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閱讀答案分析
迷 路
劉國芳
我小時候迷過一次路。
那天我一個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遠,來到了一條河堤上。但再遠,我也認識回家的路,因為這地方我來過,大人帶我來過幾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過一座橋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這樣熟的地方我當然不擔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沒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麗的蝴蝶從很遠的地方飛來又飛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飛往遠處了,停下來。蝴蝶停下來的地方更美——那是美麗的花叢。與蝴蝶一起飛來的還有蜻蜓,它們飛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裝點得多彩多姿。這是一個很美的夏天,花紅草綠,蝴蝶起舞,蜻蜓翩躚。
一個老人,在我玩著時走了來。近了,老人說:“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嗎?”
我看著老人,點點頭,說:“知道,往這邊走,過了一座橋后往……”我應(yīng)該告訴老人往左拐,但話要說出口時,我忽然想騙騙老人——我小時候是個很調(diào)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過尿,塞過人家的`煙囪——這次,我騙起老人來,說:“過了一座橋后往右拐。”老人絲毫沒有懷疑,老人謝過我,蹣跚著走去。
我在老人走遠后笑起來,老人按我指點的方向走,一定會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陣,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認得:沿堤往回走,過一座橋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橋邊了,又很快,我過了橋。橋那邊兩條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這條路。但在這條路上走了一陣,我居然看見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見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錯了,我告訴過老人讓她過了橋往右拐,這是騙她的,現(xiàn)在,我看見了老人,說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個方向。
我不能跟著老人走。我轉(zhuǎn)身往回走,走回到橋邊時,我拐進了另一條路。
但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沒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來嚶嚶地哭起來,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個大人,過來問我哭什么?我告訴大人,說我迷路了。大人讓我別哭,然后慢慢誘導我,問我住在哪里。我還記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訴了大人。大人聽了,笑起來,大人說你走反了方向。說著大人牽著我,帶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見那個老人了,媽媽說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認出了我,她說你指給她的路是錯的,你不認識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說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錯了路。外婆說我過了橋又問了別人,人家告訴我往左邊走。
我明白我為什么會迷路了。
16.小說為什么以“迷路”為題?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4分)
答:題目“迷路”有雙重意義。一是“我”想讓別人迷路,(1分)結(jié)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1分)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2分)
17.“我明白我為什么會迷路了”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蘊含著一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早晚會遭到報應(yīng),也告訴我們不要傷害別人,應(yīng)該保持一顆善良的心。(3分)
這句話既照應(yīng)了開頭,使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又能喚起讀者對小說主題的理性思考,增強小說的感染力。(2分)
18.作者在文中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聯(lián)系全文舉例(不少于兩個例)分析。(6分)
答: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1分)作者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
如開頭寫“我”堅信自己,認識回家的路,與后來“我”卻迷了路形成對比;
“我”騙了問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來”與后來“我”迷了路“嚶嚶地哭”形成了對比;
老人向“我”問路,“我”騙了老人與“我”迷了路,大人帶我回家形成了對比。
這些對比鮮明,使原本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頗有起伏跌宕。(每舉一個例,分析恰當給2分,語言通順1分,共6分)(如果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