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學習方法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同時,學習方法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有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的學習。那么,大家知道要怎樣正確高效的學習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學習方法
1、全身心地投入閱讀
閱讀體驗是以整體感知為基礎的,讀第一遍時,我們不要總考慮做題找答案,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閱讀,理解內(nèi)容,獲取信息、把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在讀文學作品時,最主要的是情感體驗,是與作者交流,要用心傾聽來自世界的聲音,頭腦中重現(xiàn)以往的生活場景,激起心靈深處的共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審題者對文章內(nèi)容的獲得,都建立在仔細閱讀、反復推敲的基礎上,因此所有的題目都一定是這個“本”的“末”,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2、用鉛筆標畫
為了提高效率,要調(diào)動自己的各種感官,邊讀邊想,邊看邊畫。給自然段標號,為重點段落的句子標號,找出重要的語句,在表示次序的詞語前標出①②③等,都要用鉛筆。這樣不但有助于理解閱讀材料,還不至于把卷面弄臟弄亂。審題時,題干上帶引號的關鍵詞語、括號里的說明,也一定用鉛筆標出,這樣可以抓住題目的重點。
3、掌握試題設計的順序
閱讀試題的設計總有一個規(guī)律,或總—分或分—總。關于“總”的試題無論在前還是在后,我們可以先看它,因為這正好和我們的閱讀步驟一致,便于我們總體把握。關于“分”的試題一般根據(jù)文章從前到后,依次設題。知道這一點,一句題干順利地在原文中尋找閱讀區(qū)間,就能按部就班地答題。
4、題目之間可以互相啟發(fā)
可能有這樣的情況:某一題不會解答,這是可以先看下一道題目,或許可以從后一道題目中得到啟發(fā);有時后邊的試題也能從前滿的題目中找到靈感。
5、多角度思考,分點回答
有時答題的內(nèi)容較多,千萬不能寫成一大片,既不分段也不分點,給老師判卷造成困難。可用①②③的形式分項作答,這樣既可以使自己的答題思路清晰,又會讓答案一目了然。
6、要充分發(fā)掘題干中隱含的有效信息
要認真研究題干,尋找解題的突破口,確保準確答題。因為題干中往往有重要的暗示作用,能體現(xiàn)命題意圖和答題方向,顯示答題的閱讀區(qū)間和答題方法。特別是題干上帶引號的語句,把它當成一個固定的“集裝箱”還原原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除了耐心讀文之外,細心讀體是最關鍵的。
7、輕松應對閱讀理解三部曲
在掌握了閱讀解題思路的基礎上,不妨來個臨場閱讀三部曲,輕松應試。
第一部曲,浮光掠影。這是第一遍閱讀,要耐心地讀,邊讀邊想,用鉛筆標畫,并且意念組合,所得到的“光”和“影”就是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各段什么意思,分幾個層次,哪些地方很重要,含有深意,哪些地方難懂,搞不明白。
第二部曲,鏡中看花。這是帶著思考閱讀的第一印象,看看命題者是怎樣出題的。所有的題目都來自于文章,就像“花”在“鏡”中一樣。當你在閱讀題干的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又進了一部,這時帶著“鏡中的花”在讀一遍文章,而且邊讀邊畫重點句子,就對文章理解得更透徹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真正理解了文章,回答什么問題也不在話下了。
第三部曲,蜻蜓點水。這是建立在對全文的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讀題干,換原文中尋找閱讀區(qū)間,確定答題范圍,分析篩選信息。這第三部曲是把題干上帶引號的關鍵詞語還原,需要在那個閱讀區(qū)間找答案,就“點”那個語境的“水”。臨場閱讀三部曲輕松應試,確保答題萬無一失。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之修辭方式
1、 烘托:
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lián)想和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xiàn)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
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jīng)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tài)。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fā),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fā)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征報的人品節(jié)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jīng)歷和處境。
5、 夸張:
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夸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于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12-12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06-08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04-17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10-26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集錦07-14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12篇12-12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高中04-17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集錦07-16
英語閱讀理解技巧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