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絲路人文遺存與唐代文學的西域書寫》閱讀題及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唐代絲路沿線人文遺存與文人活動、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傳播的關系研究,可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唐至北宋絲路沿線的各類遺存古跡對文人活動、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傳播的影響。從共時性角度看,又可將此線路切分為三個單元。首先,關中古跡群對文人活動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關中古跡眾多,其中尤以宮殿、帝陵和宗教遺跡最為有名。宮殿巨麗,與賦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宮賦》最為有名。這些賦作所書寫的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等宮殿群的歷史記憶或現實觀照均屬唐人的盛世文學書寫范疇,包舉天地之心,并燭見時代禮治精神。華清宮與興慶宮則因白居易《長恨歌》在宮殿政治意蘊書寫之外,展現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漢以來,長安迭為帝都,京城為帝陵環(huán)擁,形成別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游離于京城與地方之間,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華山、終南山是關中久負盛名的山川,與帝都在空間上形成巨大的張力,王維、李白、杜甫、韓愈等卓絕一代的大詩人在內心對其充滿復雜感情,并借此成為他們叩問仙道與天人關系的重要載體和思考人生進退出處的重要場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遺存的文學寫作。“隴頭”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響的文學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層面富有特殊價值,故使“隴頭詩”成為唐詩中的重要題材,也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xiāng)戀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內涵而言,書寫內容主要包括邊塞戰(zhàn)事、征人思鄉(xiāng)、大漠風光、隴頭風俗等,分別展現出蒼涼、悲壯和豪邁三種情感,體現了古代士人對待“家”與“國”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觀念的碰撞,并最終使其經典化為中國文學寫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逆群對文人活動與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重要影響。西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元。絲綢之路在天山南北兩麓共分三條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學創(chuàng)作的綠洲化,體現出交通路線的分異與文學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差異。此外,唐代詩歌中大量存在著有關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許多詩人都先后有從軍西域的經歷,但長期以來學界關注的焦點還主要停留在材料發(fā)掘與整理層面,而缺乏對其背后機制、關系的深入挖掘,這或許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學文本又具有主觀性,表達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義。英國學者邁克·克朗認為,“文學作品不能被視為對地方的簡單描述,我們可借助文學作品了解人們想象中的地方……這些充滿想象的描述可使讀者認識到一個地方獨特的風情或特色。由于人們可從各種煤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數人對一個地方的了解在親眼所見之前就巳經形成了”,所以人們透過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可以讀出作者對某一特定空間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點可知,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受到絲路沿線人文遺存的潛在影響和制約時,千萬個行走其地的文學家也以作品或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首先,再現地方典型的景觀。例如輪臺這一地名,漢“輪臺”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時治所則位于天山之北,漢唐輪臺縣治的巨大差異和唐代前后期統治區(qū)域的伸縮,使“輪臺”在唐代文學的前后期創(chuàng)作中成為一個悲喜俱存的地理符號和文學意象。其次,文學寫作重構絲路遺失的地方文化。樓蘭是漢代絲路上的一個邦國,后為黃沙所掩,但唐人卻通過反復吟詠書寫“樓蘭”,最終借助想象與回憶,建構起詩文中的“樓蘭”意象,展現出對漢代國力強盛、英雄輩出的崇拜,體現出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和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與評價。
(摘編自王偉《絲路人文遺存與唐代文學的西域書寫》)
材料二:
西域文化豐富了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容,西域風光、歌舞、人物、服飾、用具都進入唐代詩人的視野。岑參的70多首邊塞詩出現“沙磧、沙、磧”37次,“輪臺”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熱海”4次,“雪海”3次,“胡虜”29次。他兩次西北軍幕供職,活動地域廣闊,超過以往任何一位邊塞詩人。這樣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詩中對西域地名多有記錄。溝通與防御成為西域歷史文化產生時代差異的驅動力。戰(zhàn)爭與和平成為唐代西域詩歌的兩大主題。在戰(zhàn)爭主題之下,唐代西域詩歌意象主要表現為遼闊蒼茫、嚴寒冰凍、蕭瑟荒涼、蒼涼悲壯的特點。
從總體上看,邊塞詩的戰(zhàn)地風光描寫,陌生事物出現的多,熟悉的東西相對少些。寫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帶有奇異、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現詩中則增加親切感。二者各具藝術魅力,彼此補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詩人在邊塞才見到的,故冠以“胡”、“虜”等字。邊塞詩中漢和胡、虜對舉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兩類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huán)。”漢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塵、胡霜則屬于陌生類。“蒸沙礫石然虜云,沸浪突波煎漢月。”《天山歌送蕭治歸京》:“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漢月垂鄉(xiāng)淚,胡沙費馬蹄。”和虜云、胡風、胡沙相對的都是漢月,前三者作為陌生事物出現,漢月則是作者熟悉的對象。以熟悉的意象寫陌生的環(huán)境,表達的是心理定勢與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在熟悉與陌生的比較中,以倍增其哀樂。
(摘編自郭院林《唐詩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絲路沿線各類遺存眾多,大量宮殿遺跡宏偉壯麗,與賦體文學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賦予政治與審美意蘊。
B.長安帝陵眾多,帶給文學書寫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影響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由此形成唐代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
C.天山南北兩麓三條向西通行的絲綢之路上,文學會隨綠洲發(fā)生發(fā)展,交通路線影響著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傳播狀況。
D.岑參西域活動地域之廣遠超以往的邊塞詩人,這使他詩中對西域地名有較多的記錄,其經歷也豐富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容。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隴頭詩”能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xiāng)戀家的精神寄托,是因為“隴頭”地處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價值。
B.對唐詩中有關西域的各種信息、唐代詩人從軍西域的經歷等材料中蘊藏的機制、關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徑。
C.樓蘭作為絲路邦國,文明文化早已遺失,而唐詩中反復書寫的“樓蘭”,其實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邊塞詩中陌生事物出現的比熟悉的東西多,是因為要以“熟悉”寫“陌生”,凸顯邊地風光奇異、浪漫的色彩。
3.下列說法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陽關”以西已是窮荒之地,唐人反復書寫,反映了漢時“陽關大道”到唐后期屢被外族侵擾的盛衰變化。
B.絲路南道上的精絕國,在公元3世紀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卻因為唐人的記述獲得了文學新生。
C.唐詩經常“以漢喻唐”,漢代西域舊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現于唐人筆端,成為國力強盛的文化符號。
D.李白《戰(zhàn)城南》詩中用萬里征途來形容西域地區(qū)的遙遠,進而表達士兵的疲憊之態(tài)與思鄉(xiāng)之情。
4.根據材料一,下列選項對表格內容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相關文字“輪臺”釋義
漢武帝盛年李廣利攻占輪臺至輪臺,輪臺不下,攻數日,屠之。——《漢書》大漢武力征伐對象
晚年下詔駁回輪臺屯田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漢書》漢武帝反思用兵之禍舍棄之地
初盛唐唐疆域擴大,在天山北麓,今烏魯木齊市附近設輪臺縣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岑參
用漢代典故,代指北庭或邊塞
中晚唐吐蕃最終攻陷北庭,唐與西域聯系松散文吏何曾重刀筆,將軍猶自舞輪臺。——李商隱借武帝輪臺詔事,譏刺窮兵黷武
A.盛唐時期設立的輪臺縣比漢代的“輪臺”地理位置更遠。
B.初盛唐詩人好借漢代輪臺典故表達征戰(zhàn)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中晚唐詩人多借用輪臺意象表達國力衰退無奈舍棄西域之“悲”。
D.“輪臺”作為意象表情達意的巨大反差與統治區(qū)域的伸縮變化相關。
5.結合兩則材料,從“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角度簡析唐代“絲路遺存”與“文學書寫”的關系。(6分)
【《絲路人文遺存與唐代文學的西域書寫》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文學常識與名著閱讀選擇題及答案04-02
經典閱讀題及答案03-22
野草閱讀題及答案07-18
《怪圈》的閱讀題及答案11-10
《秋天》閱讀題答案08-07
蜜蜂閱讀題及答案04-12
《給予》閱讀題及答案06-10
《夾竹桃》閱讀題答案09-06
初冬閱讀題答案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