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方孝孺《豫讓論》閱讀答案及譯文
豫 讓 論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謂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①,襄子責(zé)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讓應(yīng)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即此而論,讓有馀憾矣。
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②,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士也。當伯請地?zé)o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曰:“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敗;驕必傲,傲必亡。”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fù)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覥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注:①指預(yù)讓劍斬趙襄子的衣服,幾次跳起來呼喊上天。預(yù)讓原來跟隨中行氏,后中行氏被滅,預(yù)讓跟隨智伯,趙襄子責(zé)備他的就是這一點。②韓康、魏獻:均為春秋戰(zhàn)國之交晉國的卿。③覥(tiǎn)然:厚著臉皮。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 名:稱作
B.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 事:侍奉
C.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 驕:驕傲
D.國士之報,曾若是乎 曾:竟然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俾身全而主安 今無故而取地于人
B.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 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
C.我故以眾人報之 未聞以國士待之也
D.襄子責(zé)以不死于中行氏 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
6.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士君子不能扶危于未亂之先,卻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是一種釣名沽譽的行為。
B.預(yù)讓不為中行子而死卻為智伯而死,那是他認為中行子以普通人待他,智伯以國士待他。
C.段規(guī)、任章、郄疵都沒有得到國士的待遇,但他們都忠于其主人,是作者眼里真正的國士。
D.作者認為,在智伯貪婪荒淫之時,如果預(yù)讓能不斷地進諫,一定會采納,從而避免滅亡。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
(2)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
(3)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
【方孝孺《豫讓論》閱讀答案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方孝孺《試筆說》 閱讀答案及翻譯06-30
《豫讓論》閱讀答案07-17
方孝孺《詹鼎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16
《明良論》閱讀答案及參考譯文06-18
蘇軾《留侯論》閱讀答案附譯文10-22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9-16
《論盛孝章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6-14
《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答案及翻譯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