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 推薦度:
- 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知識點梳理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匯總
上學(xué)的時候,不管我們學(xué)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nèi)容,有時候也叫“考點”。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魚我所欲也》知識點匯總,歡迎大家分享。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 篇1
一、文學(xué)常識
1.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xué)游說言論的記錄。
2.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義”,政治上主張“仁政”。
二、理解性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主旨、觀點是:舍生取義。
2. 表明本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5.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惡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8. 承上啟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談起的句子是: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9. 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11.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2. 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辨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禮義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簡答題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義”之間要“舍生取義”,在“死”和“不義”之間要痛恨不義而不“避患”。
② 舉例論證,在接受關(guān)乎性命的東西時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 舉例論證,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也要合乎禮義。
2.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舍生取義。
3. 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實論據(jù)證明論點,請寫出這兩個事例:
① 在接受關(guān)乎生命的東西時,不能忍受恥辱。
② 在接受那些優(yōu)厚俸祿時,也要合乎禮義。
4. 文中多次使用對比論證,請舉例說明。
①“魚”與“熊掌”對比。
②生與死(義)對比。
③先前與現(xiàn)在對比。
5. 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6.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shè)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guān)系。
7. 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賢者是怎樣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義”)的人。
8. 文章表現(xiàn)了孟子怎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文章表現(xiàn)了“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態(tài)度。
9. 作者在文中贊揚了哪些人?斥責(zé)了哪些人?又告誡了人們什么?
贊揚了那些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的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yīng)該保有自己的本心。
10. 本文所強調(diào)的“義”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fā)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wù)劊?/p>
不矛盾,在市場經(jīng)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1. 古今中外有許多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并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跡:
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聞一多怒對反動派威脅而不屈服。
“舍生取義”的觀點是怎樣提出來的?作用如何?
① 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為喻,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② 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變得通俗易懂,更有說服力
四、原文、譯文和注釋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兼:同時進行幾件事或具有幾樣?xùn)|西。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
甚,超過,勝過;故,所以;為,做;
茍得,茍且取得,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4.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
惡,厭惡;患,禍患;辟,同“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使,如果,假使;莫,沒有(什么);者,代指方法;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6.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
7.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辦法就可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干這種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由是,通過某種辦法;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非獨:不單,不僅。喪,喪失。之,代詞,指“是心”。
9.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食,食物,指“飯”。
羹(ɡēnɡ),帶湯的汁肉。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然而,如果你(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饑餓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踢著(或踐踏)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與,給;行道之人,指過路的饑民。蹴:踐踏。不屑:不愿意接受。
1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鐘,古代的量器。則,連詞,表假設(shè)。
辯,同“辨”,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 篇2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東西,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躲避災(zāi)難,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斥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愿意接受。
對于豐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那么,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熟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樣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重點字詞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在本課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4.鄉(xiāng)為生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
(二)要明確
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zāi)難。
3.賢者能勿喪耳:不丟掉。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過。
5.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高官厚祿。
6.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
7.蹴爾而與之:用腳踢。
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
10.此之謂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重點語句翻譯
1.舍生而取義者也。譯: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譯: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譯:從前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失其本心。譯: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理解性默寫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魚我所欲也》中出現(xiàn)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lián)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guān)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魚我所欲也》中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5.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6.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7.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閱讀理解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什么?答: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人的本心是什么?答:舍生取義。
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答: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xiāng)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答: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手法,請舉例說明。答:魚和熊掌對舉生與死對舉向與今天比較等。
6.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7.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并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答:舍生取義。
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相關(guān)文章: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11-15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06-24
魚我所欲也的譯文11-03
魚我所欲也翻譯11-14
魚我所欲也故事01-20
《魚我所欲也》論點10-28
魚我所欲也課文08-04
《魚我所欲也》翻譯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