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精選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看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見讀后感 1
百感交集。
也不是作者的問題,也不是文字的問題,是另一個世界的問題,是“看見”的.問題。
書籍能給予人類不同的體驗,帶來全新的思考,從囿于的一方俗世中跳脫出來,望見遠方的太陽。像是活了個萬般人生。
我自始缺乏對世界的關注與敏感,常常因為瑣事煩惱感到自身難保,新聞掠過,身邊掠過,走馬觀花,不甚關心。但幸而還懂得求渴,偶爾從紙張中窺得一線天光,照到身上越發(fā)覺得影子之狹窄,但也是因為知曉了寬廣。
怎么說,對每個片段故事都有深刻的感悟,甚至大部分篇章都使人落淚,但看完全部之后,反而忘卻對某個單一事件的想法,現(xiàn)在只是覺得,生活不止每日汲汲的渺小,文字背面總有人在不平凡的偉大著,而能夠看見這些,于我本人已經(jīng)是一種豐盈的成長。
不能體驗但能體會,素未蒙面但感同身受。
皆是一個人間。
看見讀后感 2
好久之前就已經(jīng)買了《看見》這本書了,但基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好好翻閱過。假期這么長,總算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比如說,花一個下午去看一本書。
柴靜的《看見》是多個章節(jié)構成的,可以說,每一章都講述一件故事,還有一些沒有在鏡頭前展示給大家的現(xiàn)實,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感受。于是乎,自己也仿佛親臨每一個現(xiàn)場,不再是一個傾聽者,而是見證者。很多時候,看著看著,內(nèi)心不禁感到酸楚,我們會覺得社會不夠?qū)捜荩裏o法顧及到每一個人,即便我們的經(jīng)濟一直在增長,可不公平,腐敗等現(xiàn)象依舊還有太多太多。什么時候,才能讓那些社會的弱勢群體得到他們應有的一切,但愿這一天能早些到來。
對柴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說的,“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過后,她確實做到了。成長的過程不就需要不忘初衷么?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路上能始終牢記初衷,愿一切安好!
看見讀后感 3
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看過后,我心中立即蕩漾起一波漣漪。
有個男孩,他從小就愛笑、愛唱歌、愛彈琴。可是,一次踢足球時,他不幸被球擊中了雙眼,從此失明……人們再也看不到他臉上的笑容。一天,父親輕聲對他說:“孩子,你雖然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你至少可以做到一件事——讓這個世界看見你!”父親的話激勵了他,他的`心頭亮起來了。
最后,成為了最偉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
從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不是幸運。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確,不幸也能使人,成功,發(fā)奮圖強,創(chuàng)造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視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當成前進的墊腳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卻把它當成前進的絆腳石,難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輕易交給死神。不要害怕挫折。
看見讀后感 4
《看見》是柴靜所寫,她是央視專題節(jié)目“看見”主持人。她在央視十年里發(fā)生過很多,改變過很多,但是唯一不改的就是關心基層勞動人民,那些存在于陰暗角落里的感動小事。
在書中,她描寫了非典、汶川地震、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diào)查報告。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
第六章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標題為“沉默在尖叫”。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柴靜采訪了殺夫犯安華。安華十五歲嫁到丈夫家里,她飽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成天酗酒成性,回到家就打老婆孩子,十幾年間,她從不反抗,直到最后一次,她刺了他二十七刀。村里七百多人聯(lián)名請求法院免于刑罰,但是法律無情,她被判了無期。我很震驚,柴靜紀實地報道了這件事情。
《看見》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使我在當中了解了中國過去十年的變化,也了解了新聞人的責任與義務,給我留下了許多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看見讀后感 5
因為你是我的眼,讓我看見這世界就在我眼前。——題記
高考那年,我“看見”了一本書。那本書的封面上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nóng)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畫面是那樣的溫暖。這是我第一次認識柴靜,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我一直保存著這本書,直到現(xiàn)在,封面還是完好的。
她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她很真實。最近,柴靜主導的演講“《穹頂之下》”上映了。我再一次拿起了那年讓我不得不買的書。讀著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jīng)并不甚了解的新聞熱點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好似又一遍的經(jīng)歷了一番,那幾年的重大事件。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仿佛也浮現(xiàn)在眼前了。那時的我還在上小學,每天都要帶上厚厚地口罩,清晨進校門的時候還要被老師各種“觀察”,但老實說,自己一直認為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文字,卻讓這段恐慌那么真切。雙城事件,開始我也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要,但我漸漸理解他們,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執(zhí)著的東西。有很多事情,也許我們一輩子不會遇見,但這些確確真真的發(fā)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干涉它的存在。如今,我還記得柴靜給小楊寫信時里面的一句話:“對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還去,只需要蔑視。”
有人善意地告訴柴靜,她做的節(jié)目脫離了大眾,僅僅關注社會邊緣的人與事物。我想說,那些大眾的問題,有人在說了,有很多人在關注了,為什么就不能分點兒給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的的確確,我們能感受到柴靜很真實,很有力量。也許這就是欣賞!
有人說柴靜不像一個新聞人,那么我想說的是,每個人對新聞的理解都不同,而我所理解的新聞,就是以小范圍的客觀,大范圍的去尋求本質(zhì)。不論是觀眾還是當事人,我們要做的就是真實的去還原事情的真相,將之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也許這個結果是兩面的,但得到的人會不再因旁人的譏諷而感到身心疲憊,痛苦不堪,得不到的人會因事實的真相而得到法律的仲裁。
柴靜的演講、書之所以對我有吸引力,也許正是因為有真相,有看法,有血有肉,我才會喜歡的吧。非得要買來一本她的書,看一看她做的演講和節(jié)目。因為我會無條件的相信她所述的真相,也許這就是信任。
柴靜說:“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我說:“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看見讀后感 6
姜辰蓉——“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蕩。在現(xiàn)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里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wěn)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了解自我》中,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jié)目徹底改變了柴靜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采訪就是為了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了解實質(zhì)。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xiàn)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丑,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陳虻說過,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果掙脫,這才是活著。
《看見》是真實地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勇敢地去面對現(xiàn)實而不是逃避。看見,是對真實最好的詮釋。
看見讀后感 7
由于最近比較忙,看了接近兩個月,終于把《看見》看完了。感觸頗深。其實感受最深的是文章所采用的細節(jié),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從細節(jié)方面著手寫的,覺得更有畫面感,更感動。
現(xiàn)在讀完這本書后總是想寫一篇讀后感來紀念一下,但是受這本書的影響,總是不敢提筆,總想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東西。
_年,非典那年。當時還在小學的我并沒有多么的恐懼,一個是因為當時我所在的小城市并沒有發(fā)現(xiàn)非典的病例,還有可能就是當時真的太小了,對于“生命”這個詞還沒有太多的理解。只是覺得每天都在檢查體溫,很新鮮的每天上學都拿著體溫計,甚至很開心的放了一個小長假。而對于當時每天在電視上報道的今天的死亡人數(shù)新增了多少,對于小區(qū)新增的門禁都不是很感冒,因為他并不影響我和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不影響我寫個作業(yè),看個電視。等到自己長大,漸漸地淡忘了這件事情,也少了一份大災之后的思考和認識。而直到我看了這個第二章,我才真真實實的開始反思當時的情景,才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才真正的對生命有了一分敬畏與珍惜之情。
當我看到說“在整個病區(qū)里,只有三個病人,沒有醫(yī)生,沒有護士,沒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聲,沒有儀器轉(zhuǎn)動的聲音,沒有金屬托盤在什么地方叮當作響,這個病區(qū)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我的眼睛是控制不了的干澀感,整個人像是喘不過氣來的難受,我不知道那三個病人當時是怎樣的心里狀態(tài),但是我可以想像的到他們眼神里的那種絕望,那種被社會拋棄的苦痛。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當他們孤單的躺在床上的時候是不是已經(jīng)害怕到了不害怕的地步,絕望到了沒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覺。
很多人都說是從非典那個時候開始認識柴靜這個人的,才開始認可這個勇敢的記者。其實我原來對柴靜的認識還遠不及此,知道我看到這本書,看到這篇文章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勇敢。里面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的深刻,就是他們從醫(yī)院錄完當天非典的狀況,回到酒店之后一個人的一句話——“覺得么,像是《卡桑德拉大橋》里頭的感覺,火車正往危險的地方開,車里的人耳邊咣咣響——外面有人正把窗戶釘死。”在那個時期,每個在醫(yī)院的.人,無論是病人、醫(yī)生、護士還是在醫(yī)院采訪的記者,都像“火車里的人”,說不上絕望,卻肯定做好了死亡的準備。
醫(yī)院里的醫(yī)生,基本都不怎么采取防護措施,就是簡簡單單的戴個藍色的薄口罩,采訪時他們的回答是“我們靠精神防護”。這又讓我想到了前面有人曾經(jīng)問過柴靜,說你害怕非典嗎,柴靜的回答是:“我不怕它,但是我憎恨它。”不知道為什么,看這一段的文章的時候感覺在當時在醫(yī)院里的人們回答所有的問題都是那么的短促,雖然短促,但是直入人心。短促到讓你更加尊敬他們的堅強,尊敬他們的勇敢,也更增加了自己對于生命的認識,對于生命的敬畏。
其實,在剛剛讀完這一章的時候并沒有多么大的感觸,感覺就是身為公眾人物對于環(huán)保這個熱門話題的呼應。直到我看完另一本書《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才真真切切的明白這個話題的深度。這一章開頭的一幅和妹妹柴敏小時候在紡織廠的照相館里拍下的照片。下邊寫到“我媽在工廠的理發(fā)店給我燙個卷發(fā),隔了這么多年,腦袋上包個黃色蛇皮袋的燙熱感還有,是文明讓人不舒服的啟蒙。”
看見讀后感 8
三年前自己讀高三看了人生中第一本長篇小說《看見》,第一次這么深入的了解這個社會的問題,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社會上存在著如此多復雜問題。認為社會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高三時期蠢萌的想要過當記者,只是自己的自身能力不足最后上大學也只是讀專科,三年后我再次翻看這本書時,自己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此刻的自己猶如這段話語,腹中空空,徒有脾氣,急于褒貶,回頭看不免好笑。
大學剛畢業(yè)的自己,一事無成的`偉大。急迫的想要證明自己而妄自菲薄,每次翻看柴靜的看見,第一次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原來可以這么安靜的有定力并全神貫注的看書。這兩年時常在網(wǎng)絡上找關于柴靜的影像資料,觀看她曾主持過的欄目看過震撼人心的《穹頂之下》,遺憾的是隨著時間流逝網(wǎng)絡上關于柴靜的影像資料越來越少,就連央視App里也很難找全柴靜的`訪談視頻。或許遺憾不完整也是另一種美,柴靜在自己人生中充當著正義使者,教導自己不要膚淺的了解每件事情。永遠不要現(xiàn)在道德制高點看待任何問題。
直到聽人說起你去美國上班了,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會支持你。看到你在央視的這些年盡管工作壓力山大,身邊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之間能成為好朋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平安喜樂,你的記者生涯雖然摁下了暫停鍵,但屬于新聞人柴靜的時代被世人記住了。記住了原來你們那個時代的新聞人是如此的偉大,為當代從事新聞行業(yè)的人感到失望,充斥著私心、想要達成的利益目標,過于急于求成的社會通病。使得自己漸漸失去了解對新聞真實性的興趣,最后致敬新聞人柴靜。
看見讀后感 9
柴靜將現(xiàn)實撞進我內(nèi)心的柔軟,明白了,現(xiàn)實有時是破碎的美好。——題記
《看見》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幀幀攝像機下拍攝的影像,真實得有力,殘酷得讓人滿目蒼涼。與大眾傳媒不同,柴靜將攝影機轉(zhuǎn)向一個個“人”。有人說柴靜的新聞將節(jié)目墮落到拍網(wǎng)站新聞的最低一行,不拍時政卻去關心邊緣人群的事,只是為了吸引眼球。但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知道和感覺,是兩回事。”許多東西我只是知道它的表層,或是錯誤的一面,沒有真正地去深入地感受過它,卻依然說著明白。而攝像機下那些被邊緣化了的人,從始至終都沒有被感到他們存在過。
對于社會里的“少數(shù)人”——同性戀者,我無法說感同身受,或是要求別人去寬容,我只希望,能有一種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評價。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對同性戀者只是表示理解和支持,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了解過他們的處境。可傳統(tǒng)的教育下形成的社會觀念告訴我們:它不是健康的,是一種病態(tài)。在這種觀念下,社會對同性戀者施行了一種無形、巨大的暴力,他們不被正視。
若是有人聊起同性戀者時,多數(shù)人的臉上就會先是流露出驚訝隨即是一種惡心。因此,他們被要去送去“治療”。這種意義上的治療無外乎是一種磨滅掉欲望的折磨,不是電擊,就是藥物催吐。他們無法正常地戀愛,甚至要在倫理觀念下被要求與異性結婚。愛情本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可怕的是,這種性取向是先天基因決定的。要是一個人生來就是同性戀,那么就要被歧視,背負這種罪惡來活一輩子?這不應該是同性戀者應該遭受的。人生而平等,誰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他們作為少數(shù)人,所能發(fā)出的聲音本就很微弱,還要遭受人歧視和攻擊。為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尊重,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
對于家庭里的“沉默”的一方——受家暴而入獄的婦女,光是“家暴”這個字眼看著就令人為之一顫。第一次知道,是在《房思琪》里。和許多受暴者一樣,許伊紋在結婚前并不知道丈夫會是個家暴者。文學的救贖都不能愈合她遭遇家暴后淤青的皮膚,一年四季高領長衫諱莫如深。看完《沉默在尖叫》后,一度使我對愛情產(chǎn)生一絲畏懼。《看見》里采訪的殺夫女犯多半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女性,有的甚至連連工作都沒有。無論如何求救都無濟于事。所以,她們跳不出這個泥潭,在最后的一次反抗中,失手將丈夫一擊致死。而且,在歷經(jīng)了這一切后,受傷害的不只是母親,孩子也會因此受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生的。令人心痛的.是,我國關于反家暴并未形成完整體系。女性在婚前,婚后仍無法有效的預防家暴,這該不該說是法律的一種失職?許多女性在遭受家暴后只能通過拍照取證來離婚,這一形式,包含了多少疼痛與心酸。許多女性在家暴中沉默,除了無力反抗更痛苦的是跳不出那個溫柔的漩渦,貪戀于那僅存的一點溫暖。
現(xiàn)實有時像透明的玻璃瓶,我們所知道的東西似乎被看得很透徹清晰。而這一切,只不過是沒有被打破而已。當我們一切的認知被顛覆,被鮮活地剖析,一切便會像一個充滿裂痕的修補過后的玻璃瓶。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它不堪,但是我們得接受它,我們要有一份勇氣,一份敢于面對與接受的勇氣,然后,去改變它。
看見讀后感 10
初讀柴靜的《看見》,內(nèi)心或多或少會被她簡潔樸實而有力的語言震驚,折射出社會真實的各種沉痛的一面。真正的人性是如何?她一步一步地成長,帶領我們更深更多地看見這社會,了解不同人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
“我有權選擇愛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我是當時他們其中的一員,我想我一定會吼出內(nèi)心滾燙的渴望。同性戀,在02年前,這群少數(shù)人被認定為“精神疾病”,后來被剔除了,法律上可以說剔除就剔除了,可在人的思想是一朝一夕能轉(zhuǎn)變得了的嗎?當時的思想教育仍是非常保守,同性戀在其他人的眼中就是異類、怪物。所以這群“患者”在社會上毫無人格,毫無尊嚴,毫無地位,他們被全社會歧視,沒人任何話語權。一個青島的男孩子,患病來求醫(yī),醫(yī)生得知他是同性戀的身份后拒絕醫(yī)治,男孩下跪乞求,可是,沒有用。他們就是這樣不被社會待見,被厭惡,被扔在隔離區(qū),界限分的如此明白。他們極度痛苦、絕望,成了心理上的絕癥患者,最后選擇自殺,悄悄逃離,從這不開心的世界上消失,尋找屬于自己、容納自己的另一個美好世界。這是誰給的?社會。
“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校哑姰斣瓌t。”他們原本就和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啊,一樣工作、上學,努力活著。但他們不能公開身份,活著不是自己的生活,在意社會的各種看法。這些都不是他們的錯,卻要讓他們買單。明明是我們思想的`落后與偏見,無知與愚昧,明明是我們無法接受,就因為他們的是少數(shù)群體,他們必須忍受,少數(shù)人無法發(fā)聲,僅僅因為他們是少數(shù)人,這是多么的不公。他們大多數(shù)人在前半生一直都默認為自己有病,甚至為了變成所謂的.“正常人”而扭曲真實的自己去接受許多不正常的治療,比如電療。
“你再也不會有選擇同性戀的欲望了。”
“你再也不用有欲望了。”
“你好了。”
真的,好了嗎?
“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
同性戀有錯嗎?當然沒有。本來愛一個人,是天性,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否決他人的生活權利和方式。對同性戀者來說,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比生命還重要。他們渴望被社會認同,被平等對待。如果可以,他們也想得到家人、朋友、社會的祝福。可在當時是個奢望。如今,全國人民呼吁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所謂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fā)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是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并又相互尊重。“快樂的方式不止一種”,同性戀和每個人都一樣,它不是異類的標簽,都為自己喜歡的生活而活,每個人都應用平等的眼光相待。當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對同性戀情侶在牽手,不要震驚地面容失色或厭惡一瞥,應莞爾一笑,給予眼神上的祝福,給予尊重。
我很喜歡一句話,“我喜歡上一個人,并不是因為他是同性而喜歡他,只是我喜歡上的這個人,剛好是同性而已。”愿所有人被世間溫柔以待。
【看見讀后感】相關文章:
看見08-27
看見作文10-27
看見的作文08-16
看見小學作文08-06
看見了作文08-15
以心看見作文07-28
關于看見的作文07-15
看見優(yōu)秀作文07-02
關于看見作文08-27
【精選】關于看見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