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采桑子辛棄疾注音
《采桑子》為愛國詩人辛棄疾所寫,全文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愁的思想,表達他壯志無法實現(xiàn)的憂郁的心情。
采桑子
作者: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采桑子辛棄疾拼音:
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ái xiū 。yù shuō hái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
采桑子辛棄疾翻譯:
年少時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歡在新作的詞里強說憂愁的感覺。而到了今天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還是沒有說出來,只是說秋天真是涼爽啊。
采桑子辛棄疾字詞解釋: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④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
采桑子辛棄疾中心思想:
這首詩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
采桑子辛棄疾背景:
《采桑子辛棄疾》又稱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采桑子辛棄疾賞析: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shù)仫L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lián)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xiàn)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quán)同心協(xié)力,共建恢復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quán)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zhuǎn)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jié)構(gòu)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yīng)。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zhuǎn)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diào)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xiàn)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巧妙,突出強調(diào)了今日的愁,有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