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精選13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1
讀張愛玲的《愛》,不僅讀出了那種情竇初開的悸動,更是讀出了人生的遺憾和凄美。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有一個村莊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約摸十五六歲,花樣的年華,生得美,上門說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門檻,但她卻無動于衷。她穿著月白的衣衫,靜靜地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純美的畫面定格在她永遠的記憶之中。她今生也許無法忘記,對門住的那個沉默寡言卻目清眉秀討人喜歡的年輕小伙,竟然主動開口和她說話。她做夢也沒有想到,激動而甜蜜的感覺頓時涌遍全身。仿佛就在這一剎那間,她覺得自己心中的愛情鳥,拍著翅膀撲撲撲地飛向了他,這種感覺,更強烈地堅定了她渴望的'愛情信念。她覺得自己這輩子終究要跟著他,無論天涯還是海角,都會義無反顧。
這,就是愛。教人沉醉,又讓人迷戀。
遺憾的是,當他開口說出,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他也沒有再說什么。兩人靜靜地立著,各自走開了。
美好的初戀,有時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鮮花。還未來得及在溫柔的春風中盛放,就被一場突至而來的暴雨打落在地。后來,她被拐賣了。拐賣她的人販子,不是什么強盜土匪,而是她的親眷,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無數(shù)次歷險和飽經風霜后,她再也回不到從前。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唯有揮之不去懷念,伴隨著深深的喟嘆,祭奠著青春時那夜桃樹下美好的畫面。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個穿著白衣衫,被皎潔的月光灑滿一身的姑娘,究竟在何方?那個帥氣的小伙子,還會記得芊芊玉手扶桃樹的那個純美的姑娘么?兩顆青春的火熱心跳,是否被滿枝的花瓣窺見和保存?
春風不語。被命運捉弄的人兒,就像被時光扔進靜靜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淚流滿面,水底的游魚也不會知道心痛的感覺。
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動了。
在人世相遇的時光中,千萬別錯過了握手和表白。錯過了,也許就不會再來了。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2
近些日看了《張愛玲傳》,看這本書的目的來自對張愛玲的好奇和喜愛,這個傳奇的女子到底有怎樣的身世,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是什么讓這個女子會再文壇上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家庭富裕,背景顯赫。是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孫女,她在小學時就已經顯露出她得文學天賦了,年紀輕輕的她可以創(chuàng)作出滄桑的作品,不得不讓人嘆服。之久就讀于圣瑪利亞女校,香港大學,在學校這段時間是她積累壯大的時間,經過自身的不斷發(fā)展,她得作品受到了無數(shù)名人的好評,代表作有《傾城之戀》、《金鎖記》、《色戒》、《半生緣》,如今有些作品被拍成了電影,無論在何時何地,她對文學的熱情之火不曾熄滅,也是她積極上進的心,讓她在文學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國文壇獨樹一幟,人生是舞臺,個人脫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勝似導演,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講述過去某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里的諸位角色。
記得老師說過,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能力,可以先從模仿開始,對張愛玲的文字我反復琢磨推敲,雖然我妹有經歷她得人生,沒有她那么復雜的背景,但是我可以模仿她得寫作風格。但是相比寫作風格來講,我更應該有她的和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她一樣對文學永遠充滿信心,永不放棄。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3
兩天時間,讀了張愛玲的兩部小說。《半生緣》和《傾城之戀》。以前總是聽說張愛玲是位大才女,文學成就很高,但我終究是沒有機會看看她的小說,這不久才從書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許是因為那時的社會背景,那種時代的書特別是愛情故事,總是有一些悲涼的情調在字里行間,讓人讀完又覺得回味,還有隱隱的遺憾,感慨那種未始先了的情緣。
這兩部,電視曾播過的,只是我覺得原著看來的更有一番味道。我們現(xiàn)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點的,名著總要拿來拍成電視,卻又拍不出書中那些味道,讓人看起來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場景,世鈞與曼幀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與流蘇在墻下的細軟耳語,抑或是曼幀被祝鴻才侮辱,在熒光屏上看來,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為看多了都覺得麻木。倒是從這些文字中讀來,卻從心底泛出隱隱的痛來。
亂世的中國,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寫文章,總要將深深地諷刺與影射融入到文中。張愛玲則不然,比起那些讓人發(fā)冷的黑暗諷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質,將愛情寫入到舊上海那種繁華背景下,也同樣讓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說批評與諷刺,也有。你看張愛玲那尖尖的臉的輪廓,以及那昂起的頭,分明是在冷眼旁觀些什么。我看書,并不喜歡再去研究作者的時代背景,對于我來說,到底是有些無聊。這些話,只能才疏學淺的說,但有些東西,也確實能讀懂的。
雖說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瓊瑤式的纏綿,這也好,我總歸是受不了那些的`。雖說只看了兩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說她的小說,絕對是悲哀多于圓滿。比如《半生緣》這種讓人遺憾感嘆命運不公的結局,魯迅有言,悲劇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對,我喜歡這句話,也表示極致的贊同。曼幀是美好的女子,終是被命運毀滅,她與世鈞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毀滅。與其是說命運悲慘,倒不如說是社會造就這樣的人與命。曼璐與顧太太并不是絕對的錯誤,舊上海物欲橫流的繁華與壓迫造就了這樣的思想和頑固。這里,我卻莫名的想起老舍筆下的祥子,同樣是社會的犧牲者。呵呵,那時的中國,這樣的真實的不在小說中的,還少嗎。也是——那時的社會,哪里有什么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傾城之戀》中,流蘇大概覺得這種結局是圓滿的,她心中總是將愛情與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這個人和他的情,她認為就是得到了一個女人該有的圓滿。但在我看來,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緣》里描寫景致的并不多,給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舊上海的弄堂,那樣的弄堂,我未到過,只是在圖片中見過,我卻覺得有深深的壓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幀與世鈞并肩從那里走過時感到了一絲的溫暖的情愫。那樣的一線天中,也一定是充斥著我們所不了解的黑暗與封閉的陳舊的思想枷鎖。——又或者是受《悲傷逆流成河》的影響?那本書中也有這樣一個弄堂。
倒是《傾城之戀》中,景致突然多了起來,也許是因為環(huán)境不同,所以環(huán)境精致了多?但我認為,那絕不是同一時期寫的,這猜想大概是正確的。有時候看到這里描寫的環(huán)境,并不覺得美好很多,也許是因為這里面,流蘇總是將愛情與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許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張愛玲的文學成就與這些文字,我們終歸是贊同的,不過也算名至實歸,她的文字,讀來,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jié),只是悉松平常的場景,卻能在溫暖的時候讓人覺得欣慰,悲傷的時候又讓人覺得難過。作為虛構的故事,這就夠了。
看到她的小說我便又想到現(xiàn)在,讓人可以回味的愛情故事真是越來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們這代人認可,只是總看到層出不窮的80后作家,延續(xù)著什么華美的殘忍、明媚的憂傷。這樣的書,我也愛看,畢竟是面向年輕人的,但讀來,總覺得少一些中國小說的回味悠長與震撼人心。殊不知,這些非主流之風蔓延成主流,在我看來,也沒什么味道了。
在別人看來,我的這些文字,有人總要帶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來真讓人覺得悲哀。
不管怎么說,愿中國名著可以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4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嘆為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為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xiàn)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xiàn)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敘事的真實性。
為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說,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寫出了女子的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說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并非好話,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被親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為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里先是“月白”,其實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著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溫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么說出口?“噢,你也在這里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說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于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后的凄愴。
“春天的晚上”和“后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為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于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著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凄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恒主題于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蔥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5
看了張愛玲《造人》,我特別欣賞她對孩子的感悟。她說她對小孩是尊重與恐懼。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青年的特點是善忘,往往把兒童心理忘得干干凈凈,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已經有很有評判力,知道最細致的痛苦和快樂。愛玲說:“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么的健忘和說話不負責任。把他們對我許過的愿幾乎忘掉,或老不兌現(xiàn),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滿。他們忙于外出干活,疲于和親戚鄰居禮尚往來,憂心于他們彼此間的磕磕畔畔,苦惱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埋怨不聽話的孩子不給他們爭氣。他們無暇顧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毫不掩飾他們暴烈的脾氣,惡毒的言語。他們除了對面包和面子的關心以及我們生病時的照顧,我和父母們幾乎沒有什么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從,發(fā)氣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獨,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環(huán)境里,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滿。對于這些只想在心里,卻無法向人傾訴。也不知道這些可以傾訴,于是全部壓在心底,不斷淤積。
孩子是怎樣扭曲的心靈,是怎樣的秉性,這樣只顧生了又生,養(yǎng)兒防老的世界里,是沒有去關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父母以及周邊的大人是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又怎樣的讓孩子們窒息,難以忍受的。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6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時代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白公館無疑是守舊的,他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在娘家人面前受盡冷嘲熱諷。她在娘家無疑成了累贅和多余,就連她的母親也不肯憐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個愛她的并能滿足她物質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無其他。范柳原,一個不被家族承認的私生子,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回到中國為了尋根,為了找尋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紙醉金迷,放浪不羈的生活,讓他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當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純美的愛情,但他內心深處對此卻是如此渴望。這樣的兩個人遇到一處,理所應當?shù)恼归_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zhàn)。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她固執(zhí)地認為,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有一絲真情,即使仍是無關愛情的,只要對她負責。白流蘇或許也不需要,婚姻和愛情,可能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蘇的心思,只是“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犧牲了自由和金錢換來的婚姻代價太大,對他來說“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來,結果只能有一種,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時候才能有分曉。然而白流蘇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說“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愛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來,一場戰(zhàn)事成了兩人結合的`催化劑。“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這種彼此妥協(xié)終究是短暫的,后面跟隨著的平淡、瑣碎、粗鄙的生活留給我們的是一串串省略號。范柳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白流蘇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7
張愛玲說:這是真的。美麗的女孩,經歷了人世種種磨難,到后來她應該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卻依然記得那個春天,那棵桃樹,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個年輕人,以及他說的“噢,你也在這里嗎”。
張愛玲的短文少,《愛》是其中一篇絕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窮盡了人生所有不如意。總有許多人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錯過而扼腕唏噓。不是平行線,他們有著最甜蜜的交集,但是兩條線的交點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話的時光,他們相遇相愛,卻也帶來一世相離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戀情懷因為意外成為無奈和心酸。然。
可是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鋪天蓋地、驚險襲來,但在這苦難中,唯一需要用來支撐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愛。女孩從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她內心深處有著最純明的渴望。她永遠記得,那個春天美好的愛戀,她是希望能再尋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堅持,一直銘記,哪怕歲月更迭。“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剛巧趕上了,給她送來了能夠作為一生財富的愛,絲絲縷縷,無盡綿長。這一輩子也該足夠。
每次當我想要讀讀張的作品的時候,我總會去重讀《愛》,也總會想起奶茶的那首《原來你也在這里》:
請允許我塵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過去 /滿身風雨我從海上來才隱居在這沙漠里 /該隱瞞的事總清晰千言萬語只能無語 /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喔原來你也在這里 /啊那一個人是不是只存在夢境里 /為什么我用盡全身力氣卻換來半生回憶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贖心情 /在千山萬水人海相遇喔原來你也在這里
奶茶的能撫平人的悲傷的治愈系聲音將張愛玲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這篇文章詮釋得恰到好處,《愛》是蒼涼惆悵且無奈的,盡管她沒有動用痛徹心扉這樣的詞來寫這個故事,但張的看似平靜的語言卻隱藏了無限的悲哀,這里面淺淺的哀愁的情緒就像名貴的香水,不管你離多遠聞,怎么努力地聞都是這個始終不變的味道,若即若離,卻讓人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來你也在這里》卻有著溫暖的曲調,奶茶用她暖暖的聲音,填補了張愛玲半個世紀多的荒蕪,終于圓滿了這段錯過后終于相聚的愛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蘊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情,質樸卻坦誠,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許在他們無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當做一個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總是會記得那一句平常得無以復加的“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嗎?”。那時的她,干凈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純潔的細胞,單純的思想使她曾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冀,也始終安靜平和地生活著,可是當歲月剝奪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在臉上與心上的時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輕時的簡單記憶。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還好他們之間有過那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歲月縱然無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換來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張愛玲曾說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是一種啟示。”《愛》大概是將這樣一種蒼涼描刻得淋漓盡致。而正是在這樣簡略的`蒼涼之下,才能集顯愛的偉大與真摯。張愛玲自身的經歷也算坎坷,幼時特殊的家庭際遇讓她更懂珍惜、守護愛,而后來愛情的失敗,她該是更看透了情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構劃一個愛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輕易放下。縱然自己無法得到,也可以將之放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時時惦念懷想,也算是一種苦澀的浪漫。她便是這樣的人罷,只是這樣的人在這世上又有幾多。所以,文字中也無可避免地透露出蒼涼。這似乎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也是一種悲哀的無可奈何。
多希望這樣一個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歸于平靜的。因為她大概已經明白,什么是為愛而生,向愛而死。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8
在張愛玲的《傳奇》金鎖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角色是二奶奶七巧和女兒長安。對于七巧,我一開始只覺得她可恨可悲,但看到最后也覺得她可悲。同情她的經歷。故事的結尾寫著齊巧心想,如果她嫁給了哥哥丁玉根、張少泉,或者沈裁縫,他們是否會給她一點真誠,眼里就會流淚。然而,七巧內心的扭曲和自私扼殺了幾個人。七巧的精神枷鎖讓長白的妻子絲姑娘和芝壽相繼死去,都死得悲慘。讓女兒失去幸福,最終墮落。七巧為了讓長安婚事流產。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童世船的神經。他終于放棄了婚姻。我想不通七巧已經被封建枷鎖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她的丈夫對她漠不關心,她的家人低估了她,看不起她。她不僅沒有更關心她的孩子,而且是一種報復。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覺得七巧太可悲了。書中我最喜歡的女人是長安,長安是一個善良溫柔的傳統(tǒng)中國女人,雖然她抽煙,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為她身處封建家庭,導致了她一系列的悲劇。從其中一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當七巧一次又一次地威脅她時,她并沒有退縮婚姻。當她母親威脅她時,她退縮了。她知道她的母親不僅會告訴他吸煙,還會想辦法對付他。但這一切童世船都不知道。解除婚姻后,他們仍然互動,只是從以前的地面轉移到地下。這時,童世芳對長安的感情發(fā)生了變化,開始熱愛長安。童世芳之所以想嫁給長安,是因為她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傳統(tǒng)女人,因為她曾經被新女人拋棄過。只是深受打擊。所以想找一個傳統(tǒng)的女人。對于童世船的愛情,張愛玲可能認為男人的.愛情是有附加條件的,完美的愛情是不存在的。當她聽說長安抽煙時,她對長安沒有任何想法。只有沉默。面對長安,他不去問長安為什么要抽煙。
只是靜靜地看著他。童世芳對長安的愛只停留在世俗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的婚姻價值觀上。長安要得到真愛并不容易。七巧死后。她的孩子長安和長白只能以悲劇告終。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9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頗多,在她們身上隱射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獨有的個性以及她們的悲慘 的命運。
初讀《半生緣》總覺得曼楨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鴻才害的,質問曼璐怎么可以這樣設計害自己的妹妹。其實,曼路也是很可憐的,為了家里的生計淪落為舞女,但卻不被家人理解,結婚后又無法生育,才會想讓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應該說這是整個社會形態(tài)所迫,社會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無能,當然曼楨優(yōu)柔寡斷、委曲求全的個性也是導致這樣一個悲劇結尾的重要原因。
曼潞和祝鴻才對她的所作所為只是一個開始,但把她推向深淵的卻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認命她的妥協(xié)不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愛她的世均,也間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讓自己不幸福更加讓三個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滿的結局。如果他覺得難已接受她的失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憶或假象如果當年如果向愛人坦白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情形。
活著不是為了后悔,曼楨最后對世均說的那一句:“世均,我們回不去了,回不去了。”這句話包含著多少悔恨,多少無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這幸福是屬于她,但現(xiàn)在她失去了這個資格并且是永遠的失去了,人世間最痛苦的莫過于此啊。沒有死去活來的告白,也沒有山盟海誓的轟烈,一切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當愛情靜悄悄地到來,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歲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擔所壓迫,那份堅持與無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讓人幾乎心碎的道白。
張愛玲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不一部悲劇小說,其實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縮影。很多人到老的時候 還在后悔“早知當年如何如何”,豈知這個后悔也將成為后悔,后悔自己為什么要后悔。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卻《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尾巴。《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 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fā)比悲劇更像悲劇。張愛玲用她的傳奇故事不顯山不露水地表現(xiàn)著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與狹隘,描寫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虛偽,所謂愛情自私的本質,對女性的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蘇離婚后寄住母家,錢財被騙,又為兄嫂不容,只得尋求再嫁,苦無姻緣,便搶異 母妹妹的對象范柳原,范是個老尖精滑的留學生。一個不誠娶,一個但求嫁。兩個人都不愚鈍,很有些小聰明,可謂真正的凡人,凡心熱熾。張愛玲站在白流蘇的背后,讓兩個人的靈魂躍上紙面,斗來斗去。白流蘇大家閨秀般的矜持,不時挑逗,范柳原窮形盡相,甚至挪用詩經里:“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來做假。滿篇你來我往的小技巧。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以一個城市的陷落為代價而換取一段感情的最終結果看似壯觀但其實又如何呢?也許張愛玲從來不認為愛情是可靠的,愛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點綴本無什么大不了,兩個人因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灑脫,突然間發(fā)現(xiàn)兩個人在一起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溫暖,于是就有了傾城之戀。他們最終結合在一起了,可是張愛玲卻不說是愛情發(fā)展到婚姻的自然結果,反而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這其中充滿了悲劇意味。那時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悲劇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蘇雖然自私,小家子氣,但是也還情有可原。
其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也是另一種世事動亂吧,愛情也像《傾城之戀》里面的男女主角樣,茍合著。張愛玲筆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這恰是生活的真實,人性的自私、卑瑣、冷漠、 虛偽、扭曲,甚至幾乎病態(tài),在其筆下一覽無遺。
《金瑣記》里那個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樂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爛的空氣埋葬。
在文章的一開頭,是通過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時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 看到,曹七巧很可憐。如文章中寫到“鳳蕭道:你是她陪嫁來的么?小雙冷笑道:她也配!”丫頭即如此輕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與姜家并不算門當戶對,且當初是以“姨太太”娶進門……而且她的丈夫是個軀體殘疾,“沒有生命意義的”姜家二少爺,對于一個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堅持下去么?還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罷!我也慣了。我進你們姜家的門……誰見我的情來?誰有半點好處到我頭上?”這樣的環(huán)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達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運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從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貴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別人(確切的說是她親身兒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親骨肉,因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觸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來獲得快感。如小說中說道“有時她也覺得犧牲得有點不值得,暗自懊悔著,然而也來不及挽回了。她漸漸地放棄了一切上進的思想,安分守己起來。她學會了挑是非,使小壞,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時的跟怒親慪氣,可是她的言行舉止越來越像她的怒親了”。再如兒子,她以給長白娶媳婦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讓兒子與一個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她處處親近長白,要長白給她燒煙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婦被殘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煙自殺了。
其實,人性中本來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現(xiàn)的姿態(tài)完全就由它所處的環(huán)境而決定,在一個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發(fā),時刻體會到愛意的人,才有能力將愛傳遞下去,而在被壓抑被摧殘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惡的一面被煽動起來,一個處于充滿危機、敵意氣氛中的人,怎么會具有愛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衛(wèi),而自衛(wèi)的方式也是具有攻擊性的。所以,當張愛玲在塑造曹七巧這個人物時也許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這個使人變成鬼的社會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華,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生活獨有的詮釋,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萬千風貌述諸 于文字留給后人品味與感悟,她筆下的女性形象,風情萬種,性格各異,但又都是在那個時代中特有的產物,她們的命運跌宕起伏,讓人揪心,充滿著幾許無可奈何,總激起讀者的幾許長嘆。
她就是張愛玲,永遠的張愛玲……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10
一直很喜歡張愛玲。都說張愛玲的小說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說大部分滲透著一種蒼涼,使讀者常陷入一種很深很沉的痛與窒息的壓抑狀態(tài),而她的散文卻常是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張愛玲的文章向來深刻,她的這篇《愛》很短小,卻又很精美。有著散文的質樸,同時又有小說的情節(jié)。它描寫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情感片斷,卻又將這個片斷化為了永遠。
《愛》描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個月色朦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輕輕地,他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么?”就這一句問候,卻勝似無盡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世事的變化無法預料,女孩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們沒能再相見。老了的時候,她依然懷念那相見短暫卻是她一生中最絢麗的瞬間,依然記得那句“噢,你也在這里么?”
這篇文章的結構如它的故事一樣簡單,開頭交代“這是真的”,這是作者的坦言,簡單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11
私以為這樣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盞清茗,讀上半卷宮詞,幾篇散文實在不失為一件美事。在這喧囂的城市中,偶爾附庸風雅仍是極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蘭臺之宮時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確,這樣的雨天邂逅愛玲的散文實在別有一般滋味。誠然,愛玲的散文遠不及其小說為人所稱道,但寥寥數(shù)語間仍可見那份獨屬于愛玲的驚心,冷艷。別人筆下千篇一律的溫潤纏綿到她這里竟是這般陰森,灰暗。
是的,這才是愛玲,絕代風華的愛玲。雖然頂著才女頭銜的她的名字幾乎至于家喻戶曉的地步,然而對她的.了解和喜愛實在是小眾的,甚至于將她當做那一派上不得高臺盤的言情作家,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
愛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節(jié),不在于辭藻,單單在那一點陰森的灰暗,那一絲惆悵與絕望,是真正的纏綿。
所以曾經有有識之士談到愛玲小說的改編劇,認為即便是王家衛(wèi)都無法拍出那份味道來。《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這幾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曾被改編過數(shù)次,無一例外,都是失敗之作。電影電視劇,講究的是市場,是營銷手段,所以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賓奪主,嘩眾取寵,拋卻了本身作品的內核,基調,轉而追逐大眾的浪漫調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類似于《傾城之戀》這樣疑似大團圓的劇本更是慘遭毒手,私以為《傾城》的惆悵無奈不亞于《沉香屑》。所以說,許多人眼里的愛玲根本上是稱不上才女與絕代風華的,或者說,他們所認識的,根本不是愛玲,因為愛玲的情懷,她的愁,人們不懂。
看過愛玲的照片,實在稱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來的那一份冷艷高貴卻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經有人拿民國時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與她作對比。林的確也是難能一見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麗是明媚的,是較為貼近生活的,換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為林徽因,但是鮮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張愛玲。愛玲的風華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艷的氣質。那為什么說林也是難能一見的絕代風華呢?因為這兩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內心,才華使之出眾。所謂美人,未必需要秉傾城之貌,最重要的還是蕙質蘭心。試問誰會喜歡一個雙目無神,空洞乏味的木頭美人。單憑美貌,無人能真正做到風華絕。我們現(xiàn)在形容美人的傾國傾城一詞最早源于漢武皇后李夫人,而讓閱盡無數(shù)美人的漢武帝終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卻是她最后拒見圣顏的聰慧之舉。而即便是以紅顏禍水著稱的楊貴妃,她的美麗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這些都表面楊玉環(huán)可并非只是一個木頭美人。
說回愛玲的文字。其實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學校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方式的,這種鑒賞僅僅只能停留在辭藻的層面,即使對情感的品位也太過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韻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會是因為它華麗的辭藻,它往往只是一種共鳴,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不是這些條條框框,簡單粗暴的賞析所能表達的。對愛玲的文字,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花語:任是無情也動人。然而,她卻也不是無情,反倒又是一種薄情轉是多情累的感覺,是的,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還是一種感覺。
今日本來不過是心血來潮,卻不想洋洋灑灑倒是寫了這許多,似賞析又不是賞析,然而,依舊還是覺得有些褻瀆了這份怦然心動,反倒敗興當真是悔之悔之!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12
《金鎖記》這個名字本身就頗值得玩味。金鎖,黃金做的鎖,外表光鮮,鎖住的卻是自由與靈魂。
曹七巧的一生被多把“金鎖”重重鎖住。
第一把是地位鎖。在曹公館中,她的出身是最低的,是“麻油店的活招牌”,不如大奶奶和三奶奶出身公侯小姐,因此她處處受到排擠和歧視,這從她房子的地理位置就可見一斑。各房的主子處處壓擠她:老太太從沒把她當回事;大奶奶對她動不動就冷嘲熱諷;姜家小姐說她“平日還不夠討人嫌的”;新進來的三奶奶一來就看出她在姜家的地位,不愿搭理她;她的哥哥來走親戚沒人招呼;就連丫環(huán)也冷笑著說她不配做自己的主子。七巧嫁到曹家一開始就不是像其他兩位奶奶一樣是作為一個妻子嫁給二爺?shù)模亲鳛橐粋沖喜伺候人的姨太太,她從一開始就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一個遭人欺凌的位置。她最初嫁入曹家,有借助曹家的地位改變自己身份的考慮,希望借助曹家使自己受人尊重。但事實上,她并未因嫁入曹家而改變出身受人歧視的現(xiàn)狀,始終在出身上受人詬病,這把身份鎖一直纏著她。后來她把女兒送入新式學堂,并不是為了讓她接受新式教育,只是不愿落后于大房三房,這其實也是當年的“身份鎖”給她留下的陰影。她因自己與其他兩房太太起點不一樣而受歧視,所以在后代上她不愿再落后,一定要拼一口氣做到和大房三房一樣,絕不落于人后。
第二把是金錢鎖。從她與她她哥哥的對話可知,當初嫁入曹家并非是其實或多或少是為了曹家的錢,所以她才會嫁給一個病夫。她在曹家三房太太中的經濟實力是最弱的。
貧寒的出身使她對金錢有一種迥樣的追求。丈夫給不了自己愛情,想從小叔處得到安慰又遭到拒絕,曹家各人處處歧視她,就連丫鬟也看不起她。這種缺乏溫暖,缺乏關懷的環(huán)境更加增加了她追求金錢的愿望。因為她覺得只有金錢才是最真實的,其它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錢才能給她帶來滿足感。同時三房的待遇差別使她認為只有有錢時,才能不被人欺,而且還能主宰別人命運。在這把黃金鎖下,她的'心靈開始扭曲,只有在金錢和權力經成的鎖中,她才能得到稍許,短暫的滿足感,才能填補她心中的空白。她的人生追求最后只剩下權和錢,忘了曾經憧憬的愛情,忘了自己兒女的人生。她前半生的人生受人掌控,致使她在掌權后有一種控制所有人的人生的強烈欲望。所以她要給自己的兒子安排一個她中意的姨太太,所以當她女兒開始要離開她的掌控去追求幸福時,她不準。自己沒有幸福使她容不得別人有幸福,哪怕這人是她的女兒。她的心中有一種報復欲: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這種女性后來在金庸的《天龍八部》中也出現(xiàn)過,就是那個陷害喬峰的馬夫人康敏。當七巧對自己女兒的追求者若無其事地說自己女兒在樓上吸鴉片時,我感到一陣心寒和悲哀。張愛玲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寫出了中國幾千年心驚面:被人吃的人,后來反過來吃人。這一主題在魯迅先生的諸多小說如《狂人日記》、《藥》中都有體現(xiàn)。
七巧的一生,前半生她被人鎖,后半生她去鎖人。我們可以預見,七巧得女兒最后很有可能變成另一個七巧,繼續(xù)“被鎖,鎖人”的循環(huán)。
小說最后七巧的心理描寫是反省也好懺悔也罷,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金鎖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 13
張愛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個次來概括,就是完整。張的散文尤其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同時張愛玲本人人文涉獵范圍極廣,雖然她不是哲學家,但是其擁有完整的世界觀,這種觀會不自覺地體現(xiàn)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張愛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夢》可以看成是張愛玲的處女作,短短千余字,盡管這還是一個天才未實現(xiàn)夢想之時的心情與感受,但已經可以看出一個優(yōu)秀作家的特質諸如敏感、早慧、孤獨、機智、卓越。同時,作為張愛玲的個性特質也展露了出來,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欲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劇意識。能否實現(xiàn)天才夢?還是一個疑問,她還沒有從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輕松機智的語言調侃,是的天才不那么逼人;說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沒有了輕松與調侃,她敏感的懷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們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實現(xiàn)天才夢,這一切即是真是的煩惱,天才未實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等于一個廢物,天才也成為笑話,僅為別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與人的交接,對孤獨感已經深入靈魂的張愛玲來說,是痛苦的折磨。當她獨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吃,鹽水花生,“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并由此上升到對生命獨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很難想象一個十九歲的女孩會寫下如此驚心動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劇意識已經鐫刻在了他的靈魂之中。其次張愛玲其個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時間,放到無限的空間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而在世間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掙扎的時候變得慈悲起來,又覺得世人都是可憐又可愛的。正是因為這種超脫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戰(zhàn)爭來臨的時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個從天上意外掉下來的天使,用一種探知似的熱情,靜靜的去看眼前人的視界——人們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記了她,突然覺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沒有,因而孤獨、蒼涼起來。同時也正是在這種世界觀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愛的,對世人有一種慈悲心。張愛玲對世人有一種寬容的愛,她敢于接受世人的不善,并因為他們的不能盡善而同情他們。她的世界因為浩瀚因而空曠,最終歸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平靜。因而讓她動心的事總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小事。“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臺上。有一次張干買了個柿子放在抽屜里,因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兩天我就去開抽屜看看,漸漸疑心張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問她,由于一種奇異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爛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還記得。
【張愛玲經典短篇閱讀心得】相關文章:
張愛玲短篇小說《等》閱讀06-24
張愛玲短篇小說《等》06-15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留情》10-11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封鎖》09-16
張愛玲的《心經》短篇小說05-16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年青的時候》08-13
張愛玲短篇散文兩篇09-24
張愛玲短篇小說《相見歡》09-25
張愛玲短篇小說《五四遺事》09-18
張愛玲短篇小說《年青的時候》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