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光中《當我死時》原文閱讀及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當我死時》原文閱讀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
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發(fā)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xiāng)
評析
1966年的一個寒夜,受聘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任副教授的臺灣詩人余光中,抑郁寡歡,臨窗西望,思念著遙遠的祖國。自從1948年7月離開大陸遷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臺灣求學去),秋風落葉已經有十七年了。二十歲去國,三十七歲懷鄉(xiāng),還不知何日是歸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臥聽兩旁一江一河的滔滔東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寫成這首《當我死時》。他想起了四川重慶江北悅來場,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在那里讀過中學,那里多山多樹多鷓鴣,鷓鴣在春霧迷蒙的林中啼喚著:“行不得也,哥哥!”這使他聯想起南宋辛棄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稱江南人,在這首詩里他卻不想南京而想重慶——多鷓鴣的山城。該是啼鳥喚人歸吧?
《當我死時》鑒賞(卞新國)
這首詩是1966年作者在美國密西根州寫的。羈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懷鄉(xiāng)病日益深重,該詩表現的便是詩人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詩人把祖國比作一張“最縱容最寬闊的床”,希望自己死時能“坦然睡去”,這實際上是把祖國當作是人生最終的也是最圓滿的歸宿。
該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超現實的想像。詩人想像自己的身軀異常龐大,死時能夠“睡整張大陸”。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國,徹底地擁有祖國。詩人還故意地顛倒現實情境和想像情境的關系,“一個中國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現實的情形,而詩中卻把它處理成“睡整張大陸”而“滿足地想”的內容。這種情境的顛倒使得整個詩的形象非常奇特。
詩人非常注重語言的變化。如,“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母親”一詞是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凝練、貼切而又新穎。再如,“最縱容最寬闊的床”,“縱容”一詞是動詞活用為形容詞,寫出了極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圖”中,“饕餮”一詞本是貶義,是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卻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詩人對祖國的至愛。
(選自《臺港文學名家名作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當我死時》品鑒(凌永康)
詩有14行。前8行以“安眠”為主要意向,把死亡視為一種憧憬、一種滿足,節(jié)奏舒緩,速度均勻。但是,在這安魂曲般溫婉祥和、悠然恬靜的情調下,掩藏著怎樣一種泣血的哀慟啊!一個年僅38歲的人,對生還已絕望,要用死后歸葬的幻想來安慰自己,還不足以說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嗎?這種退而求次的表達,強化了詩的張力,豐富了詩的內涵。詩的后半以快節(jié)奏傳達心情的急切,把那熱愛祖國山河、渴望落葉歸根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拓展: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代表作有《鄉(xiāng)愁》《聽聽那冷雨》等。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余光中《當我死時》原文閱讀及賞析】相關文章:
余光中《當我死時》閱讀及賞析10-10
余光中《當我死時》鑒賞05-18
余光中當我死時練習及答案06-20
余光中《鄉(xiāng)愁》原文及賞析11-24
余光中《鄉(xiāng)愁》原文賞析07-22
余光中鄉(xiāng)愁原文及賞析09-10
余光中《鄉(xiāng)愁》原文賞析01-21
余光中《鄉(xiāng)愁》原文及賞析06-06
余光中《鄉(xiāng)愁》原文加賞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