。
“愁為”二句:滿腹離愁,惟憑弦絲傾訴。倩:請。幺(yāo)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細,稱幺弦。幺,細小。此借指琵琶。
譯文
江邊路堤柳樹成蔭。送別春天,經(jīng)過暴風驟雨,又是一番新鮮的綠意。碧綠的瀟湘水漲,蜿蜒千里,行人解開扁舟想要離去。桅桿旁燕子的叫聲,是挽留行人的告白。船艇輕盈飛速地駛來,歌女唱我新詞為他送行。波浪似箭,催促響櫓。
黃陵祠下山峰無數(shù)。聽那瀟湘二妃泠泠的琴音,是在為誰苦情?船到吳地春季已近尾聲,正是江面寬闊、水浪平靜。我遠遠望見宮殿檐角,栩栩如生的金鳳在上面飛舞。曾經(jīng)的劉郎重回故地,玄都觀的千樹桃花是否仍在?滿腹離愁,惟憑弦絲傾訴。
賞析
詞的上片描寫送別情景。起頭兩韻,點出送別的環(huán)境氣氛:經(jīng)過一番狂風暴雨的沖洗之后,春色已歸,綠意豐盈,沿江種植的楊柳更是呈現(xiàn)幽暗深綠。這里的柳色是詞人即目所見之景,它之所以被濃墨重彩地突出描寫,就在于這個場景與離情別緒之間有著早已被確定的因緣,為下文傾訴離愁作好了意象的鋪墊和氣氛的渲染。三韻接著前韻而來,先用“葡萄”一詞,描寫千里瀟湘春水碧綠飽滿的幽美景象。江水正適宜舟行,離人也在解舟待發(fā)。而“又檣燕” 以下兩韻,詞筆反拉,將詞人深情挽留行人的情意,借他物、他人側(cè)面表達。作者先化用杜甫的詩句,借繞檣燕子的呢喃留人,寫自己的眷戀之情;再旁借輕舟上如同“羅襪生塵” 的洛水女神的佳人唱曲,再次表達自己的留別情意。這位唱著詞人新翻句的歌姬,顯然是作者邀來的。但是燕語人歌,終不足以挽留行人,此非友人薄情,而是因舟行時間已到,不得不走。上片末韻,留下長波筆直、鳴櫓待發(fā)的鏡頭,一筆轉(zhuǎn)回,接著前文中“人解扁舟欲去”的語意,將友人將出發(fā)的意思,更促進一步。
詞的下片將那被提起又遭到延宕的別情,完全直接地傾瀉出來。詞人的精神世界里,早已先于東去的行人遨游而去。在他的想像中,小舟經(jīng)過黃陵山,那里有供奉著娥皇、女英的祠廟,他隱約聽到這兩位水神曲韻泠冷、曲音幽苦的奏瑟之聲,心中慘然不樂。“為誰情苦”,問得十分委婉。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湘娥的哀婉動人的傳說,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哀怨愁苦。這愁苦既包含作者對友人離去的傷感,又包含作者對個人身世命運的傷感。舟行迅捷,來到千里之外的東吳已是暮春。在寬闊而無波浪的長江上,行舟安穩(wěn)地向前駛?cè)ァ^D(zhuǎn)眼間就到了京城臨安,遠遠地就可以望見京都的宮殿。此處一“望”一“舞”,臨安的皇城氣象畢見。“前度”一韻,化用前人詩歌典故,暗指他終于回到故地;此處借用劉禹錫再返京師賦詩之典,明寫友人返回臨安之事,暗示他對國都的懷戀。詞人正值壯年,雖雄心依然,但壯志難申,故而愁緒滿懷。結(jié)韻“愁為倩,么弦訴”,復轉(zhuǎn)回到離愁的主題。
這首詞借為友人的送別,一方面描寫對友人的深情摯意,另一方面表達“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抒發(fā)個人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念之情。此詞在寫景上采用虛實相輔的手法,既寫眼見之實景,又寫想見之“虛景”,并且在寫景中寓寄作者之情,使得情與景有機地融匯于一體;在抒情上又將各種復雜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既有對友人的關(guān)切與惜別之情,又有對個人內(nèi)心愁苦的抒發(fā)與寄托。
【《賀新郎》辛棄疾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賀新郎原文翻譯以及賞析辛棄疾10-16
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及賞析11-01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辛棄疾原文及賞析05-24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辛棄疾原文及賞析10-10
賀新郎賞析辛棄疾08-13
辛棄疾《賀新郎》賞析08-28
辛棄疾《賀新郎》詩意賞析08-14
關(guān)于辛棄疾的《賀新郎》的賞析06-25
賀新郎·和前韻_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