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訪談錄閱讀答案
馮其庸訪談錄
(編者按) 馮其庸(1924—2017),名遲,字其庸,江蘇無錫前洲鎮(zhèn)人。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先后兼任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等職。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化史,尤以《紅樓夢》研究著稱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春草集》《逝川集》等二十多部專著,并主編了新校注本《紅樓夢》《紅樓夢大詞典》等書。
葉君遠:馮先生,您的《瓜飯樓叢稿》33卷出版了。這套叢書體大精深,凝聚了您一生的心血,在學術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書名中的“瓜飯樓”,您能解釋一下嗎?
馮其庸:“瓜飯樓”是我書齋的名字。這個命名,是為了紀念我童年少年一段苦難的經(jīng)歷。我很小就下地干農(nóng)活了,家里人口多,糧食不夠吃,好多年一直過著半饑餓的日子,一大半時間是靠南瓜來養(yǎng)活的,所以我的書齋起名“瓜飯樓”。
葉君遠:我記起您一幅“南瓜畫”上的題詩:“老去種瓜只是癡,枝枝葉葉盡相思。瓜紅葉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時。”生活如此困苦,您當年求學也相當不容易吧?
馮其庸:求學不易,不僅僅源于家境艱難,還因為趕上了亂世。我念到小學五年級,抗戰(zhàn)就爆發(fā)了,于是失學。1940年起勉強念了三年初中,也是半農(nóng)半讀。但是我特別喜歡讀書,能找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兵荒馬亂中,最初只有一部《三國演義》,就顛來倒去讀,讀得很多回目都可以背下來。后來又借到金圣嘆批的《水滸》,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又借到《西廂記》,讀了很長時間。下地干活也總帶著書,別人休息聊天抽煙,我就看一會書。用這種方式,我陸續(xù)讀完了《史記精華錄》《唐詩三百首》《古文辭類纂》《六朝文絜》《古詩源》《東周列國志》《左傳》《孟子》等書。有的書當時不全能讀懂,讀不懂也讀。
葉君遠:您發(fā)表了上百篇論文,出版了二十多部專著,主持創(chuàng)辦了人民大學國學院,還是舉世公認的紅學家,您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馮其庸: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學史研究,一個是紅學研究。文學史研究既是出于興趣,也是工作需要。剛到人大時,課很重,運動也多,白天開會,只能晚上備課、看書,我總要把白天耽誤的時間找回來,自己規(guī)定每天讀多少頁書,幾乎總是工作到夜里兩三點才睡覺,連續(xù)十多年如此。當時最重的課是“文學史作品選”,每一篇作品,我一定化解透了才去講,講出心得,講出精彩。《歷代文選》就是在這門課的基礎上編成的。至于紅學研究,第一是進行了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一個偶然的機緣,我從著名的微型面塑藝術家曹儀策先生那里借到了《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于是我開始著手一一查實譜上的人物,結果查出來一系列重要的文獻資料,既有書面文獻資料,也有實物文獻資料,所有這些史料明白無誤地證明了曹氏祖籍是在遼陽,而不是原來所說的豐潤。遼陽我曾去過四次,親自驗看那里發(fā)現(xiàn)的三塊碑,這些實地調(diào)查充分證明了《五慶堂譜》是完全靠得住的。第二是對《石頭記》早期抄本的研究。當時校訂《紅樓夢》,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用什么本子作為底本,我主張用“庚辰本”,但用這個本子的根據(jù)何在?我根據(jù)反復研究寫出了《論庚辰本》一書,因為材料非常豐富,原本想寫一萬多字,寫著寫著,寫成了十萬多字。還有是對《紅樓夢》思想的研究。原先何其芳同志提出的“封建的民主思想”說,影響比較大,我不贊成。我一直關注這一問題,思考這一問題,并且大量閱讀書籍,搜集資料。1999年,我開始集中精力寫作《論紅樓夢思想》一書,歷時三年完成。我的主要觀點是《紅樓夢》的思想屬于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性質(zhì)的新的民主思想。
葉君遠:馮先生,我感覺您有兩個很重的情結,一個是《紅樓夢》,另一個是西域。您從虛齡六十四歲到現(xiàn)在,二十年中已經(jīng)去新疆十次,三次登上帕米爾高原,抵達海拔4900米的紅其拉甫,還曾深入大漠,橫穿羅布泊。您為什么這樣鐘情于西域呢?
馮其庸:我從少年時讀李頎、岑參等描寫西域風光的詩,大為驚異。幾年后又讀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這位圣僧以萬死不辭的勇氣去西天取經(jīng)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動,所以很早心里就深藏一個愿望:一定要到西域去,追尋這位圣僧的'蹤跡。1986年終于得到了去新疆的機會,我先調(diào)查了天山以北的唐北庭都護府故城,然后回到玄奘西行的路線上來,調(diào)查了吐魯番交河、高昌故城,到達了庫車(古龜茲國,玄奘曾在此居停六十余日)。做學問,不能光坐在書齋里,特別遇到與歷史地理相關的問題,更是離不開實地調(diào)查。……幾年前,中央提出開發(fā)西部的規(guī)劃,我感到非常英明。中華民族的興盛,離不開西部的開發(fā)。回想漢唐盛世,無不銳意經(jīng)營西部。現(xiàn)在是到了開發(fā)大西部的關鍵時刻了,作為一名學者,我覺得為這項了不起的事業(yè)做點學術調(diào)查工作,做點文化調(diào)查工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葉君遠:跟您交談,我感到您有一顆年輕的心,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對學術和藝術充滿強烈的探求欲望。您曾說:“予少讀玄奘法師傳,遂仰之為師,雖萬劫而不滅求學求真之心也。”這樣的為學與為人理念,您一直堅持踐行。謝謝您接受我的采訪。
(摘編自《文匯報》,有刪改)
4.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瓜飯樓”是馮其庸先生給自己的書齋起的名字。這個命名,是為了紀念先生童年少年時家境艱難,糧食不夠吃,一大半時間靠南瓜養(yǎng)活的苦難經(jīng)歷。
B.馮先生兒時一邊種地一邊讀書,靠自學打下了做學問的基礎。少年時讀李頎、岑參等描寫西域風光的詩,大為驚異,萌發(fā)了“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
C.在講授“文學史作品選”這門課時,為了把每一篇作品化解透,講出心得、講出精彩,馮先生只能在白天開完會后,利用晚上時間來備課、看書,幾乎總是工作到夜里兩三點才睡覺。
D.馮先生是當代著名的紅學專家,對《紅樓夢》的研究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證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紅樓夢》的早期抄本;三是研究《紅樓夢》的思想。
5.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 )(4分)
A.在貧窮和戰(zhàn)亂的雙重苦難中,馮先生醉心于讀書。沒錢買書,他就東找西借,不論小說、詩詞、散文或史傳,只要能找到他就如饑似渴地讀。
B.馮先生治學嚴謹,不囿于成見。對紅學研究中已有的結論大膽質(zhì)疑,認真調(diào)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了“求學求真之心”。
C.本文記者主要是圍繞書名來歷、求學經(jīng)歷、學術興趣和西域情結等四個方面對馮先生進行了詳細的采訪,訪談融記敘、議論、抒情、描寫于一體。
D.馮先生做學問尊重史料,注重實地調(diào)查。他曾十進新疆、三登帕米爾高原,深入大漠,橫穿羅布泊,這些壯舉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E.馮先生一生對學術和藝術充滿強烈的探求欲望,為做學問、做研究付出了極大的辛苦,誠如記者評價所說“雖萬劫而不滅求學求真之心”。
6. “校罷紅樓夢未賒,霜毫一擲走天涯”是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稱贊馮其庸先生的兩句詩,請結合訪談的具體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5分)
參考答案
4.B (萌發(fā)“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的原因不僅是向往西域風光,還因為“讀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這位圣僧以萬死不辭的勇氣去西天取經(jīng)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動”。)
5.A B ( C.“訪談融記敘、議論、抒情、描寫于一體”錯誤。D.“根本原因”有誤,原文沒有提到這層意思。E.“雖萬劫而不滅求學求真之心”不是作者評價,是馮其庸先生的自勵之言。)
6.①這兩句詩是對馮其庸先生的學術熱情和壯志豪情的贊美。(1分)②馮先生是舉世公認的紅學家。他開創(chuàng)性地證明了曹氏祖籍是在遼陽,而不是原來所說的豐潤;對《石頭記》早期抄本進行研究,著有專著《論庚辰本》;還提出《紅樓夢》的思想屬于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性質(zhì)的新的民主思想的新觀點。體現(xiàn)了“校罷紅樓夢未賒”的學術熱情。(2分)③馮先生對西域情有獨鐘。他仰慕玄奘萬死不辭求取真經(jīng)的勇氣和精神,不顧高齡、身體力行,不辭勞苦,十次去新疆實地考察。以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自覺自愿地為國家西部大開發(fā)事業(yè)進行學術調(diào)查工作。體現(xiàn)了“霜毫一擲走天涯”的壯志豪情。(2分)
【馮其庸訪談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馮其庸略憶閱讀答案11-03
馮唐者其大父趙人閱讀答案03-15
馮唐者其大父趙人閱讀答案12-25
《呂元庸》閱讀答案09-25
《馮如試飛》閱讀答案03-14
馮立忠義閱讀答案02-09
《馮立忠義》閱讀答案11-27
馮立忠義的閱讀答案10-20
《其其格姨》閱讀題及答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