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作品賞析:朱自清歌聲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朱自清《歌聲》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為大家?guī)砹酥熳郧濉陡杪暋焚p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歌聲》——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jīng)了那細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fā)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xiàn)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于是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賞析一
《歌聲》描寫的印象風光就是他向往的一個理想鄉(xiāng)。到“中西音樂歌舞大會”去聽“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暫時忘掉學校風潮等煩瑣世事,心滿意足地沈湎于幻想世界。他從“歌聲”聯(lián)想起“一個暮春的早晨”。同時,音樂變成雨點灑落到詩人的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接著,他的手感覺到“新鮮的微風”,他的腳感覺到“滑膩可愛的甬道”。這一段文章都是訴諸觸覺的。下一段描述,給人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在“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群花”。朱自清對顏色的感受能力極其豐富,與眾不同。“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是什么樣的顏色?讀者不發(fā)揮詩的想象力,是不能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最后是依靠嗅覺的一段描述。詩人聞到“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還有“清新的蒸氣”。從聽覺開始,依次喚起觸覺、視覺、嗅覺,最后回到聽覺,《歌聲》的結構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
另外,還有三個技巧上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卓越的比喻。把“新鮮的微風”比作“愛人的鼻息”,“把“白礬石的甬道”喻為“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這是直喻。上面已提到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可以說是一種隱喻。這些喻言有力地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產(chǎn)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第二個特點是擬人法,“花園”里的“群花”做著“清夢”,她們像是“愁著芳春的銷歇”“感著芳春的困倦”似的。這幾句話使人感到她們“甜軟的光澤”中的生命,并且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第三個特點是精巧的措詞。意思差不多一樣的“像~一樣”“正如~”“~般”“~似的”等詞語,他故意分別使用。“霏霏的”“薄薄的”“蒙蒙的”“涓涓的”等疊詞,故意多用。陳述句里,有時穿插著一些推測句和疑問句。這些修辭上的工夫,把這個小品接近于一篇詩。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又和諧,又流暢。
對朱自清早期散文,葉圣陶曾經(jīng)給以嚴厲的批評,說:“都有點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么自然”(《朱佩弦先生》)。但這可能是因為關系親密而敢說的苛刻話。《歌聲》給人的印象是“樸素”“淡雅”,絕不是“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
賞析二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diào),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嘆歌聲的魅力,更驚嘆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作者把歌聲的輕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致。輕柔的歌聲突然轉向了低沉,于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筆鋒,讀者眼前出現(xiàn)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困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清新的花香混著泥土的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chuàng)造,要善于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濕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后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tǒng)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lián)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傅德岷在《散文藝術論》中說“聯(lián)想,是散文家感情的升華,插上想像的彩翼,散文家就可以在宏觀宇宙、微觀世界騎著思想的駿馬縱橫馳騁,自由奔突、展示出無比瑰麗的藝術境界,給人以詩情畫意的美感。”隨著作者想像的綿延,我們仿佛也走進了歌聲的世界,聽到了歌聲,看到了那一個美麗奇妙的境界:我們站在寧靜的花園中,享受著春雨的滋潤、輕風的輕撫,感受著花朵的黯淡帶來的淡淡哀傷,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一切是那么安寧自然,心靈的塵蒎滌無遺,心中的煩惱飄走無形,只剩下自然的肉體,輕松舒坦的心情,融入純潔的自然境界中,無拘無束,無牽無掛。
品味過這篇散文,我們沉浸在作者那隨歌聲而流動思維,隨樂符而展現(xiàn)的畫面,隨想像而進入的奇妙的意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朱自清細膩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心懷,營造出優(yōu)美意境。《歌聲》樸素淡雅,絕無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作者描繪歌聲,運用移覺這一藝術手法,把歌聲“朦朧”的聽覺形象,與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形象,交疊在一起,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微雨圖,散文韻味十足,令人神往。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戰(zhàn)士。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yè)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zhèn)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散文特點】
從思想內(nèi)容說,他散文的核心是一個真字。用真摯的感情,寫真實的見聞和感受,記寫真實的景物,發(fā)表真實的議論。朱自清的散文,從題材上說是比較狹窄的,不過是親友的交往,家庭的瑣事,即使后期那些議論的文字,也很少發(fā)空論。但就是這樣,因為時時追求真切的內(nèi)容,卻能感動讀者。正如當年作家趙景深說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就是因為這樣,朱自清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邊的凡人瑣事,但是在這些事情中傳達著他對生活的思索和感悟。先生的語言清麗凝練,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平淡中傳遞著真摯的感情:《背影》、《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騽恿藷o數(shù)讀者的心,也讓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而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書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25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春》、《綠》等。這些散文思想內(nèi)涵極為豐富,有的包含著作者對社會時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對于生活的獨特理解。
【朱自清《歌聲》賞析】相關文章:
名家作品賞析:朱自清歌聲10-08
歌聲朱自清經(jīng)典散文08-02
朱自清散文精選歌聲09-20
朱自清散文歌聲10-17
朱自清《歌聲》練習及答案05-17
朱自清《歌聲》閱讀練習08-19
關于朱自清散文:歌聲08-19
朱自清散文《歌聲》原文欣賞08-08
朱自清《春》賞析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