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時間:2022-06-07 12:17:59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通用28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通用28篇)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呢!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

      莊子,先秦時期代的一位哲學家,在中學歷史書中,我們就對他有所了解,但是他們著作《莊子》,我還從沒讀過。這次,我們全班學生幸運的跟隨百班千人共讀活動,共讀蕭袤老師的莊子童話《逍遙游》,讀完之后,我真正領悟到了莊子不僅是一位深刻的哲學家還是一位風趣幽默、會講寓言故事的童話家!

      《逍遙游》是適合小學生讀的彩繪本,共16個故事,書中主要講述了名叫小惠的11歲五年級女孩,和幾千年前的莊周一起逍遙游的故事,先秦諸子百家時期,莊周有一好友惠子,兩個關系很好,于是作家蕭袤就想象五年級女孩小惠就是莊子的老友惠子,兩個人亦夢亦幻,一起變成兩只蝴蝶和兩條小魚,與古代成語“莊周夢蝶”和“濠梁觀魚”相照應。使書中故事豐富多彩,趣味橫生,讓孩子們百讀不厭,并學習了有關莊子的成語!

      1、故事情節(jié)有趣而想象力豐富。

      莊子是先秦時代的哲學家,因時代的久遠,我們認識和了解他,有一定的困難,蕭袤老師沒有死板地介紹莊子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著作,而是把莊子的哲學觀滲透在16個有趣的故事中,并在每個故事后面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原文《莊子》片段,因為對11—12歲的孩子來說,這樣更容易接受和學習。書中的故事想象力豐富,單單從故事的題目,如“我不是來偷菜的”、“蝴蝶吻”、“當一條魚也很好啊”等,就大大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故事情節(jié)里,主人公惠子和白衣老人莊周一會兒變成一只藍蝴蝶在菜地里飛舞,一會兒變成一條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一會兒又和好友向往到黑暗世界里冒險。讓讀者在有趣而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里領悟到莊子的哲學思想和深奧的文學著作的精髓。

      2、用有趣的故事表現(xiàn)哲學觀。

      莊子是先秦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觀博大精深,深刻富有哲理,莊子哲學主要是人生的哲學,也就是人生的看法和態(tài)度——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何跟孩子們講哲學呢?作家蕭袤老師沒有采用說教的形式,而是用淺語的藝術把莊子的哲學思想,融入化解到有趣的故事中去。比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在故事里,惠子和白衣老人莊周游戲玩樂中,用好似開玩笑的口吻說出來,讓我們也感覺好像是繞口令一般,不知不覺就記住了這句關于“魚之樂”著名論辯。

      另外,書里每一個故事后面,蕭袤特意安排《莊子》的原文鏈接,比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出自《莊子·秋水》”這段話來說明人不能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應該謙虛謹慎,既能看到自已的優(yōu)缺點,也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缺點,走出小天地,才能見多識廣的道理。

      3、書中情節(jié)亦夢亦幻亦真實。

      讀完這本書,我對書中情節(jié)亦夢亦幻亦真實所震撼,剛一接觸閱讀的時候,有點讀不太懂,因為書中開頭的情節(jié)是小惠和爸爸在菜地里捉蝴蝶,小惠追著一只白蝴蝶來到柵欄門,白蝴蝶搖身一變,成為白衣老人莊周,小惠則變成一只藍蝴蝶,一起與莊周逍遙游,還在爸爸臉上留下一個蝴蝶吻,故事情節(jié)不斷在夢幻和現(xiàn)實中,像放電影的鏡頭一樣來回切換,小惠還和鄰居家的好朋友向往,一起被巨大的黑色夜貓綁架,穿越在黑色空間里冒險,一會兒又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居住的社區(qū)的菜地,情節(jié)的變幻莫測,更豐富了故事書的生動性,讓我們在懵懵懂懂中感受莊子童話的神奇有趣。

      書中說起莊子喜歡講故事,很多故事流傳至今,成為我們經(jīng)常運用的成語,比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朝三暮四”、“白駒過隙”、“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等,還有一些神話故事,比如“姑射山之仙子”、“皇帝尋找玄珠”等,都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水平。

      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和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讓我感覺好像和主人公小惠進行了一場有趣的旅行,也不是單純地玩耍瘋跑,而是在旅行中滲透學習到莊子的哲學觀、思想觀、價值觀的理念,體驗經(jīng)典童書的奧妙。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3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風格。“逍遙”“逍遙”何為逍遙之說?“逍遙”,作為一個復音詞,始見于《詩經(jīng)·鄭風·清人》篇“河上乎逍遙”與“河上乎翱翔”對舉。自然逍遙游即不受任何束縛與約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動著,生活著。

      文章以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將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盡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卻仍被想象力豐富的莊子所迷惑。接著莊子又借《齊諧》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寫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論證小大之辯,表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話再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與前文似有重復之意,確是著重強調,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呼應對照。最后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開了對處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強調了一種絕對化的自由世界。

      莊子推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天地間根本不存在的。在莊子看來,大鵬鳥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于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對而言的,哪里有絕對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人怎么可能脫離這個社會,沒有依靠呢。可對于莊子這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是他的精神寄托與生命支柱。

      有著這樣思想的人從古至今,不是少數(shù)。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甚至構想出一個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簡簡單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既然這個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這個世界,歸隱桃園;只有借助手上的筆,自己描繪出這樣的風景。在《桃花源記》的最后,陶淵明還列舉了幾個人去找尋的例子,似是逼著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這樣的地方,不若說隱含著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幾天與同學去平江路玩時,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留著清式的長辮,裝著掛衫,在鑿石頭。別人與他交談,他說刻得是聽琴的牛。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的涵義,他卻硬是顛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謂。他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為藝術獻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個。

      他說,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窮人,為什么我們不能從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說,現(xiàn)代的人都說藝術好,卻為什么不讓孩子去干這一行呢。很明顯,他將生活理想化了,他一個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著石頭,敲著自己的理想,卻好像與這周圍格格不入,他卻依舊不以為然,固執(zhí)自我。或許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傻瓜,是個異數(shù),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著一個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莊子,陶淵明,明知不可能卻依舊努力著,渴望著,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著,實踐著。

      對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我們要做的或許并不是批判或是諷刺,應該給予的是理解與寬容。他們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無法理解的空間,卻是他們獨有的魅力與完美。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4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在塵世中,還有什么職業(yè)比君王榮耀?在塵世中,還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國家的功名更大?塵世中、還有什么樣的地位能夠享受君王一樣的利益?連君王都懶得做的許由一樣的人,還有什么樣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夠對他的身心有所羈絆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5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習《逍遙游》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6

      很早就聽說了這本書的大名,之后有一天在圖書館看見了這本書,現(xiàn)在再次把它從圖書館撈出來認真拜讀一遍。為什么要說是拜讀呢,因為這本書真的算得上中國社會學的開山之作了。全世界社會學的發(fā)端是十九世紀歐洲三大哲學家馬克思、馬克斯韋伯和杜爾凱姆。然而他們的社會學體系是構筑在資本主義之上的,與中國的國情有很大出入。因此,能不能發(fā)展中國自己的社會學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

      本書的作者費孝通生于1910年,曾赴倫敦大學攻讀哲學系,回國后加入了西南聯(lián)大以知識救國的教育工作中。當時中國的社會學雜亂無章,人們大多只對社會指指點點,想用政治把社會套死,而不注重分析中國社會的基本情況。真正能做到實地考察調研的人,大概也只有毛澤東和費孝通了,他們一個是政治家,另一個是學者。現(xiàn)在來說本書的內容,它本身是西南聯(lián)大人文教授費孝通授課的講稿,其中分析了很多中國農民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特征。很多狀態(tài)至今仍未改變,那就是中國的“土”長久不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社會風氣。

      中國人扎根在農村,圍繞家族這一基石,以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相互往來。到了現(xiàn)代社會,城里人看不起農村人,在我看來是有道理的,本書中也提到了農村生活雖然素樸互信,但也效率低下、標準寬松。當然了,城市人口也是逐漸從鄉(xiāng)村人口過渡來的,依然保留他們身上的一些弱點。到了這本書付梓的七十多年后,中國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并隨著經(jīng)濟和信息的全球化沾染上高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弊端。因此,在新舊結合之時,就會出現(xiàn)“抖音”這樣的產物,加之網(wǎng)絡上信息的質量地下,至今沒人能夠徹底參透。當下中國的社會學,依然難有起色,只盼望有識之士能多多學習西方理論方法,運用到中國的具體情況當中。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7

      想想上一次讀《莊子》還是那個因為背《逍遙游》而差點崩潰的高中時代。

      到如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去把它當做一本書去讀。

      關于“無所可用”《逍遙游》中最后一句“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看似簡單,卻很好的概括了莊子對“無用”的思考。

      這一個晚上都在想這句話怎么說才說得通,也找了很多不同的解讀。只是,總沒有一個特別能說服我自己的說法。郭慶藩先生的解讀比較通行,因為“無用之用”而“何所困苦”。

      南懷瑾先生的解讀頗為有趣,因為“就算看到(它)也沒有用”,所以你借助了它而不需要再“困苦”了。

      錢穆先生的解讀比較玄乎,他認為,只要“化其心為鯤鵬,化其身為大樗,夫既已無己矣,而又何功與名呼哉?”

      還有種說法是,反正它沒什么用,你還“困苦”什么?先看看背景。

      莊子和惠子吵架,惠子說他有棵樗(臭椿),不合繩墨、不合規(guī)矩、放在路邊連木匠都瞧不上,沒什么用。莊子就說,把樹種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地”,然后就可以在大樹身邊徘徊、在樹下睡覺。這樣斧頭也砍不到它,也沒東西傷害它。

      莊子和惠子經(jīng)常相互抬杠,不過更多的是莊子諷刺惠子過于功利。高中的時候有一篇材料作文,就是以“無用之用為大用”立意,現(xiàn)在看來多少有點啼笑皆非,因為當初連“無用”的定義都說不清楚(現(xiàn)在也未必說得清楚)。

      按照郭慶藩先生的意思,這棵樹因為其本身沒有用處,因此免去了刀斧加身的夭折之災,反而可得天年,長命百歲,這就是“沒有用處”本身帶來的用處。這是對于樹本身的解讀,可以作為第一層意思。

      而根據(jù)上文提及的第四個說法,因為這棵樹沒什么用,反正它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你還煩它做什么?這是對于人而言的解讀。但是也只可以作為第一層。

      南懷瑾先生的解讀很有意思,他覺得這棵樹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睡在樹下,又因為樹本身強烈的味道,萬物都不能打擾傷害你,因為連螞蟻都怕這個味道,就算它看到這棵樹,也不會過去(就算看到也沒有用),因此你可以借著這棵樹得到大自在、大逍遙。這可以是第二層。

      而錢穆先生則讓人懷鯤鵬心、化大樗身,直接變得“無用”,籍此遠離功名利祿的困擾。這估計就已經(jīng)可以是第三層了。因自己的無用、對他人無用、借助無用、身化無用。莊子很喜歡“無用”,也很喜歡“無為”,《逍遙游》中,許由說:“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是追求大自在的人,不愿為凡塵所牽絆,只是,“沒有用”到底有沒有用?這就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楚的事情了。難怪佛道儒三家吵了幾千年都扯不清楚。我倒是挺喜歡南懷瑾先生“借物”的解讀,只是,總覺得有點牽強。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8

      悠悠蒼天,曷有其極?茫茫歲月,曷有其終?無邊無際謂之宇,無始無終謂之宙,莊子在《逍遙游》中告訴我們無極之外復無極,“無”就是極致的極致。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北方深海之中,有一種“不知其幾千里”長的巨鯤,這種魚可謂是大到了極致,能容得下這樣巨鯤的北冥該是一片多么浩瀚的水域啊!北冥可謂是水的極致。但這遠遠不是鯤的活動空間,它要“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只鳥有多大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鳥的背不知有多大,整個鵬又是多大?鵬可謂是鳥的極致。是鳥就要奮飛,這么大的鳥怎樣飛,它要飛往哪里?哪里能容得下它?“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鵬將乘著六月的大風,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在浩渺的天宇中,飛向和北冥同樣無邊的南冥。北冥、南冥、鯤和鵬是事物的極致,但不是空間的邊沿。湯問棘曰: “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空間是無邊的,時間同樣也是無盡。歷史的長河不知道發(fā)源于何時,也不知道流向河方。“彭祖乃今以久特聞”,“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經(jīng)歷800個春夏,冥靈擁有20XX回秋冬,大椿畫出32000圈年輪。這都是生命的極致,卻不是時間的終端。廣闊無邊的空間和浩渺無窮的時間就是極致的極致—“無”,這個“無”是由事物的“有”組成的,在“無”中各種極致的事物都是“有所待”的:鯤生存在北冥,鵬奮飛要憑借六月的大風,彭祖800歲時壽終正寢,冥靈20XX年時結束生命,大椿再也畫不出第32001圈年輪,他們是有限制的。生活在其間人是怎么樣的呢?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宋榮子猶然笑之。”宋榮子能夠“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雖然,猶有未樹也。”即便是“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風而行,無風則不能走,某種技能往往使人得益,又常常受制。

      比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出現(xiàn)的少年英雄的手中大多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出手快如閃電,急如流星,所向披靡,在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就像探囊取物,此時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那把切金斷玉的寶劍;隨著他內功境界的提高,到了中年他的手里拿的是一把未開刃的鈍劍,盡管他所依靠的不再是那把鋒利的寶劍了,但他用的還是劍;隨著武功和閱歷的增長,他已經(jīng)走出了一個門派的局限,成為江湖上推崇的英雄,或者成為一代宗師,他手中肯定只有一根木棍,他已經(jīng)不用借助金屬器皿了,這是使用兵器的極致,但仍需要器具;及至老年,他的手中連一根木棍也沒有了,十八般武藝已經(jīng)化為一種精湛的內功,有形的兵器化為無形,無招無式,無敗無勝,無欲無求,達到最高的境界—“無”。 那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人,才能“游無窮者”,做到逍遙游。 因此“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是最高的境界。

      法國詩人雨果說:“世界上廣闊的是大地,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思想總是遠遠的走在他所處時代前面,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在突破原有的極致走向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200年前人們認為“乘奔御風”是人借助外物的最快速度,人類翱翔于藍天只是夢想,登上月亮那是神話,而今……。由此可見,比思想更加浩渺無盡的就是這個“無”,萬事萬物生于此,又融于此。

      極致的極致就是“無”。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9

      陳鼓應將莊子各篇分章,于每篇前綜述各章大意,清晰而層層進入,使讀者開卷則免于陷入莊子之恣肆汪洋之中,渾然而不能知曉其義。對于筆者來說深感作者的體貼與耐心,并自然產生一種對認真研究學術者的敬意。

      陳將逍遙游分為三章,其第一章又分為三層:

      首章起筆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次寫“小知不及大知”,點出“小大之辯”;接著寫無功,無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

      因而此下順著陳的思路逐層分析。

      陳所謂:“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我認為是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直至“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圖南。”此一層我認為需要討論的問題是——鯤化鵬,鵬之圖南的動機。

      以前雖未讀過原典,但世皆稱老莊之道“無為而治”,順應萬物自然,而鵬之圖南,苦則苦矣!需要“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豈不是大大的有為么?郭象(陳書中對郭注多持否定態(tài)度,而其不引郭注之原文,使讀者陷于一派觀點之中,無法分辨,此一失也)注云:

      “夫翼大則難舉,故搏扶搖而后能上,九萬里乃足自勝耳。既有斯翼,豈得決然而起,數(shù)仞而下哉!此不得不然,非樂然也。”

      即郭象認為大鵬天生就是應該圖南的,它生得大翼,而“水之積也不厚,風之積也不厚”的北冥不是它的自然,所以呆在北冥反而不是順應自然,圖南不是破壞自然的“有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得不為”的“無為”。若依此種邏輯,倒是可以解釋“無為之為”。

      而〈莊子〉原文中可以解釋圖南動機的,我認為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P8)”

      陳引釋德清語:“然水積本意說在鯤上,今不說養(yǎng)魚,則變其文曰負舟,乃是其文之變化處。”

      我以為釋語可從。因此,莊子此語便有了很明確的指向性。北冥水之積不厚,因而鯤化為鵬。而北冥風之積也不厚,因而鵬將圖南。本書觀點與郭注:“夫所以乃今將圖南者,非其好高而慕遠也,風不積則夭閼不通故耳。此大鵬之逍遙也。”在圖南動機問題上基本一致。

      可是這就引發(fā)了一個問題,圣人或非圣人不是天生就確定的,很多時候還是死后才可以確定的。那么在孜孜的改變環(huán)境,扶搖直上的時候,到底是圣人順應自然的“無為”,還是非圣人平添煩惱,破壞自然的“有為”呢?這也就牽涉到第二層學術爭論頗大的一個問題,蜩與學鳩和大鵬的小大之辯,到底是“萬物的本性和天賦的能力各有不同。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當它們充分并自由發(fā)揮天賦才能時,便同樣感到快樂。”[1]還是本書中所認為的,小知不如大知,前者眼界不如后者開闊。進而推究,便是莊子之道到底是促人積極,還是消極。

      陳的第二層,我認為應從“蜩與學鳩笑之曰……”到“此小大之辯也”。從第二層開始,陳注中諸家的觀點與郭注大相徑庭,起先讀陳書而不讀郭注,莊子面目明,讀郭注,則莊子面目又晦矣。陳書中只言郭之誤,而細究郭注,始覺其以相異,皆因對某字理解不同。文言流傳百年,注解甚多,遙想古書無標無點,句讀之別,轉借之誤,揣圣賢之本意之難至此也。此下不得不繁引原文及兩派注解,以表疑惑。

      我認為兩派關于“小大之辯”相異的根源,在于對莊文字詞感情色彩的感受之上。郭每將莊文字詞理解為中性,不帶感情色彩,因而得出:“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0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以“北冥有魚”開始,以“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刻用。安所困苦哉!”結尾。這篇文章講的是人生哲理,卻寫得十分形象動人,帶有濃厚的藝術特性。整篇文章構思宏偉,氣勢磅礴,想象力豐富而奇特,讀了之后,實在是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逍遙游》中,莊子先以近乎怪誕縹緲的寓言寄托人生哲理,再輔助以事實故事來論證自己所提出的哲理思想。當讀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時候,不得不讓人嘆服莊子想象力之豐富與奇特,鯤乃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生物,卻在莊子的思想里存在,鯤之大,鯤之志,非學鳩之輩能理解的,反而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悉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以學鳩之輩的無知言論,說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小知”去歪曲地評價別人的“大知”。

      這不正是學鳩之輩嗎?接著說明“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均如學鳩之輩,不能算得上是逍遙游,就是不孜孜以求名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子,也仍然不能算是逍遙游。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學無窮者”,才是真正的逍遙游。最后歸結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指出只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夠達到逍遙游的最高境界,而莊子所推崇的,是不為物所縛,安于自然,自由于天地之間,這不正是逍遙游的最高境界嗎?

      而要做到這些,就要做到“無己”,只有成為“至人”,才能擺脫物的束縛,逍遙于天地之間。當經(jīng)不住文章的吸引,讀完“堯讓天下于許由”中許由對堯的回答“……休歸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皰人雖不知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心中才理解了莊子的“圣人無名”,許由對天下而沒有一絲的心動,在許由心中,代堯治理天下實為追求名利,而名利卻是實體的附屬物,那么自己為什么要放棄實體,而要去追求虛無的附屬物呢?所以,圣人者,乃無名者也!莊子借此也諷刺了那些自以為是圣人的“假圣人”,在莊子的眼中,只有如許由者方能為圣人也!而在“肩吾問于連叔”中,連叔曰:“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說明神人不以俗物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他們(神人)所追求的是自由于萬物之外,而不為俗物所牽絆,并且說舜若“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然喪其天下焉”,說明即使舜這樣功于天下之人,見此“神人”猶能成為“無功”之人。“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何為逍遙游,唯有“無己”,何為“無己”?“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游了。在莊子與惠子的辯論中,莊子闡述了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無用的道理,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無所可用,方能成為莊子心中的“至人”,也只有此時,方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此方為真正的逍遙游!春秋戰(zhàn)國百家之文,唯莊周之文方能如此形象動人,構思宏偉,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而又不失其真,行文又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語言生動,于寓言中流露出人生處世的哲學道理,實乃做文章之典范!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1

      小時候看過一部被稱為仙俠劇巔峰之作的電視劇,名為《仙劍奇?zhèn)b傳》,這部劇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

      此劇太經(jīng)典了。一是因為它當年由胡歌、霍建華兩大鮮肉領銜主演;二是因為劇中人物性格迥異鮮明,劇情跌宕起伏,足夠對味。憶起自己小時候追劇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對男主的仰慕之情。他游走于三界之間斬妖除魔,一生恣意縱歌敢愛敢恨,當真符合他的名字——逍遙。

      八年后的今天,我讀到了另一個關于“逍遙”的故事——出自兩千多年前的莊周筆下。讀完后合上書本喟嘆:真正的思想果然不被世人所理解,當然,我也只是個凡人。

      莊周筆下的《逍遙游》,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向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只能成為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xiàn)“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遙游》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并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yǎng)、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莊子的“逍遙”包括兩個方面:思想的自由與行為的無束縛。思想家的偉大之處,大概就是在若干年之后他的想法還能被認可并延續(xù)。莊子做到了,至今還有無數(shù)人在為達到思想與人格的自由而不懈努力。但同時,我又深深地領會到,莊子的自由只是一種絕對的自由,他為何如此強調這種自由呢?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為,有時行為服從了,思想?yún)s不會妥協(xié)。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于行為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shù)不清的古人為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于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為上的絕對自由,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的行為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為這是違法行為,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zhàn)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于大動亂中,生靈涂炭。而現(xiàn)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向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xiàn)“天地任我行”吧!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2

      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王陽明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還有嵇康、阮籍、陶淵明、曹雪芹等。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可謂不可勝數(shù)。

      “無己”,就是無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yè),順應自然。“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這是精神層面的逍遙自在,是精神層面的大智慧。

      《逍遙游》哲學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層層遞進,按照這種說法,真正的圣人可能都歸于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可能才是《逍遙游》的真意吧!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3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fā)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xù)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zhí)峁P。——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說的不錯,有那么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擺在你眼前,為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jīng)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shù)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shù)落過。“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那時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沒有目的地的長路上,拖著裝滿了夢想與對別人的不待見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離這里。我的眼界寬泛,我不愿曲折在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過錯?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huán)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無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fā)著亮發(fā)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xiāng)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guī)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fā)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xiàn);當某位明星發(fā)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fā)展,可是人們的思想?yún)s不一定飛速發(fā)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4

      近讀《莊子逍遙游》,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當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于優(yōu)游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圣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圣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于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么,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蕓蕓眾生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一目了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借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就因為自己不愿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蕓蕓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盡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引以為戒。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5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xiàn)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6

      自由,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價值尺度和精神追求。讀罷《逍遙游》全篇,我看到了莊子對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對名利枷鎖的鄙棄和厭惡,使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掙脫世俗的束縛,就會失去行動的自由,進而也失去了主體精神的自由。對于自由的呼喚,在人類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久久盤旋回響。

      縱觀全篇,我對這段話印象極為深刻,“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文章的結尾處,莊子用飽含情感的筆墨,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自由的理想境界:這顆大樹不會有木匠要砍伐它,不會有其他事物會妨礙它,它也不需要有什么用處,他就這樣無拘無束地,毫無目的地存在于這個廣袤的天地,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成為它自己,就是以自由的姿態(tài)存在著。成為自己,就是自由最好的定義。

      對于人類來說,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束縛。作為自然之子,我們依賴空氣,依賴水源,依賴土地。作為社會之子,我們需要學歷,需要物質,需要社會認同。只要我們有所依賴,有所需要,我們就會陷入被束縛和被限制的境地。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的約束和束縛越是深重,我們對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也就越急切和激烈。

      而在當今社會,餐腥啄腐者比比皆是,人人都在艷羨名利權勢的光鮮亮麗。深陷名利場的人,其實都迫不得已將自己的自由作為交換的代價。在名利場中,爭權奪勢,利益糾葛,如同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漩渦,將這些貪婪無度的人深深地裹挾其中。在各種復雜的關系中,自由無從談起,更是成了奢望。這些人在行動與思想受到某種束縛的某一時刻,想要得到自由時,定會悔恨不已。然而,走進迷途的孩子是否可以知返呢?

      這個問題在莊子的《逍遙游》中,我們可以得到回答。莊子用他睿智的言語告訴我們,在現(xiàn)實的泥沼中,我們只要回歸到生命的本質,直面真實的自我,就可以超越名利的束縛,超越欲望的引誘,超越虛榮的假象,在精神世界里打造一個自由的王國,享受精神世界的逍遙游。

      所謂自由,就是堅守自己的思想與信念,寧肯被潮流的車輪碾碎,也不向權威屈服。所謂自由,是在犬馬聲色的現(xiàn)代社會,遵守本心,遵守原則,無畏外界喧囂,無懼世俗侵擾。所謂自由,是直面自己的內心,追尋屬于自己的肆意人生,不帶任何標簽,不予任何目的,原原本本地體驗生而為人的快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堅決地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讓生命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詩意地開展和盡情地怒放!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7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在莊子眼中,如果做到這樣,就達到了絕對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說人是否能達到這一境界,就算達到了,也是要服從"天地之正",服從于并非出自內心的規(guī)則,這怎能是絕對的自由呢?

      可見,絕對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從。不然,連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們生活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然,說出"不自由,毋寧死"的人豈不是沒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這自由又是什么?從何而來?

      答案是:這自由是一定范圍內的自由,來自于自律的自由。

      當然,這種自由在老莊學說中難以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只好回頭來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說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從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可這個自由,是與限制自由的規(guī)矩相共生的,但卻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這水火不容的兩種事物能夠和諧共處。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一個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復合。自由,即是物質的我能夠服從"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響——即那個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對"自我"的掌控,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當一個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將是從超我的角度出發(fā)。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會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內心所想,即為我之能做,也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們學生而言,我們的"超我"很有可能是通過勤奮努力獲得高考優(yōu)異成績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們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么,我們便不會認為諸如不準使用手機等等規(guī)定而感到受限感到不適,因為它們并不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只有當我們不再能夠學習,不能去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我們才會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實現(xiàn)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8

      《莊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遙游》為《莊子》的首篇。逍遙,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莊子應該是想人們通過這種逍遙的思想,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地。

      開篇先用鯤鵬來寫,寫他們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個事實,“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厚積薄發(fā)的重要性。最后莊子以“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句結尾,體現(xiàn)了“逍遙”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這就是“觀濁水而迷于清淵。”當然欲念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滿足總是有限的,這樣通常會導致悲慘的后果。但這個觀點,現(xiàn)代人卻很難接受,因為現(xiàn)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澤。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們每天行事匆匆,卻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盡頭。生活工作方面的壓力使人們無所適從。總是抱怨太苦太累,從來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遙一下,就這樣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悲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卻日漸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嘆息中悄然流逝。人們總是不愿意忘記該忘的煩惱,沒有人正真試過把自己放在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中,盡情地去放松,盡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樂。其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將自己故意壓在一個狹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應當多一點逍遙,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快樂的世界中。

      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順物”與“游心”是相互依托的。這種輕視功名利祿的人生態(tài)度,在當今,仍有學習的價值。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19

      聽過于丹教授講《莊子》心得,今天沒有午休,也找來一篇莊子的《逍遙游》翻看一番。

      我為這位兩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贊嘆:化蝶飛身去,九天夢中來,一日游萬仞,縱橫五千年。

      遙想春秋時代,只做過幾天漆園小吏的莊周,有時無米下鍋,但是快樂與思想從來沒有停留過。想想當今,物欲情欲橫流,人們被利益,金錢,地位,名譽所困擾,每天都在緊張的重復者昨日的生活。前幾天我看網(wǎng)上做一個調查,說是周末有六成白領選擇在家睡覺,兩三成人在家做家務。物質是越來越豐富了,但是快樂好像離人們越來越遠。在世俗的困頓中,人們失去了最根本的“快樂”。

      很多精神病人,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個世界一定是一個充滿歡樂,沒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非要讓他們離開那個只有幼時童話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間,也就是幾十年,最多也就100年,“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仔細想一下:不要說有地球以來,即使說有人類社會以來,據(jù)考證也有七八十萬年了,一個個的勇士,一個個的帝王,最后還不是被雨打風吹去?想想自己,不過是草民一個,不會留下什么名聲,更不會留下什么萬世基業(yè)。想想已過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別的還有什么呢?自己小樓?還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蓋茲不是要裸捐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與自然”是老子《道德經(jīng)》的開篇,“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這是莊子《逍遙游》的開篇,這是多么大的境界?這是有什么樣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莊子一篇逍遙游,上天入地,縱橫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讓今天的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游字,把人世的滄桑,世間的真諦說的是那樣干凈明了。每個人在人世間只不過是一個游客,看的淡然一些,會是一片海闊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遙二字,人活在世間就會灑脫不羈,愉悅的面對日出日落。

      每個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則,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則,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則,順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無限的擴大。所以說我希望:閉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0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zhèn)ィ赞o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xiàn)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yǎng),以至臻于“無己”(順應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蜩與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xiàn)實世界種.種物質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yǎng)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宋榮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列子順應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1

      “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后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

      ——胡文英

      生于戰(zhàn)亂年代,不與名利所羈,逍遙蕩然于天地。

      以“鯤”“鵬”“鳩”“朝菌”“蟪蛄”的時空范圍限制描繪出了戰(zhàn)國時期各類人物的心理限制。“天地”之大不在于金錢之多抑或官位之高,而在于人對于外界誘惑的抵御能力之強。開篇以“鯤”“鵬”作喻,氣勢恢宏,“鵬之大”并非是莊子眼見的實景描述,而是莊子對于自我靈魂的向往。而后又寫無論是“芥”或是“杯”,在水面漂浮都有其條件,而“鵬”之所以能“絕云氣,負青天”也需要“風之積”以“負大翼”。后又以人遠行距離作比,行愈遠,則備之多。蜩與學鳩的對話來襯托二蟲的“小知”和鵬的“大知”,“朝菌蟪蛄”的小年與“冥靈大椿”的大年對比,突出了一種差距,這種差距并非是簡單的時間長短差距,而是莊子的心與現(xiàn)實世界的差距。莊子不理解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不理解莊子。在戰(zhàn)亂中,莊子不僅經(jīng)受著生活之苦,還經(jīng)受著外界誘惑的心靈之苦。莊子一生所秉持的“清靜無為”看似平淡,但其中對于人心的考驗就如同佛教的苦修一般。自由一詞被莊子描繪的淋漓盡致。看似洞穿榮辱的宋榮子也“尤有未樹也”,看似逍遙可“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者”。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逍

      遙自由,莊子給出的解釋是“無己”“無功”“無名”。對于物質世界

      中的名利是阻止人們自由的枷鎖。順其自然不強求才是真正的逍遙之“道”。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2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于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shù)慕Y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過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講有權力的或者將有權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3

      一、“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或內心狀態(tài)。《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tài)。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

      《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

      “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4

      莊子做逍遙游主張要做到逍遙,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遙呢?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jīng)歷的風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變?yōu)楦矣谥泵嫒松p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5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6

      看完這篇文章,我就覺得,《逍遙游》是一篇神文,并且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

      我們首先驚訝于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里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作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一個如此巨大的藝術形象呢?首先,莊子是一個大思想家,這樣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賞的。

      其次,創(chuàng)造大的形象,也是為了與小的形象進行對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鯤鵬,還有冥靈、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鳩、朝菌、蟪蛄、斥,這一大一小形成的對比是十分鮮明的。那么,莊子是在褒大貶小嗎?不是。那么莊子為什么要進行大小的對比呢?這樣的對比和下文的宋榮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關系呢?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所在。

      作者寫完大小的對比后,接著寫了“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者不過就是數(shù)仞間跳躍自得自滿的小鳥,受到宋榮子的嘲笑。為什么?因為宋榮子不受外界輿論的束縛,懂得“內外”與“榮辱”的界限。然而,莊子對他仍然存有遺憾,“猶有未樹也”,就是說,宋榮子沒有達到莊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風而行,而且輕巧美妙,但他仍然達不到莊子的理想境界,因為列子“有所待”,沒有風,他就無法飛,靠的是外部條件。莊子的理想境界是“無所待”,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不依靠任何外物,達到絕對自由,這才是莊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們明白莊子對比的意圖了:大對于小,是相對自由的;宋榮子無視毀譽,較之“征一國者”相對自由;列子御風而行,免受行走之勞,較之于徒步者,是相對自由。但所有這些,都達不到莊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為他們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種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莊子的對比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發(fā)揮想像,將大與小推想到極致,從而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另外,莊子“大”的概念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間上的概念,“幾千里”、“幾萬里”、“坳堂”、“數(shù)仞”;二是時間上的概念,“五百歲”、“八千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的對比往往借助寓言。本

      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

      魯迅先生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不僅如此,此文中列舉了鵬,蜩與學鳩,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及斥鷃一系列自然事物,唯獨有關論述鵬的文字最多且鵬的形象留給讀者的印象最深,那么鵬在文中到底有何意蘊呢?

      鵬在文中固然有論證自然萬物皆有待的作用,但它的意蘊遠不止此。我們且來看看莊周對鵬的描述:“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此鳥絕非一般,它由不知其幾千里的大鯤轉化而成;飛行時卷起三千里浪花,在刮起龍卷風時騰空直上數(shù)萬里云霄,遮天蔽日,聲勢浩大,這是何等雄偉的景象啊!蜩與學鳩認為大鵬徙于南冥完全沒有必要飛上九萬里高空,面對蜩與學鳩的嘲笑,清高孤傲的莊子不屑一顧,在莊子看來它是大智者,這兩個小東西知道什么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莊子的眼中,大鵬有高遠的理想,它威武壯美,可見莊周先生對大鵬這一形象寄予了深情厚愛。

      那么莊子何以對大鵬情有獨鐘呢?大鵬有著高遠的理想和不為世人(蜩與學鳩)理解的雄心壯志,莊子在那個追名逐利的時代有著不為人理解的棄絕功名利祿的逍遙游理想,在世俗人的眼里,莊子會是多么地傻呀!難道鵬這一形象不正是莊周自己的化身嗎?鵬盡管威武壯美,有著凌云壯志,然而想飛上九萬里高空必須要憑借六月海動大風,要想從九萬里高空徙往南冥必須要無所阻塞,萬物皆有待大鵬也不能幸免,這又是何等的悲哀與無奈,鵬的形象又打上了悲劇色彩的烙印。這難道不是莊子現(xiàn)實處境的真實寫照嗎?

      逍遙游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xiàn)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現(xiàn)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因此,文中的寓言及寓言中的形象僅僅是作者言志與抒情的符號,鵬的形象交織了莊周的清高孤傲,理想的高遠與現(xiàn)實的無奈,既自豪又悲哀的復雜的矛盾心態(tài),意蘊豐富。

      我們說本文是神文,還因為莊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學概念。本文討論的核心是“絕對自由”,這是一個哲學命題。如果把莊子的“絕對自由”理解為現(xiàn)實社會中的無組織紀律,那就錯了。莊子的“絕對自由”是一個“理念”,是對人的精神的闡釋。莊子認為,作為形體的生命,是沒有絕對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為精神的生命是有絕對自由的,也應該有。

      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不可能實現(xiàn),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于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馬行空,無所羈絆,進而讓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中國古代哲學有所謂“形而上”與“形而下”之說。我認為,任何一個人,一生中總有“心為形役”的煩惱。“心”即精神,“心為形役”,不得不做些違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為心役”。于是,“形”與“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長。這種交互起伏,構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當“心為形役”時,即處于“形而下”(物質)狀態(tài);當“形為心役”時,即處于“形而上”(精神)狀態(tài)。時上時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無休止。

      莊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徹底解決這對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應該達到“形而上”的狀態(tài),并永遠保持。這種從本質上對人的肯定,對后人影響巨大,特別是給后來的文人以極深的影響,像陶淵明、李白、蘇軾都打上了莊子的印記。當然,這也是莊子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本文的語言奇?zhèn)ス肿H,最能代表莊子的語言風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評價說:“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后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7

      逍遙,似乎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仰慕的詞語,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靈魂上升到了俯視他人的地步,以來顯示自己鶴立雞群。這種觀點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以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故作驚人語的方式來顯示自己“逍遙”的事例不計其數(shù),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僅以庸俗的方式來“反襯”自己靈魂的淺陋罷了。

      那對我們來說,是否還有逍遙一說?實際上是有的。學校生活也堪比一處小型社會,也有難以言語的煩心事,每到這種時候,在我們擺脫不了的時候,我們都會自然地想到要做個逍遙的人,想要脫離這些“世俗的枷鎖”。在遭受誤會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風口浪尖上時,逍遙,總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能擁有的這種逍遙,是超然,但絕不脫俗。于我而言,逍遙是釋放靈魂的行為,在苦于學習或生活時,我會自己游于湖邊,在寧靜安和的湖風里,釋放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穿著蓮衣,赤腳立于無邊浩瀚的冰面上,寒風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內心的苦郁無處遁隱。在內心像湖一樣平靜后,逍遙緣于苦困,苦困則生于塵世,在逍遙之后,我們必將繼續(xù)面對那些煩憂,絕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對我們來說,逍遙是給我被拘禁的靈魂一個撫慰自己的旅店,絕不是一處前往他鄉(xiāng)的車站。

      就像《逍遙游》中所暗示的一樣,我們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我想,莊子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逍遙者,因為真正的逍遙者不會屑于留下這篇文章,也就是說,莊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繼續(xù)身體力行,以宣揚思想和價值觀來引導,救濟那個混亂年代飽受災苦的靈魂。所以說,逍遙賦予我們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權力,讓我們能在苦難中讓靈魂羽化成仙。但事實是,我們仍是繼續(xù)面對現(xiàn)實,因為絕大多數(shù)事情,我們都不能僅以逍遙一說可以規(guī)避。只有認清現(xiàn)實,但不為之所苦,所憂,并勇于去解決它,才能得到那種“無所困”、“無所憂”,那種讓你陷入俗塵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遙。

      每個人都不必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也不必擔憂自己面對不了什么而恐懼。塵世、苦困、逍遙這過程,我們將重復面對很多次,而每一次經(jīng)歷,我們卻將有靈魂上的愈加純凈和自由。終有一天,當你覺得生活中接下來的只有陽光,沒有能讓你煩心的事情時,那才是上天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逍遙。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 篇28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詩詞《逍遙游》優(yōu)秀讀書筆記(通用28篇)】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優(yōu)秀(通用20篇)03-29

    讀書筆記優(yōu)秀(通用15篇)03-31

    【熱門】《莊子》里面的歷史典故01-07

    我眼中的莊子3000字作文03-22

    古詩詞中的道理優(yōu)秀作文07-28

    青銅葵花優(yōu)秀讀書筆記_青銅葵花讀書筆記04-24

    高中語文中的作文素材:《逍遙游》06-30

    《目送》讀書筆記(優(yōu)秀7篇)04-18

    教師讀書筆記優(yōu)秀5篇03-15

    《阿Q正傳》優(yōu)秀讀書筆記03-14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视频| 无码a√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无广告| 中文弹幕日产无线码一区| av免费无码在线|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大粗鳮巴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