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的北大演講稿范文
中國不缺人,也不缺錢,中國人缺什么?
我是1978年上的北大中文系,我們班有五十多個人,現(xiàn)在,去世的已經(jīng)有四個,退休的占一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經(jīng)常看到有人說:中國要走向世界,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
每當我看到這樣的詞,最大的體會是,我們確實是一個弱小的民族,只有特別弱小的民族,才會急切地、焦慮地想把自己展現(xiàn)給別人。
前兩天,上海有一個電影節(jié),主題也是“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好萊塢在講故事的時候,從未考慮過要講給中國人聽,它是講給美國人和英語系的人聽的,其他語系的人是跟著聽。另外,如果講文學,就說何時我們也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我們現(xiàn)在急切地找人把中國文學翻譯成其他語種,其實,翻譯成其他語種的時候,它已經(jīng)不是中國文學。
中國目前不缺人,人最多;也不缺錢,世界上所有角落的奢侈品,幾乎都靠中國人來支撐。
中國人最缺的東西,是見識,比見識更重要的是遠見。
一個人、一個民族看事情,是看十天、看十年還是看一百年,他做事情的出發(fā)點和要達到的目的,是非常不一樣的。
見識和遠見的缺乏,不斷體現(xiàn)在文學界、電影界、教育界,還有政界。
我們修一條馬路,第二年,一定要挖開看一看,前一年施工的時候,落在里面的還有什么寶貝。我們修的橋,壽命不會超過二十年,或者五十年。前幾天,聽說華北的水抽得太多,地開始往下陷。日本侵略華北沒有淪陷,我們自己把自己搞得有點“淪陷”。
所以,遠見對于我們這個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這是我們決定能不能在世界之林生存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十年,中國到底改變了什么東西?77級、78級在其間到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我想,肯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十年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十年前,它是一個權力社會,但現(xiàn)在,它也是一個權力社會,同時,它又是一個金錢社會。兩種勢力混合勾結(jié)出來的社會形態(tài),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世界上像這樣形態(tài)的國家已經(jīng)不多了。77級、78級對于它的改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對于它的'維持,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要有擔當。
我去我的母校人民大學,還去了河南大學座談和講座,給我最大的體會是,中國教育本身需要教育。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功能是,把一百個人培養(yǎng)成一個人,發(fā)達國家的教育則是把一百個人培養(yǎng)成一百零二個人。我們和發(fā)達國家不管在哪方面較量,確實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我曾經(jīng)在人大說,你們是怎么考上人大的?考的是腦子,是記憶。我說,上了大學之后,你們能不能主要鍛煉自己的眼睛?
我在一個大學做講座的時候,說夢回宋朝,上來就講孔子和顏回,一個同學站起來說:“劉老師,講錯了,孔子和顏回不是宋朝的。”我說,這個大學的學生是真有學問,但是,他不知道,由一件事能夠拓展到兩件事、十件事。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就是顏回,顏回最大的特點是聞一知十,而我們做的是把十個縮成一個。
這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形態(tài)要把十個答案縮成一個,卻不把一個答案拓展成十個。
有人說中國知識分子有四類,一類是埋頭苦干的,另一類是拼命硬干的,還有一類是為民請命的,最后一類是舍命變法的。到底,我們77級、78級里都是哪些人?到底我們這個民族的知識分子有什么樣的承擔?還是同流合污?
我覺得,有個別人是雞鳴狗盜之徒,我知道他有錢了,升官了,是沾了這個民族和社會的光,卻沒有給這個民族和社會貢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