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詩意賞讀
《雨巷》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巷》詩意賞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詩意賞讀
《雨巷》發(fā)表于1928年。這是一首象征詩作。由于運用了象征意象,所以其中所蘊涵的意義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但是欣賞者可以通過對寫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閱讀感受而對其中的涵義做出個性的理解。
首先從詩作的表層語義上來看,這是一首愛情詩。它描寫了一個一見鐘情且失之交臂的愛情故事。有人將這樣的愛情進一步坐實,再結(jié)合詩人1928年前后的愛情經(jīng)歷而把它看作是詩人與女友曹某的一段愛情的寫照和記錄。其次,這首詩也可以看作是一首與信仰的失落與追求有關(guān)的詩作。中國傳統(tǒng)詩學有以香草美人喻政治境遇的傳統(tǒng),如屈原的《離騷》。作品中的“我”尋找的姑娘可以被看作是某種信仰,它本來存在,但是后來失落,但是“我”仍然執(zhí)著地尋找。有人同樣進行了進一步的坐實,結(jié)合1927年后中國社會形勢以及作家自己的精神,認為這樣的詩作就是寫詩人大革命失敗后的心態(tài)的。作者早年曾經(jīng)參加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大革命失敗后,信仰失落,對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前途都充滿了失望和迷惘。因此,在這首詩里詩人在低沉的調(diào)子里,抒發(fā)了自己沉重而又不乏堅韌的情緒。再次,這首詩同樣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緒的寫照。作品中的“我”是憂愁和迷惘的,而所要尋找的“姑娘”也同樣是憂愁和迷惘的。姑娘的情緒和形象正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或者說就是詩人的“鏡相”。在連綿細雨中,詩人懷著痛苦而朦朧的“希望”,“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詩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獨傷感的,是自戀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卻也寄寓著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失望和痛苦的情緒。
這首詩是戴望舒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具體表現(xiàn)為:
(1)運用象征進行抒情。《雨巷》中的許多意象諸如“雨巷”“姑娘”“頹墻”等都被賦予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節(jié)——在雨天里遇到一個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過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蘊。詩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調(diào)又具有現(xiàn)代性。
(2)這首詩具有音樂美。作品音節(jié)優(yōu)美,韻腳鏗鏘,每節(jié)壓韻兩到三次,運用復沓和重復的手法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這首詩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體現(xiàn)了戴望舒早期的藝術(shù)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詩歌理論的影響。葉圣陶曾說:“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3)詩作意象具有中國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現(xiàn)代派的情韻。詩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傷”的詩風是純粹中國傳統(tǒng)美學具有神韻上的血緣關(guān)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頹廢,又具有西方現(xiàn)代派的特性。在這首詩中,戴望舒受法國象征派和中國古代詩詞的影響很深,從而刻意追求詩歌意象的朦朧。
賞析: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xiàn)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雨巷》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xiàn)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xiàn)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雨巷》的開頭一節(ji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雨巷》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那么,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jié)著什么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么,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jié)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圣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么?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圣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jié)“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么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xiàn)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xiàn)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jié)“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jīng)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xiàn)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jié)“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墻”。“頹圮的籬墻”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huán)境、圣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墻”,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lián)想!那破落衰敗的籬墻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jié)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jié)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墻”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圣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ji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雨巷》的末尾與首節(jié)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jié)尾。
雨巷意象賞析
雨巷中有雨巷、油紙傘、雨、“我”、籬墻、丁香、姑娘等七種意象。
1、雨巷。“雨巷”是一種基礎,提供了一種環(huán)境。雨巷由兩個字組成:雨和巷。雨給人迷茫、潮濕、凄冷之感。巷則點出陰暗、狹窄、悠長的環(huán)境。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jié)悠長狹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陰沉圖景,這正是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雨巷”是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有利于作者抒情,“情由境生”。
2、油紙傘。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種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憑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圍。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迷蒙的特點。和幽深、寂靜,又朦朧的小巷結(jié)合起來,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3、抒情主人公“我”:獨自、冷漠、凄清,懷有希望,又無限惆悵、迷茫。
4、雨。可以看成是一種哀曲。
5、籬墻。連籬墻都是“頹圮的”,為全詩更多添了幾分黯淡無奈與感傷。
6、“丁香”。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哀婉、愁怨。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
7、“丁香一樣”的`姑娘。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lián)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而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雨巷》刻畫的是陰冷的綿綿細雨下悠長寂寥的雨巷。在這象征著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xiàn)實的“雨巷”里,詩人刻畫了一個滿心哀怨惆悵彷徨、撐著油紙傘走過的姑娘。這姑娘象征著詩人美好的理想。而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xiàn)的。這種心態(tài),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拓展閱讀
《雨巷》音節(jié)美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jié)的優(yōu)美。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jié)的優(yōu)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jié)。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jié)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diào)在詩中重復出現(xiàn),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xiàn)力。整個詩每節(jié)六行,每行字數(shù)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jié)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guān)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xiàn),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jié)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jié)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yōu)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xiàn)的新天地。
作者介紹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xiàn)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xiàn)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zhàn)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qū)。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詩意賞讀】相關(guān)文章:
《雨巷》詩歌賞讀08-24
戴望舒《雨巷》全文賞讀09-27
《雨巷》文學賞讀及改編08-26
《雨巷》的詩意09-28
詩意朗讀《雨巷》之我見09-21
戴望舒《雨巷》詩意鑒賞11-15
緣起詩意在雨巷散文07-12
讀《雨巷》有感09-25
讀雨巷有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