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秋收起義的觀后感
電影《秋收起義》根據秋收起義的史實創(chuàng)作,成功地刻畫了革命初期的毛澤東形象,再現了他在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危急關頭的故事,給大家分享了秋收起義的觀后感,歡迎借鑒!
秋收起義的觀后感1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沉,霹靂一聲**。
------《西江月.秋收**》
秋收時節(jié),一聲**。 1927年9月9日,工農革命軍的大旗飄揚在湘贛邊界的上空。一場秋收起義,拉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個新篇章。
如果說1927年,蔣**、汪精衛(wèi)的相繼叛變革命,使中國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絕境。而,八七會議,正確的抉擇,又把中國領上了路,是革命的轉折點,那么,秋收起義就是轉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彎,雖然這道彎拐的有些曲折,但畢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輝煌! 秋收起義,不是一個勝利,但卻有比勝利還深遠的意義。縱觀當時中華大地的形勢,再明顯不過,國共相差懸殊,無論是軍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國軍是完全足以一舉殲滅微弱的共軍的。但,共軍有弱,更有足以致國軍以死地的優(yōu)勢。那就是,錯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別人不敢走但卻會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義之初,獲得不小的勝利,但實力在那,更何況還有不當的指揮,對革命來無說無異于雪上加霜。瀕危之時,中國共產黨毫不猶豫的發(fā)揮了她的優(yōu)勢。糾正錯誤的指揮,準確認知形勢,轉移路線,保存實力。即使再難再苦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了井岡山,奔向了未來革命的搖籃,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開始了偉大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多么的準確而重要!在當時的環(huán)境和形勢下,任何一個細節(jié)或者決定都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道路。秋收起義最開始的成功,鼓舞了人們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氣,對革命從死氣沉沉走向光明充滿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則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給中共敲響了警鐘,在城市中,與國軍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條;而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中共則發(fā)揮了她的巨大優(yōu)勢,從錯誤中走出來,擦亮眼睛,高瞻遠矚,毅然轉道井岡山。從失利逐漸向曙光前進! 八十多年過去了,秋收起義的號角似乎還盤旋在中華大地的上空。那場轉折,是不容易的,任誰也知道,它又是偉大的。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國的發(fā)展歷史之路上,都是無可抹殺的偉大的轉折!
秋收起義的觀后感2
1924年開始的國民大革命在1927年由于蔣**和汪精衛(wèi)的背叛而失敗告終。中共面臨巨大危機,因此于1927年8月7日湖北漢口召開重要會議。會議決定委派毛澤東前往湖南領導秋收武裝**,奪取長沙,為中共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影片《秋收起義》講述的就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整個經過。
從整個影片中最能感受到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的是的方面有:
首先是人民戰(zhàn)爭思想。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戰(zhàn)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爭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事力量和經濟力,更要比人力和人心。戰(zhàn)爭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眾。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群眾而決不是反動派。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事業(yè),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戰(zhàn)的戰(zhàn)爭。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戰(zhàn)爭要兼顧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盡可能地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盡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一次來跳動和保持人民群眾對革命戰(zhàn)爭的長期支持的積極性。對于毛澤東的人民戰(zhàn)爭思想在影片中就有充分的體現:毛澤東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生嚴靈芝和樊策青。受毛澤東思想的閻靈芝反對地主父親的做法,把自己家里的土地和財產平均分給農民;樊策青冒著被會被活埋也要跟隨毛澤東進行武裝**。毛澤東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參加起義的人們群眾,乞丐藍頂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毛澤東還幫助細呀兒贖回父親的頭。在攻打下一座城市后,就把當地地主和官紳的土地和財物平均分給當地農民,**不拿一分一毫。對于想要逃跑的士兵,毛澤東也是仁慈對待。在余灑度想要槍斃逃兵時,被毛澤東及時救下,還給與他們金錢,讓他們好好回家生活。為以后人民**的不斷擴大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次就是毛澤東的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在秋收起義失敗以后,毛澤東沒有像在余灑渡選擇繼續(xù)攻打湖南的大城市長沙,而是轉而向湖南和江西的邊界的羅霄山脈進軍。他正確分析給余灑渡聽,若是攻打長沙,則武漢和廣州的反動**便會在半天之內趕到長沙,而我軍在此時卻無法很好的還擊敵軍,而要進軍湘贛邊界的山區(qū),因為在那里的“三不管”地帶,我軍既可以整頓好,也可以為日后的武裝**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落后的農村經濟上,農村一直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可以不依靠城市而獨立發(fā)展,這樣就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而農村又是遭受到壓迫最大的地區(qū),農民受到當地的地主、官紳的打壓,生活困苦,民怨極大,只是由于沒有一個領導人來領導,他們一直不敢反抗,也不知如何反抗。因而也給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加之,湘贛邊界的農村地區(qū)受到大軍閥的管制少,可以說是軍閥管制的空白區(qū),當地軍閥軍力少,這樣一來就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
秋收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在起義過程中,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思想不能讓人忽視。秋收起義在日后我軍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秋收起義的觀后感3
上周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時候,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秋收起義》,看完后讓我們寫一篇3000字的讀后感。于是,就有了這篇讀后感。
首先,《秋收起義》這部電影是在1993年拍的。1927年,蔣**背叛革命,一片白色恐怖彌漫在華夏大地上空.中國共產黨在8月7日召開了緊急會議,委派毛澤東前往湖南組織秋收武裝**。毛澤東決定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并將**時間定為1927年9月9日。于是這部電影《秋收起義》也就誕生了。
對于電影的拍攝質量我們暫且不講,因為以現在的拍攝條件與拍攝技術來說,無論是拍攝畫面還是電影特效,都是那時無法企及的。而我們要講的主要是看完這篇電影后的感受。
從地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
鑒于三路起義部隊均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這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并且通知起義各部隊到瀏陽縣文家市集結。各路部隊到達文家市后,當晚就召開了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會議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保存實力,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去發(fā)展革命力量。當時只有1500余人。
這里讓我想起了那么一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們保存了實力,日后翻身大有機會。作為一名領導者來說,以退取進,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能有這樣的胸懷與氣魄,以放棄,換為擁有,毛澤東也不失一代偉人的稱號。
不過于此同時,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我們也看到毛澤東派了一個女的去殺她父親,在未成功后還訓斥了一番。我覺得,首先他就不應該派那個女的去追殺,因為畢竟人倫父理,女兒怎么會舍得殺她的親生父親呢,要派也要派別的人去,也許就不會有后面的故事發(fā)生了。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毛澤東作為一名領導者來說他所面臨的壓力,黨中央的決策,與廣大人民群眾與士兵的生命,以及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涯。毛澤東都在這里面都做出了艱難的決擇。但是于此同時,還有很多的人表示對撤軍這種行為不理解,畢竟已經損失了那么多的兄弟。不過我們作為現代的人來說,不管是對毛澤東同志做的決定還是當時人們做出的反對行為都要表示理解。
因為,不管是怎樣,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的革命安危,都是對祖國的一片忠心。這里讓我想到了前幾天看到的一句話,我把他稱之為領導者的悖論,雖然名字是我起的,但我覺得他很合適。這句話是這樣的:
首先,群體成員十分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人來幫助他們,以成功地實現他們的欲望,因而群體成員非常需要領導者。就像大家需要毛澤東一樣。領導者被看作是能夠使群體的“妄想”變?yōu)楝F實的人。(大家希望毛澤東能夠攻取長沙)但是,由于領導者和群體都是在他們不能控制的環(huán)境中活動的,因此,領導者不可能回避其所處的現實環(huán)境的壓力,因而往往無法滿足群體的期望。(就像面對外部環(huán)境的壓力,毛澤東無法改變,從而沒有帶領大家攻克長沙一樣)
此外,領導者常常對群體行為的發(fā)展方向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與群體成員的愿望又不盡一致。(正如有的人想攻打長沙,而毛澤東則準備戰(zhàn)略轉移)
因此,不管在哪種情況下,領導的工作在群體成員看來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從而使群體成員至少象征性地遷怒于,甚至憎恨領導者。
所以在毛澤東剛決定撤退的時候,才會有那么多的人表示反對,甚至是士兵。因此,也希望大家對我們班的班長,對我們的班干部成員的所為表示理解,畢竟也是為了我們大家好。不過作為一名領導者來說也要有寬廣的胸懷,壁立千仞,有容乃大。上面這句話是在《公共組織理論》【美】羅伯特·B·登哈特中看到的。
不過,從這篇電影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讀書人與非讀書人之間的差別,為什么當時只有毛澤東同志想到了戰(zhàn)略轉移,而其他人則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沒文化真可怕。因此,我們要努力讀書。
最后呢,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思考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革命為什么能夠成功?
我覺得應該是這樣一個詞,叫做信念,就像《追風箏的人》中所說。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人因為有守候的東西而強大,就像《圣斗士星矢》一樣。中國革命能夠成功,就是因為這么多的人們心中有這樣一個信念,他們愛著這個土地,愛著這個國家和人民,他們要守護這個屬于自己的家園。沒有理由失敗。
在1927年9月23日,起義部隊在江西萍鄉(xiāng)蘆溪鎮(zhèn)遭反動**伏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1927年9月25日,起義部隊冒雨攻克蓮花縣城。
我們應認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須銘記歷史,沒有革命年代那么多鮮血的灑盡,就沒有現在坐在教室里的我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學習。不管你們過去做過什么,只要我們現在努力學習,知錯就改,轉向井岡山,還是好孩子。所以,努力吧,同志們。
【電影秋收起義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2.秋收起義觀后感
4.看秋收起義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