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雨巷》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雨巷》說課稿1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nèi)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fā)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體悟法
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lián)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chuàng)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wǎng)絡歌曲《丁香花》導入并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fā)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并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lián)想,學生頭腦里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huán)節(jié)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chuàng)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chuàng)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比較聯(lián)想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鑒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yōu)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xiàn)課文內(nèi)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jù)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意向(雨巷、油紙傘、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靜、美麗高潔)象征意義(心境、戀人)
《雨巷》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雨巷》,我將從教材理解、學情分析、課標要求、目標定位、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與作用: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學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十多篇的現(xiàn)當代詩歌,對詩歌得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nèi)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nèi)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鑒賞的方法。
三.課標要求
1.培養(yǎng)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2.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
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四.目標定位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
(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讀頓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tài)度。
五.教法學法探討
1.教法
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chuàng)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了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拓展與遷移法:“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2.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于高一的新生來說已經(jīng)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煉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應該是學習詩歌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聯(lián)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lián)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采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lián)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走進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著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的憂愁,唱出了內(nèi)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nèi)心無盡的惆悵。接著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huán)節(jié)。
2.彷徨雨巷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nèi)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jié)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yōu)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也為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師明確學生領悟: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2)接著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復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疊句、重章等概念。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踟躇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節(jié):“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nèi)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xiàn)在《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
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娘悵茫徨(ang)
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反復感知,漸進強化。通過學生誦讀,把握了基調,通過技巧的點撥品味詩歌特點,通過反復的品讀,促成學生的頓悟:原來詩歌的音樂美就是來自于復沓疊句等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
(3)最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huán)節(jié)。
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等)和內(nèi)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fā)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詩歌中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2)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發(fā)的感受】
引導學生發(fā)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籬墻
第一個是油紙傘。因為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chǎn)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特點:悠長、寂寥。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四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橋梁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jīng)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本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于互相啟發(fā),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huán)節(jié)。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后作業(yè))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tǒng)而又現(xiàn)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么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七.結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了如下的結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fā)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八.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籬墻——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學反思
回首本課教學,總有很多話要說: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將學生帶入了詩歌所傳送的意境當中,從而獲得了那份獨特的情感體驗。詩歌只有在吟詠中才能品出味道來,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在反復的誦讀當中,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情感上共鳴。突然有了一種久違的輕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鳴,就能帶著學生翱翔于五彩斑斕的文學世界。可是仔細斟酌,又多了幾份遺憾:在分組討論時沒有辦法照顧到內(nèi)向的學生,沒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引導過程中,往往因為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就如對“油紙傘”這個意象談感受時,有些學生認為很漂亮,有些認為很華麗,甚至有些同學沒有見過“油紙傘”。
總之,教學當中還有許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贅述。做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只想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雨巷》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朦朧,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huán)往復的和諧音節(jié),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思想內(nèi)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xiàn)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jié)奏中,在優(yōu)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并在誦讀中
1、讀音韻。
2、讀語言。
3、讀意象。
4、讀內(nèi)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我國傳統(tǒng)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jié)(鐘嶸詩品中提到的“象外之象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本課,也為以后的詩歌鑒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依據(jù),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所以本課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想象力去牽引著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明確:
①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huán)往復,強化了節(jié)奏,增強了詩歌的。
②一韻到底,每節(jié)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
③使用排比。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xiàn)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頹圮。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jù)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味,并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發(fā)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fā)情緒和情感的,什么樣的景象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fā)。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臘梅等、油紙傘——小花傘、夢——霧。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和負載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離、朦朧的,它蘊含著詩人的彷徨、失望、憂愁、等暗淡的情緒,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鳥不傳云外信,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xiàn)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讀內(nèi)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又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雨巷》說課稿4
【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輕云,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huán)往復的和諧音節(jié),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nèi)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xiàn)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jié)奏中,在優(yōu)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蘊美;
四讀內(nèi)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我國傳統(tǒng)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jié)。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本課,也為以后的詩歌鑒賞打下了基礎。
【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鑒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jù),必須知人論世。
【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著去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①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huán)往復,強化了節(jié)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每節(jié)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么語調去讀?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xiàn)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頹圮。
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jù)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畫在紙上,并口頭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詩學,其實是詩畫不分的,真正的欣賞需要視聽嗅味觸覺在想象中融為一體。這樣做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味,并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發(fā)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fā)情緒和情感的,什么樣的景象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fā)。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臘梅等 、油紙傘——小花傘 、 夢——霧。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和負載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離、朦朧的,它蘊含著詩人的彷徨、失望、憂愁、等暗淡的情緒,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它負載著一種思念、飄蕩、懷遠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荷花是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
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xiàn)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讀內(nèi)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又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呢?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在同學們討論之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生再次討論,品評先前討論的觀點,回味開始時對詩的理解。這樣,學生對這首詩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審美體驗,應該說收獲甚豐!
最后,將“多家之言”展示出來,加以總結。
反復討論的目的,不是只要一個結果;要的,是討論中學生思考與探索的過程。學生本課學的怎么樣,理解的程度有多深,會不會欣賞,懂不懂品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可以檢查出來。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五)作業(yè)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雨巷》說課稿5
一、教學設想
1、關于教材
對《雨巷》這首詩歌的解讀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沒有時空的限制。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人都對它有自己的解讀和發(fā)現(xiàn),因此鼓勵學生對該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提出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
我認為《雨巷》一詩在情感基調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能讓學生在把握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還是需要一些老師的指導意見,所以我把誦讀該詩歌作為我整節(jié)課貫穿始終的目標,希望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首先以誦讀文本作為基準,在誦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同時《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美感,所以賞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這節(jié)課的第二個目標,我希望通過對意象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如何鑒賞詩歌的意境,在答題方法上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思路;對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討應該是該詩歌的一個難點,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將它定為這節(jié)課深入探究的關鍵點,希望通過對這兩點的研討,讓學生在用心思考的情況下朗讀詩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目標。
2、關于教學目標
①通過學習本詩,讓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因為這是感情的載體,同時也鼓勵學生積累傳統(tǒng)的審美意象,增強鑒賞詩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jīng)學習了《詩經(jīng)蒹葭》,高一上半學期剛剛誦讀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jīng)接觸到了詩歌的音樂美和詩歌的回環(huán)往復美,在此基礎上我希望通過對本詩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欣賞它的音樂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③指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用字用詞,增強“煉”字意識,增加對詩歌鑒賞的深度。
3、關于學生:
我們的學生經(jīng)過初中的學習,對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學期,通過對經(jīng)典詩歌的學習和鑒賞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鑒賞水平和素養(yǎng),但是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深入了解詩歌的內(nèi)涵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掌握詩歌鑒賞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課堂上,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二、關于教法
①作為詩歌教學,最基本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誦讀作為這節(jié)課貫穿始終的教學目標,在讀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讀文本之后,我將品味作為我這節(jié)課的第二大目標,分析意境,品味語言。讓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探討,加深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讀二品之后,還要讓學生對文本做深刻的體悟,體悟文本的形象,體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關于學法
以學生的誦讀為主,充分運用同學們之間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在組內(nèi)解決,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疑問放歸課堂,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討論交流,對學生討論完后還有爭議的,教師點評插入指導。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吟詠品讀,體味詩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美。
(二)導入新課
輕輕地,梅雨時節(jié),在飄著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留下一顆落寞的心在孤獨的徘徊惆悵。今天讓我們走進這雨巷,嗅嗅這憂郁的花香,品品這迷茫的感傷。
(三)反復吟讀,體會感情
請同學們集體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
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明確:惆悵,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朗讀這首詩歌呢?
(明確:語速應該是舒緩的,感情是哀怨的)
讓幾名學生任選其中最喜歡的一兩節(jié)來嘗試朗讀詩歌。(請其他學生對此點評)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老師相機點撥插入知識點: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傷感的情緒。所以語速要舒緩,舒緩了才會將那種傷感的情感讀出來,要記住“欲速則不達”。同時整首詩歌的感情在每一個小節(jié)中又是不一樣的,第一小節(jié)“希望”是一種在傷感中懷著熱切的期望,第四小節(jié)中則是表達出作者在傷感中的一種怦然心動,一種情感的漣漪。五六兩個小節(jié)中那種姑娘最終消失后作者的那種無奈與凄涼表達的十分明顯。最后一節(jié)則體現(xiàn)作者的失落與尋覓。
2、節(jié)奏停頓的處理要注意,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在詩歌朗誦中,合理的停頓會突出重點,增強詩歌的韻味。
3、輕重音的把握在朗讀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節(jié)最后的“姑娘”,第二節(jié)“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節(jié)的“彳亍”第四節(jié)的“飄過”等要重讀。
老師做嘗試朗誦,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節(jié)奏停頓和輕重音的把握。(配樂朗誦)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情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節(jié)奏,讀出音韻。
請一位學生來嘗試朗讀,請同學們按要求來點評。
下面請聽專家的朗讀。
(四)把握意象,賞析語言
1、我們自己已經(jīng)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聽了專家的朗誦,那么在詩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來表達這種感情的呢?
同學們按照小組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請同學們先找到相關的詩句然后分析。)
明確:
①雨巷:(對該意象我準備分三個層次來引導學生解讀)
“巷”是一個又窄又長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長表現(xiàn)了愁緒的綿綿悠長;“雨”則賦予了它特定的含義,雨雖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賀鑄曾經(jīng)寫過:“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那種愁緒彌漫了整個的空間,跨越了時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樣的表現(xiàn);從色彩基調來看,江南小巷顏色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長滿青苔,屬于暗色調,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陰沉。
(方法指導:首先讓學生從詩句中找到關于描寫雨巷的詩句。示例:第一: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第三節(jié):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第五節(jié):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第七節(jié):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如悠長,寂寥,頹圮的籬墻等來具體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點來深刻體會。)
(分析完后讓學生帶著情感將重點的句子齊讀。)
②丁香:(對此意象我設想從中國傳統(tǒng)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讓學生明確丁香花在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中的定位。)
為什么用丁香來修飾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時節(jié)開放顏色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審美中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陰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悵與哀愁,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表達的是凄涼情緒。“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則表達的是光陰易逝,而“松竹梅”則代表的是高潔正直,無所畏懼等等。
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tǒng)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起,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lián)系在一起。
(方法指導:首先讓學生尋找詩歌中的相關的詩句,反復誦讀體味。示例:第一節(jié):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第五節(jié):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第六節(jié):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jié):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然后結合丁香的傳統(tǒng)意蘊來分析該意象的特點。)
(任選其中的一節(jié)讓學生反復自讀,把握意象,體味情感。)
油紙傘:懷舊復古的特點,帶有一種時代的氣息,那種江南的美,那種詩情畫意,那種浪漫在這一個意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方法指導:同上。示例:第三節(jié))(讓一名學生起來朗讀該小節(jié),體味意象的特點。)
頹圮的籬墻:一種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敗的籬墻是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種淡淡的失落,一種淡淡的哀愁飄散在空中。
(方法指導:同上。示例第五節(jié))(老師和學生一起來讀,體味該意象的特點。)
這幾種意象都有什么共同點?
明確:灰暗的,凄迷的。
通過這些意象,同學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意境是怎樣的?
明確:本詩通過雨巷,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墻等意象向我們描繪了一副梅雨時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從而表達了作者哀婉,惆悵,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這首詩歌里,作者除了運用這些意象之外,同學們看一看詩歌中有沒有直接來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詞語或句子?試選其中一兩處進行分析。(設計此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礎上,再來重讀詩歌,鑒賞詩歌中直接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關鍵詞語或語句。)
明確:
“彷徨”:徘徊,點出作者內(nèi)心的渴望與惆悵。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體現(xiàn)出作者的孤獨寂寞,內(nèi)心情懷無人傾訴的無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悵”“愁怨”:直接抒情的詞語。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體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哀怨。
“太息”:嘆息的意思,內(nèi)心郁悶的體現(xiàn)。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在這里“冷漠、凄清、惆悵”三個詞語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態(tài)度,“凄清”是內(nèi)心的悲涼,而“惆悵”則是連綿不斷的愁緒。三個詞形成一種語意上的遞進關系。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其中“顏色、芬芳、憂愁”三個詞語在語意上亦形成一種遞進。顏色是從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聞到的,憂愁是內(nèi)心的情感,必須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導:這些詞語不僅表達了凄涼情感,而且程度上進一步深化。我們分析這些詞語是提醒同學們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詩歌中重要詞語的使用與作者表達感情的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煉”字。)
請同學們帶著對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誦全詩。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詩歌中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怎樣的姑娘?詩歌是怎樣來表現(xiàn)的。(該題的設計目的是分析詩歌的人物形象,讓同學們在鑒賞意境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體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動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悵滿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導:首先從文章中尋找依據(jù)。如:第二節(jié):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jié):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第四節(jié):“默默地”一詞點出姑娘的孤獨,“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運用通感的修辭,寫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畫了姑娘的幽怨與哀婉,一個“飄”點出女子的空靈,兩個“夢一般的”疊用又寫出了女子的虛幻與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詞語進行歸納。)
2、那么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這樣的姑娘呢?
明確:
①因為這個姑娘可能就是詩人曾經(jīng)的戀人,現(xiàn)在重新相遇卻無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詩人高潔美好而又虛渺的理想。
③是詩人可以傾訴的內(nèi)心憂愁的對象。
3、有人說戴望舒的這首詩是單純的抒發(fā)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不能實現(xiàn)時惆悵傷感的愛情詩;也有人說《雨巷》是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苦悶彷徨的政治詩。你贊同那一種看法呢,你還有沒有自己的解讀?請說說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時代背景: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fā)動xxx政變,xxx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該題設計的目的是探討詩歌的主旨,對該首詩歌主旨的解讀是多元化的,允許學生通過自己的研讀來發(fā)表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據(jù)即可。)
明確:
第一種:認為是單純的愛情詩,因為詩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憐,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種:結合背景點出作者苦悶彷徨,郁郁寡歡,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來,以美人,香草作為一種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體現(xiàn)了屈原對君王對理想的依戀。)
第三種:……
小結:這美妙的文字,像古箏的流音,那夢一般的嘆息,那幽幽的眼神,永遠的印記在我們的心中,欣賞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詩歌的王國里我們深刻的體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繆斯的殿堂里,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但是在生活中我們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個迷惘的時代,走出這種迷濛的憂郁,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會尋找到心目中的那個美麗卻不憂傷的姑娘。
最后讓我們閉上雙眼,聽聽錄音,再次感受它的美麗。(播放錄音)
布置作業(yè):
《雨巷》學案的拓展提高題。
板書設計: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悵
2、意境美朦朧、凄美
《雨巷》說課稿6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xiàn)實與理想沖撞下的苦悶與憂郁。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xiàn)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后,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借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鑒賞詩歌。
根據(jù)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三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
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和方法:
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復雜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yǎng)和發(fā)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餓藝術。情感抒發(fā)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fā)揮學生自主性。
關于學法,依據(jù)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xiàn)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
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搜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于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郁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詩人”。
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
新課表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閱讀來指出情感與節(jié)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jié)詩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
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濕而凄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鑒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了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為什么喜歡逢著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jīng)歷、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xiàn)。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于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
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xiàn)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
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jié)奏,并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xiàn)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jù)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郁惆悵的優(yōu)美詩歌。
布置作業(yè):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并選擇喜歡的章節(jié)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
《雨巷》說課稿7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xiàn)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huán)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而焦慮不安。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設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以上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學方法
根據(jù)教學目標,我本堂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篇文章的興趣。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現(xiàn)代詩歌斷句的正確方式。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設計意圖: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也能養(yǎng)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發(fā)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設計意圖: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五)小結作業(yè),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設計意圖: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詩朗誦競賽的方式劇激發(fā)學生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興趣。
《雨巷》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雨巷》。我將從教材,學生情況,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方面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展開說明。
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xiàn)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jié)奏中,在優(yōu)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輕云,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huán)往復的和諧音節(jié),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學情分析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高一同學的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缺少生活積淀和審美意識,對文本品味鑒賞的自覺性不夠,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時候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
說目標與重點、難點
(一)制定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感受詩歌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故事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詩歌那份淡淡的惆悵、哀傷、凄美,感受“擦身而過”的情感體驗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種殘缺的、神秘的、永恒的美感。
(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jù)以上三個維度目標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分析詩歌中分析“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說教法、學法
根據(jù)上述的教學目標,依據(jù)“重視語文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努力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的理論指導原則。我選擇了三種教法并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歌曲《雨巷》幻燈片展示歌詞
2、教師導入:
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是著名歌手江濤演唱的《雨巷》,感受著婉轉舒緩的曲風、哀怨感傷的歌詞,我們的頭腦中會映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想象出怎樣的故事?
這是一條幽深又寂寥的雨巷,這里有一位孤獨彷徨的溫情的男子在等待心上的女子,這里出現(xiàn)了一位撐著油紙傘憂傷嘆息的姑娘,這是一次美麗的邂逅,這個故事會有怎樣的結局?這首歌曲改編自現(xiàn)代詩歌《雨巷》,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隨“雨巷詩人”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板書題目、作者)
設計意圖:伴著舒緩的音樂,營造纏綿凄婉的氛圍,同時導語中設置懸念,引領學生開啟本詩的鑒賞之旅。
二、作者簡介——讓我們先認識一下雨巷詩人戴望舒(投影出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著名現(xiàn)代詩人。1925年進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詩風受到古典婉約風和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主要創(chuàng)作現(xiàn)代派詩歌,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詩作多寫個人孤寂,總體上表現(xiàn)出孤獨、抑郁和消沉特點,意象朦朧含蓄。后期的詩,因受抗爭激發(fā),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詩風變得明朗誠摯,語言更為洗練純樸。
設計意圖:對人物的介紹涉及生平、成就、作品風格、人生經(jīng)歷四方面,讓學生初識戴望舒。
三、賞析《雨巷》
(一)美讀全詩:
邀請兩位同學與教師合作,配樂朗讀《雨巷》。
設計意圖:我選取了英國民謠《綠袖子》,曲風古典、優(yōu)雅、略帶凄傷之美,與詩歌感情基調吻合,通過師生共同美讀全詩,讓學生初步體會感知文章的節(jié)奏美,意境美,感情美。
(二)大家覺得《雨巷》這首詩美不美?美在哪里?
1、節(jié)奏美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與點撥與學生達成共識:①全詩從頭至尾都押ang韻,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一樣”“惆悵” “眼光”“迷茫”“女郎”“籬墻”等等,沒有換韻,每一節(jié)都是六行,每節(jié)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jié)奏。
②從全詩看,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2、意境美
美的意境是由美的意象共同營造,詩中美的意象有哪些?以“
(意象)的美是一種
的美”的句式來表述意象的美,分組研討,并盡量用排比句來表達。 ①雨巷:
設計意圖——與學生達成共識:
結合李清照的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蔣捷的詩《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爐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雨巷”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調,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環(huán)境。“雨巷”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調,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環(huán)境。悠長、寂寥、古老、憂傷③丁香花: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古詩詞讓學生了解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
丁香花常見有白色、紫色兩種,開在暮春時節(jié),易凋謝。嬌小玲瓏,淡雅芬芳,因為花形像結,所以又名“百結”。
“丁香花”的古詩詞: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李商隱)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璟)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宋王十朋)體會丁香意象特征:高潔、淡雅、憂愁。 ③姑娘: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與學生達成共識:A意象特點:
外表美、體態(tài)美——自然的美,清純的美氣質美——
古典的美,憂傷的美高潔的美,淡雅的美夢幻的美,神秘的美朦朧的美,婉約的美
B體會意象的象征義:
在古老而寂寥的雨巷里,在這古樸又悠長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留給我們永遠迷人的背影和無限的遐思。這位女子清純脫俗,還結著丁香般的愁怨,這就使這個女子有了一種氣質,也有了一種內(nèi)涵,有了讓作者和我們對她一往情深的理由。姑娘在作者戴望舒的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投影出示寫作背景):
《雨巷》創(chuàng)作于1927年,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一年多以前,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
設計意圖:通過寫作背景讓學生走進一個時代,走進一個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姑娘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
姑娘——美好愛情的象征;美好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xiàn)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3、感情美
設計意圖:在體會意象美的基礎上體會詩歌的感情美。
孤獨、失落、哀怨、惆悵、感傷
(三)齊讀全詩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xiàn)了一部分青年心靈深處的聲音。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我們可能聽不到對現(xiàn)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分明可以體會到一個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帶著這份感悟,齊讀全詩。
四、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丁香姑娘走了,遠了;美好的理想像夢一樣破了,碎了。但詩人并不絕望,詩人仍然希望身邊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總會有一段或長或短、或陰暗或曲折的雨巷,我希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丁香姑娘,讓她陪伴我們,指引我們走出雨巷。謹記這些名言,也許我們能握緊姑娘的手。
1、不要放棄你的理想,當理想沒有的時候,你還可以生存,但,雖生猶死。——馬克吐溫
2、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有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克雷洛夫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馬克思
4、夢想這東西和經(jīng)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反而更顯珍貴。——《老男孩》
5、多少個夢,多少次想,多少回在夢海里,種植一株叫“夢想”的樹。多少個夢想,摻雜著多少汗水,揉合著多少淚水,終于邂逅今生最美麗的花開。——微博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前路黑暗迷茫的時候,在艱難度日的時候,擁有樂觀堅定的信仰。
五、小結作業(yè)
小練筆
①用一首小詩表達讀完《雨巷》的內(nèi)心感受。
②可分別從男、女主人公、局外人的角度,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改寫《雨巷》。教師示范:
淅瀝連綿的雨,陰暗悠長的巷,我手撐油紙傘,
走在沒有盡頭的石板路上。心
已陷入無邊的黑暗,而你
如同我生命中飄過的一縷芬芳。在我的夢中悄然綻放,
又從夢一樣的雨巷零落遠方。我多想也化作一枝丁香,伴陪在你的身旁,
知你冷暖,佑你吉祥。
設計意圖:這首詩歌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不僅僅在于詩歌的音樂美、意境美、感情美,還在于那一剎那的相逢、一剎那的心動、一剎那的停留,匆匆走遠,消失不見,這種還沒來得及看清彼此、沒來得及弄清真相就錯過的邂逅,留給讀者一份永久的惋惜與感動,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不僅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學會讀詩;而且讓學生愛上寫詩,用真情續(xù)寫感動。
《雨巷》說課稿9
我說課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書),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方面進行說明。
一、關于教材、課標、學情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學習現(xiàn)代詩歌。本詩語言清新,旋律回環(huán)往復,意象優(yōu)美,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所期待的情懷,給學生一種朦朧幽深的美感。
課程標準對詩歌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意蘊,領悟作品魅力。審視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給予適當評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由于本詩的意象對于北方的學生比較陌生,需要教師展示相關資料基于以上對教材、課標和學情分析,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體會意境美。學習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難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反復誦讀中,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作者情懷(重點),引發(fā)共鳴,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態(tài)度。
教學重點:本文的把握詩歌情感
教學難點:針對北方學生對于詩中的意象比較陌生,我將分析意象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
針對本文與學生特點,我將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導入法:針對本文意象比較陌生,可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圖文并茂,再現(xiàn)詩歌情景。
2、問題法:為了解決教學難點,我采取問題引導法,通過設置問題,使學生逐步體會文中感情。
三、關于學法
1、誦讀法:為了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我采用誦讀法。
2、合作探究法:詩歌內(nèi)涵解讀豐富,個體對詩歌理解把握不夠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四、教學過程
1、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同學們,剛才播放的唯美舞蹈,叫做《小城雨巷》,這支舞蹈來源于一位詩人的詩。這位詩人就是戴望舒,他在1927年夏天寫了這首詩,這首詩讓他一舉成名,
這首詩就是《雨巷》。舞蹈可以從視覺直接的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讓我們有更多想象空間。我們剛剛欣賞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們要欣賞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帶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
2、初讀文本,感知節(jié)奏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學生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詩歌的節(jié)奏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重疊和反復的運用,雙聲疊韻詞的運用,讓學生體會詩歌一唱三嘆,悠長舒緩的優(yōu)美旋律。
3、細讀文本,品讀意境
在整體感知詩歌的音韻之后,學生們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情感。設計兩個問題:
1)詩歌中流露出怎么樣的情緒?學生可以用詩中的原文詞語回答,如憂愁,哀怨,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2)這些情緒由哪些意象引發(fā)來的?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圖像,激發(fā)學生感受。
著重分析“丁香般的姑娘”這一意象,教師可以介紹丁香的圖片,含有丁香的古詩詞,然后學生小組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由教師總結板書
4、討論內(nèi)涵,豐富體驗
再熟悉了音韻美,意境美之后。學生們達到探究思考作品內(nèi)涵的階段,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涉及了兩個問題。
1)詩人為什么惆悵徘徊?
2)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某一個人還是有別的意義?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插入對作者及時代背景的介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師加以點評、總結。最后聽名家范讀,再次回味本詩。
5、課堂小結拓展閱讀
從感受音韻之美,到探究意象之美,最后討論文本內(nèi)涵,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完成該詩的鑒賞。學生可以閱讀戴望舒其他象征派詩歌如《尋夢者》
6、課后作業(yè)鞏固創(chuàng)作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結合詩歌,展開想象,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意象,寫一段文字
五、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點象征意義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戀人、理想
《雨巷》說課稿10
我將從教材理解,學情分析,課標要求,目標定位,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與作用:
《雨巷》是來自語文出版社高一年級使用的第一冊的第二單元。本單元“閱讀與鑒賞”部分,選編的是八首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在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雨巷》是現(xiàn)代派大師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本單元以《雨巷》為例子給學生展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學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十多篇的現(xiàn)當代詩歌,對詩歌得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nèi)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nèi)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鑒賞的方法。
三.課標要求
1.培養(yǎng)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2.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
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四.目標定位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
(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tài)度。
五.教法學法探討
1.教法
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chuàng)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了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交流與討論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難點,在意象和象征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梁。
拓展與遷移法:“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2.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于高一的新生來說已經(jīng)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煉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應該是學習詩歌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聯(lián)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lián)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采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lián)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的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傳統(tǒng)教法,依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著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的憂愁,唱出了內(nèi)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nèi)心無盡的惆悵。接著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huán)節(jié)。
2.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nèi)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 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jié)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yōu)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也為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2)接著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復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 疊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huán)節(jié)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等)和內(nèi)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fā)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詩歌中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2)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
引導學生發(fā)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第一個是油紙傘。(視頻:油紙傘的制作過程來激發(fā)感受)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chǎn)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特點:悠長、寂寥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墻:(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橋梁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jīng)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 本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于互相啟發(fā),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huán)節(jié)。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后作業(yè))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tǒng)而又現(xiàn)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么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七.結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了如下的結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fā)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通過音樂的感染和教師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學生們在悠長而又哀傷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即獲得情感的體驗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識。
八.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義
雨巷 —— 幽深、寂靜、 心境
油紙傘 —— 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籬墻 —— 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 —— 美麗、高潔、愁怨 戀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說課稿11
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xiàn)實與理想沖撞下的苦悶與憂郁。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xiàn)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后,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借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鑒賞詩歌。
說教法
根據(jù)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三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復雜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yǎng)和發(fā)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fā)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fā)揮學生自主性。
說學法
關于學法,依據(jù)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xiàn)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搜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于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郁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詩人”。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新課表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閱讀來指出情感與節(jié)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jié)詩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濕而凄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鑒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了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為什么喜歡逢著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jīng)歷、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xiàn)。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于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xiàn)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jié)奏,并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xiàn)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jù)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郁惆悵的優(yōu)美詩歌。
布置作業(yè):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并選擇喜歡的章節(jié)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
《雨巷》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xiàn)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jié)奏中,在優(yōu)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現(xiàn)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六、五、說教法學法
(一) 說教法
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fā)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fā)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關于學法,依據(jù)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xiàn)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jù)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畫在紙上,并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nèi)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yè):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雨巷》。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活動評價、課程設計及教學亮點這四個方面來展開我第一課時的說課。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學、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同時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可以學會比較鑒賞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詩歌。這也符合了新課改中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學情分析
現(xiàn)代教育理論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根據(jù)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活動之前進行學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學生正處于由抽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的階段,他們的求知欲旺盛,樂于探索發(fā)現(xiàn),能夠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他們對于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詩歌意境意象和詩人情感方面還有待加強,對于現(xiàn)代詩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
3.教學目標
根據(jù)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營造的意境,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踐讀、品、悟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提高朗讀能力及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fā)的內(nèi)心情感,培養(yǎng)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認知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訓練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營造的意境,體會詩人借物抒發(fā)的情感;
難點:體會詩歌內(nèi)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對教學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說活動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將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的現(xiàn)場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以及時的評價。評價將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我將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
例如,在體會意境時,首先我會請學生找出詩歌中的幾個意象。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此我會請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回答,不論他們的答案正確與否,首先我都會予以表揚和鼓勵。對于一些稍難的問題,我會請平時積極發(fā)言的學生回答,并根據(jù)他們的反饋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案。這樣的教學評價我認為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更有利于學生的學。
三、說課程設計
1.教法學法
接下來是我的課程設計部分,首先是教學與學法的選擇。
根據(jù)“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時為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讀體會法。通過范讀、齊讀、個體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訓練誦讀詩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和感悟詩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鑒賞和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將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及小組討論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鼓勵學習進行合作交流討論。通過師生合作,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內(nèi)容,說教學過程。主要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會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開放的圖片。請學生在欣賞歌聲和圖片時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樣的特點,象征著怎樣的個性?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接著我會引導學生走進《雨巷》,去了解詩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這樣的導入可以為本節(jié)課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請全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明確這是一首現(xiàn)代自由體詩,也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
學生自讀之后,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詩歌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結合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引導學生入境,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所營造出來的意境。
接著我會提問:詩中有幾個主要的意象?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此學生很容易找出本詩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紙傘、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初步感知詩歌內(nèi)容,并感受到詩歌前后呼應,富有節(jié)奏美和音樂美的特點。同時也為我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第三環(huán)節(jié):再讀詩歌,體會意境
首先我會分別請三位同學合作朗誦全詩,并提問:詩中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請用自己的話描述。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鄰桌間進行討論交流,并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進一步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同時也鍛煉了朗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不會以絕對的對錯標準評判學生的答案,不局限他們的思維。學生能在頭腦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畫面,體會出詩的意境。
第四環(huán)節(jié),研讀詩歌,品悟情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我會請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回味詩歌意境。接著我會提問:詩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營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義?經(jīng)過之前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朗讀與品味,學生可能得出這樣的答案:這是一首愛情詩,象征著“我”對丁香姑娘的等待和愛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對于學生的不同理解我都會予以表揚和鼓勵。
由于上節(jié)課已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因此接下來我會直接請一位學生介紹作者戴望舒及詩歌寫作背景,其他學生稍作補充。
我也會對詩歌背景做小結并提問: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雨巷》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是否還有其他特別的象征意義?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會采用小組討論法。將全班學生分成4人小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討論,我也會參與他們的討論并給予意見。討論完畢,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其他組的學生予以補充說明,我也會進行點評。通過師生合作能夠得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雨巷》一詩反映了作者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復雜內(nèi)心。詩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卻因為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憂愁;雨巷象征著當時的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丁香般的姑娘”則可以理解為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的憧憬。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既能體會詩歌的多義性,同時也學會聯(lián)系寫作背景鑒賞詩歌的方法。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首先我會讓學生再次朗誦詩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接著請學生發(fā)表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體會,讓學生自己梳理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我會布置如下作業(yè):請學生課后閱讀其他有名的現(xiàn)代詩歌,選擇最喜歡的一首,從詩歌意象、意境、語言及象征意義等方面選擇一個角度,寫一段對于詩歌的理解及鑒賞。
我為本節(jié)課設計的板書清楚明了,方便學生記憶。同時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說教學亮點
最后是我的教學亮點,我本節(jié)課的亮點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讀體會法,通過范讀、齊讀、個體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訓練誦讀詩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和感悟詩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鑒賞和審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展示詩歌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結合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引導學生入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雨巷》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雨巷》。下面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輕云,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huán)往復的和諧音節(jié),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nèi)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xiàn)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jié)奏中,在優(yōu)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蘊美;四讀內(nèi)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我國傳統(tǒng)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jié)。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本課,也為以后的詩歌鑒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鑒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jù),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著去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
①、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huán)往復,強化了節(jié)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具有音韻效果)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么語調去讀?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凄婉、迷茫、頹圮。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歸納學生發(fā)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fā)情緒和情感的,什么樣的景象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fā)。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2、四讀內(nèi)涵,品思想之美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再次聆聽配樂朗誦)
(五)作業(yè)題: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范例:
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輕柔纏綿的歌曲。“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fā)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墻邊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我們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板書設計:
雨
巷戴望舒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主要幾個環(huán)節(jié),由于說課的經(jīng)驗不夠,本次說課還存在諸多不足,請評委老師多多指教,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雨巷》說課稿15
一、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鑒賞,培養(yǎng)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nèi)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三、說教法
說教法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fā)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四、說學法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lián)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chuàng)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wǎng)絡歌曲《丁香花》導入并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fā)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并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lián)想,學生頭腦里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huán)節(jié)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chuàng)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chuàng)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比較聯(lián)想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雨巷》說課稿】相關文章:
雨巷說課稿12-05
雨巷的說課稿12-05
說課稿:雨巷11-19
《雨巷》的說課稿08-16
《雨巷》說課稿09-14
《雨巷》說課稿07-27
雨巷說課稿07-26
《雨巷》說課稿素材12-24
雨巷說課稿范文12-05
《雨巷》說課稿 人教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