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散文遲暮全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張愛玲《遲暮》散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jīng)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yōu)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愛玲《遲暮》散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遲暮》原文
張愛玲著
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了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里,柳絲趁著這風力,俯下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發(fā),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輕云,結(jié)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雪,飛入了處處簾櫳。細草芊芊的綠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氣,遺下了游人的屐痕車跡。一切都興奮到了極點,大概有些狂亂了吧?——在這繽紛繁華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干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里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朦朧睡意,望著這發(fā)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謎。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的世界中,她的無形中已被擯棄了,她再沒有這種資格,這種心情,來追隨那些站立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虛,悵慣;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
咳!蒼蒼者天,既已給與人們的生命,賦與人們創(chuàng)造社會的青紅,怎么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余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chuàng)造時代呢?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它們在短短的一春里盡情的酣足的在花間飛舞,一旦春盡花殘,便爽爽快快的殉著春光化去,好像它們一生只是為了酣舞與享樂而來的,倒要痛快些。像人類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長逝之后,數(shù)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她,不自覺地已經(jīng)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里,當一種暗示發(fā)現(xiàn)時,使人如何的難堪!而且,電影似的人生,又怎樣能掙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經(jīng)在海外壯游,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nèi)滑冰,在廠座里高談。但現(xiàn)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尋不著一點的痕跡,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嘆,青年的容顏,盛氣,都漸漸的消磨去。她怕見舊時的摯友。她改變了容貌,氣質(zhì),無非添加他們或她們的驚異和竊議罷了。為了躲避,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而花,鳥,風,日,還要逗引她愁煩。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在暗室的一隅,發(fā)出一聲聲凄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誦經(jīng)聲,“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她心里千回百轉(zhuǎn)的想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釋義:
題目便告訴了時間。“遲暮”在中國文學中是一個古典的意象,它讓讀者想象到的不僅僅是從天幕邊緣漸漸涌上來的黃昏。有了這樣一個題目擺在這里,作者一起筆就寫空間,空間里的景致。寫東風、酡艷的桃花、扭動腰肢的柳絲、如春神足下輕云般的柳絮、印著屐痕車跡的芊芊細草。用支不住、搔人頭發(fā)、結(jié)了對兒、酒氣……來為它們擬態(tài),把一個放任、縱情、顛狂的春天寫足了。這第一段似乎是著重描摹春的美麗,可起首有“多事的東風”一句,暗示著有人惱春,于是有個人物忽悠地閃了一下,桃紅“醉依在封姨的臂彎里”,一下子就不見了。但“多事”里隱蘊著的慍意,因封姨的出現(xiàn)有了著落。
春天寫足了,那位對春天懷著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筆下十分不情愿地亮相了。“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桿上,”這就是封姨了,她“才從青春之夢醒過來”,茫然不解這眼前發(fā)生的一切。作者筆下的她原來是一個芳華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過去的影子。作者從“她”帶著朦朧睡意的眼中讀出人物此時此刻乍驚乍懼的心態(tài)。“她”正在夢幻與真實的邊緣徘徊著、猶疑著、掙扎著,不肯相信現(xiàn)實的真實,一如不能相信夢幻的虛幻。然而,無情地,青春的夢幻正在一點點地消褪,只剩下真實裸露著。真實的是熱鬧、繁榮競逐的春天和自己與溫馨青春的永遠的告別。她已沒有資格與春天共舞,所能擁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虛、惆悵與悲哀。
一代才女佳人在容顏如花瓣凋零的瞬間發(fā)出“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的凄涼哀嘆!也不由為自己擔心起來。那種灰暗幽雅的基調(diào)會引起我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慢慢的自己也經(jīng)歷了青春消逝,往事如煙,逐漸步入“黃卷清燈,美人遲暮。”的年齡,也有過剛從浪漫的青春夢幻中清醒過后的空虛所帶來的一絲淡淡的惆悵,然而與之不同的是,清醒過后感覺遲暮的景致卻別有一份成熟溫和的柔美,即不象春陽那樣嫵媚,也沒有夏陽般絢爛,而是秋暮晚霞般溫潤柔和,朦朧而高貴。
【拓展閱讀】
《遲暮》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于上海,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fā)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chuàng)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張愛玲散文成就
張愛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張愛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體。一方面,她的散文講究世俗情趣,實實在在而又心懷憧憬地透視現(xiàn)實人生,談自己的經(jīng)歷,所見所聞,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飲食、生活起居等等,但張愛玲并不過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淺表層面,而是對生活做更深一層的挖掘,對上述的生活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進行細致的感悟、思考,進而闡釋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從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帶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事實上,張愛玲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人間生活的瑣瑣碎碎的人生體驗,點點滴滴的人間快樂,正是因為這一切具體的物質(zhì)生活才是“安穩(wěn)的人生”的本質(zhì),它使生活顯得更為真實。張愛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寫得情趣盎然。
剖析戰(zhàn)亂中的人性是張愛玲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nèi)容。張愛玲對人性的看法是偏向于惡的,她更多地描寫了現(xiàn)世生活中鮮活的人性世界和人性體驗,并毫不隱瞞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無情。對張愛玲而言,她生于亂世,長于亂世,從小失去了正常的家庭與溫暖,所以她總有無家可歸之感。她把這種感覺以理性觀念的方式直接注入到自己的散文文本之中,然而張愛玲并沒有大肆的直接描寫這種精神上的荒涼之感,而是更多地或熱情或冷峻地描寫了她所體的種種感性的家,借此給讀者意味深長的啟示。在張愛玲看似隨意的散文藝術(shù)世界里,不斷地有她對那個時代的人生、人性、文明的真知灼見閃現(xiàn)出來,于是,情、趣、理三者的水乳交融構(gòu)成了張愛玲散文的藝術(shù)境界。
張愛玲散文所體現(xiàn)出的情、趣、理水乳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同她在散文中所運用的獨特藝術(shù)手段分不開。首先,在文體上,她采用了議論小品文的文體。其次,在語言的運用上,她采用的是形象的敘事語言和精警的議論語言交替的使用。在散文中,她常用的一個藝術(shù)手段就是采用一些物化的意象將人物、景物或心情傳達得精致、細膩、形象可愛,充滿著藝術(shù)的韻味和精致。
【張愛玲《遲暮》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張愛玲散文遲暮全文03-05
張愛玲《遲暮》原文賞讀10-10
張愛玲經(jīng)典散文03-23
張愛玲散文《私語》04-09
張愛玲寫的散文精選03-22
張愛玲小說散文03-29
張愛玲著名散文03-29
張愛玲散文《秋雨》01-28
張愛玲散文《談音樂》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