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紅苕糖作文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的紅苕糖,勝過今天的阿爾卑斯糖。
那些年月,如果你在春節(jié)前后到我家做客,進(jìn)門落座,泡茶之后,母親就會端來半戳瓢包谷花糖和米花糖。這些其貌不揚(yáng)的吃貨,可是母親一手一手盤出來的。
我的老家在北河巖凸(音愛抱),房前屋后的黃泥巴地里盛產(chǎn)紅苕。身強(qiáng)力壯的母親心甘情愿為兒女們忙乎。一到臘月,她除了要忙完我爺(吳姓傳統(tǒng)把爸叫爺)安排的活路,還要擠出一天時間為我們熬一鍋紅苕糖。她邊忙邊笑嘻嘻地對我們說:“我一天忙得出門一把鎖,進(jìn)門一把火,還要為你們熬糖,你們可真好吃。”我們像黃泥巴一樣粘著母親,學(xué)著她說的順口溜,跟進(jìn)又跟出。
我年幼,身體溜耍,下窖撿紅苕非我莫屬。選出沒有腐爛的紅苕,拿一個木桶,裝半桶紅苕,加滿水,用搟杖反復(fù)戳洗。這個活兒還有點(diǎn)技術(shù)含量,如果用力過猛,戳到桶底,母親就會提醒。弟弟被派去搬那些早已曬干的柴禾,直到堆滿灶門口。
忙了一個早上,兩大鍋紅苕蒸熟了。我們幾個小家伙又派上了用場,用手把熟紅苕捏爛,兌水?dāng)噭颍瑤缀蹙褪且淮竽九琛S冒み^濾紅苕渣,這也是我最愛干的活兒。母親先在樓枕上綁一根繩子,把天平架子吊住,再把包袱的四角系在架子的末端,形成一個兜,在兜下放一木盆,盛濾出的汁。我把未過濾的汁舀到包袱里,慢慢搖動天平架,渣汁自然分離。這樣不斷添加紅苕汁,包袱兜里的紅苕渣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把天平架子壓得吱呀作響,這就是我覺得最好玩的地方。等到包袱里的紅苕渣較多時,就解開包袱的一個角,讓紅苕渣“滾出來”,如此反復(fù),直到紅苕汁全部過濾完畢。
點(diǎn)糖是熬糖的關(guān)鍵。把生長好的麥芽子切碎,再用石磨磨成汁。等鍋里的紅苕汁加熱后,再象點(diǎn)豆腐那樣,慢慢點(diǎn)入麥芽汁,這時紅苕汁會慢慢變清,也慢慢有了甜味,變成了糖汁。直到后來上了農(nóng)校,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先人的這些智慧也讓我折服。
熬糖的火不能太大,否則就會變糊。從早到晚,家里僅有的兩口鍋一真這樣熬著。肚子餓了,只能吃點(diǎn)現(xiàn)成的饅頭。我們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跑進(jìn)廚房,只看到大人用船槳模樣的糖攪攪兒在糖汁中左右翻擺,一股股的水蒸氣冒向空中。“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火大熬不好紅苕糖。再出去玩會就好了。”母親這樣一次次地把我們打發(fā)了。糖水熬賒了后,她就給一塊糖鍋巴,讓我們解解讒。直到糖攪攪兒向上提起時,紅苕糖能拉成片,才算老嫩合適,熬制完畢。母親用炒熟的玉米面,墊在盆里,把糖舀出來。這時,我已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
我時常惦記著放在板柜里的紅苕糖。我用盡全身力氣打開厚重的板柜蓋,拿一根筷子,扎進(jìn)濃稠的紅苕糖中,轉(zhuǎn)動筷子,讓糖在筷子上多纏點(diǎn),在盆邊攙點(diǎn)包谷面,邊走邊吃。如果糖熬得很嫩,吃的時候還要邊轉(zhuǎn)動筷子,把快要滴落紅苕糖又卷上來。如果紅苕糖掉在衣服上,它就像膠一樣,越擦粘的越多。“這個娃子粘的像紅苕糖一樣!”難怪鄉(xiāng)親這樣說粘巴的小孩。小時吃紅苕糖,時有黃色的包谷面或深棕的紅苕糖糊在嘴邊,甚至臉上,偷吃總被大人識破。有時,糖熬老了,冷卻后就和盆成為一體,為了吃到梆硬的紅苕糖,只好用錘子敲。有一次誤破瓦盆,招來一頓暴打。那些晶瑩的糖塊放在嘴里咬得“咯棕”作響,頓時治好的挨打的疼痛。反正不管母親熬啥樣的糖,我們總是有辦法把它弄到嘴。
這樣的純糖還沒吃夠,就要開始攙糖了。炸包谷花的到隊上來了,我和弟弟背一些包谷、大米和柴禾,跑到對門表叔家,排隊等候。我們稀奇的看著那黑乎乎罐子在火上邊轉(zhuǎn)邊燒,隨著砰的一聲響,師傅那個長袋子里就爆出了包谷花,我們就把它裝進(jìn)洗凈的肥料內(nèi)層薄膜口袋,順手塞一把到嘴里,先嘗一口“天下第一脆”。
在臘月二十幾的晚上,母親就把熬好的紅苕糖倒進(jìn)鍋里,加熱融化。再放入包谷花或者米花,使勁攪勻,趁熱捏成小團(tuán)兒,或用芝麻攙糖,做成大塊分切。香甜的紅苕糖和酥脆的包谷花米花就這樣揉成“黃金搭檔”,成為過年的最大期盼。我猜想,紅苕糖在熬制的過程中吸收和提升了黃泥巴的粘性,才能把小粒的米花和包谷花牢牢地粘在一起。一口下去,咬破的糖塊上留下的多是半粒包谷花,因?yàn)檫有半粒已到了嘴里。
記得那時苕多不缺柴,母親年復(fù)一年的熬糖,每次都熬得不少,她也不多限制我們,想吃就取。我們常吃它過年,又過完正月十五,直到二月,薄膜大口袋里的糖還沒吃完。紅苕糖有些皮了,我們的癮也過足了,不像剛熬出糖時那樣饞了,平常不愛吃糖的爺媽也會“幫忙”,把它全部“報銷”。春去秋來,我們的“糖癮”輪回消長,直到兒大母老,紅苕糖成為甜蜜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