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康熙王朝》有感(通用12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康熙王朝》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1
電視劇《康熙王朝》里有兩個讀書人給我印象很深,一個伍次友,一個明珠。這兩人曾同住一店、同上一榜、同為康熙器重,結果一個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明相”,一個仍歸于民間游學四方。
從劇情看,這兩人都很有才,若論錦繡文章、天下大計,狀元伍次友勝于明珠,若論察言觀色、隨機應變,“萬花筒”明珠遠勝于伍次友。伍次友能由古及今知天下大勢見國家之弊,獨不識相對而坐的“龍兒”小友“真龍”面目,而明珠卻第一次見面就心中有數。正因為品性不同,兩者所選的路也不同。面對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黨同伐異的血腥官場,還有伴君如伴虎的朝庭,伍次友主動退出,連兩心相悅的女人也不敢?guī)ё撸髦閯t如魚得水縱橫捭闔青云直上。
康熙是非常器重伍次友的,希望得他輔佐。他在第一次見到周培公時就說過此話。可是,如果伍次友當初真的留下來,又將如何?有幾個類似的書生命運可作參考。其一李光地,這位認定“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書生,因為不愿卷入黨爭而向康熙揭發(fā)事實真相,險些喪命,還被教導:“先要學會做人”。其二周培公,有非常之才,并為平定三番立下大功,但因為他“只在直中取,不愿曲中求。”的性格,最終老病死于東北的冰天雪地。其三姚啟圣,這位官越做越小的老夫子,雖胸有平臺方略,但因為有“傲氣”,便莫名其妙地被康熙關進大牢幾個月。最不能忍的是從東北到北京的路上,姚啟圣被關在囚車之中凍得幾乎成了雪人,而康熙還以雪球擲他取樂,古人云:士可殺不可辱,姚啟圣能忍下來,也算很有奴性了,可康熙還要他在總督位子上時上時下。這些讀書人有一個共同點:會做事不會“做人”,也就不會做官,只使形勢特殊一時做了官,也難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伍次友能及早抽身可謂有先見之明,不過還得有澹泊之心才能做到。
所謂會“做人”,就要象明珠,十八個心眼眼眼相通。康熙就離不了這種人,他需要利用黨爭以求相互制約,就如“老祖宗”教訓的:要利用他們而不被他們利用。明珠之流整天想的也是同一個問題:怎么利用他人而不被他人利用。因此,他們雖有才干,于國家于百姓卻難有好事,他們的才干大都用于謀私利了,百姓只不過是他們高舉著的打擊政敵、裝飾自己的牌子而已。這種人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一段時間里也難禁絕,必需看清。《人民日報》有一篇題為《用人也是導向》的評論專門寫出了這種人:“為此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終日俯仰于領導之間,逶迤于團伙之中,把正派人視為迂腐,把實干者視為愚昧。”“用這這樣的人,勢必涼。
了人心,誤了事業(yè)。“什么時候,明珠之流沒了市場,會做事的人不用費盡心機學”做人“,象伍次友一樣有才干的正人君子可以放心、順利做官,則國家幸甚、百姓幸甚。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2
高中時候,經常聽胥胥班主任說這部電視劇,他說《康熙王朝》是男人的“甄嬛傳”,但那時候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上大學以來,室友對晚清的歷史很感興趣,當然也看了這部電視劇。于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我也想看看這《康熙王朝》。
這個暑假,時間還算充足,原本計劃的暑假工泡湯了,時間就更多了。46集的電視劇,不到一個星期就看完了,也還是較快的。
首先,電視劇主要講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一生的主要事跡。從其八歲繼位前到繼承大統(tǒng),到繼承大統(tǒng)后的除鰲拜,平定三蕃,到收復臺灣,到剿滅葛爾丹。這幾件是康熙在位時的主要功績,也是電視劇的主要骨架情節(jié)。至于具體的細節(jié)就不再多說。 從電視技巧角度看,整體是很不錯的,但也存在一些小瑕疵。主要體現在時間上,人物對話的時間與實際不符合。有些故事情節(jié)太過簡化,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難以接受。此外,穿幫鏡頭也不少。
該劇的突出優(yōu)點是人物刻畫十分有力,人物形象鮮明。尤其將官場人物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不愧為“為官者必看的電視劇”啊!其實也并不只是為官之道,更是為人處世之道,無論在什么領域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都應該看看,在當代這個物欲橫流、利益關系錯中復雜的社會,更應該看看。
圓滑,或許能概括出為官者的共同特征。但是,這是一個貶義詞,或許能用另一個詞來代替,那就是靈活!
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不靈活應對怎能有立身之地呢?面對各種各樣的關系,我們也只能是靈活應對 ,同社會上的各種人打交道,建立各種人際關系。這個社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成功似乎就在向TA招手。靈活,就是說在與各種人交往中,能進能退,使各種關系能“和諧”相處,自己是各種關系的節(jié)點,即是一個水池,能收納各種各樣的水。
大概,這就是社會吧!當我們成了那樣一個水池,我們也就被社會化了,是一個完全的社會人,一個有社會環(huán)境所塑造出來的社會人。然而,那是的我們,卻忘掉了初心,或者說是將初心壓抑了。
但是,這就是社會,一個真實的社會,一鍋大雜燴!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3
最近幾年,電視劇的拍攝速度驚人,每年上映的大小劇目不下千種,更不用說還有許多未能上映的劇目。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留給觀眾深刻印象的劇本越來越少。產業(yè)化下的文化市場,狗血劇似乎越來越多,當然,狗血劇也有它存在的市場,出人意料的出牌格局能夠為疲于奔命的人帶來片刻的歡愉與緊張情緒的釋放。近日看了一部2001年的劇,我小時候并未完整看過,只是在電視臺廣告間隙瞥見過。電視劇的名字叫做《康熙王朝》,清晰度自然不能與現在的技術相比。但是里面的臺詞卻是意味深長的,能偶觸動觀者的神經。
《康熙王朝》是根據作家二月河的《康熙皇帝》改編而成的,里面的孝莊太后對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說:“在對方把你看透之前,要把對方看透!”在云詭波譎的'政治爭斗中,權力的平衡與掣肘也是一門藝術。自古帝王都遵循著古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得多了,看得多了,對比分析得多了,才能更加接近事實本身。用現代人時髦的分析方法,叫做大數據分析法。我們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總是情緒化、經驗化,這與年齡的關系不大,是性格的因素。那么,如何做到在對方把你看透之前,先把對方看透呢?
首先,了解才有發(fā)言權。所謂的了解不是積極主動去八卦,而是要通過與一個人的日常接觸,言行舉止等等,建立一個基本的人設系統(tǒng),不臆想,不揣度,實事求是地分析。其次,少說多做勤看。看透一個人,不是簡單地區(qū)分出好人與壞人,而是在了解的基礎上為了方便自己的決策和實行做出的理性判斷,從而減少自己的計劃失誤。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多曝光自己,心理學上有一個“曝光反應”,就是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見的多了,安全感就強,就越信任和依賴。最后,適當了解心理學,做到個案和普世之理的有機統(tǒng)一。無論多么高深的理論,總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總有個別的人兒是我們蕓蕓眾生不可揣摩的,那么,還是好好讀書吧。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4
《康熙王朝》講述了康熙一生的統(tǒng)治變故。
在第九章中,“康熙二十年左右,吳三桂等‘三藩’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康熙迫不及待,欲早撤藩。結果康熙的祖母孝莊在燃眉之急勸說康熙。”
其中,孝莊此言:“每個人都有雄心,而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至吾過目,深有所感。不錯,那些成大業(yè),力大功者,不都是靠自己耐心地學習,思考中得來的嗎?
哪一位沒有雄心?無一人。可他們又大功告成了嗎?沒有。其原因,仍在于耐心不足。學習有耐心,無所不成。
我國唐朝詩人李白,兒時,十分聰穎,卻不愛學習。一天,他來到河邊玩耍,見一位老大娘正在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走上前去,“老大娘,您這是在做什么呢?”,“我呀,要把這鐵棒磨成針啊!”李白聞此,頓時感慨萬分,受到極大啟發(fā)。于是,他努力學習。幾年后,他成為了中國最有名的“詩仙”。
魯迅,他也有雄心與耐心。他認真學習、思考、創(chuàng)新,持之以恒,終于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魯迅在別人夸獎他是天才的時候,他反駁說:“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
愛迪生為了發(fā)明科技作品,他耐心地做實驗,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最后,他終于取得了世界級“大發(fā)明家”的美稱。愛迪生曾說:“天才只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的同學一碰難題,缺乏耐心,終究以失敗告終。我也是一個有雄心無耐心的人。我想當鋼琴家,也想當科學家。但是,練鋼琴時碰到了困難,做作業(yè)時碰到了難題,我煩躁不堪,難以堅持,結果成績平平。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這是人生的真諦。今后,我既要樹雄心,還要持耐心,刻苦學習,練就本領,早日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5
浩瀚的歷史書卷,隨手翻開的一頁,都是珍貴的回憶。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朝代,這個朝代的興衰歷程,用簡單的文字是道不明的。單看這個朝代在位的皇帝的作為,康熙不愧是他人評說的“千古一帝”。
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帝的第三子,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康熙帝出生的時候,正是清廷剛站穩(wěn)腳跟的時候,但是偏偏他的父皇因為董鄂妃的離世萬念俱灰出了家,將偌大的朝廷交給了年僅八歲的他。本來朝廷已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但是幼主登基,需要輔政,這就讓好不容易的朝廷再次有了裂痕。以鰲拜、遏必隆為首的強權派,以赫舍里索尼為首的中立派,也有以蘇克沙哈為首的反對鰲拜的派系。大清朝此時邊境不安,內部又在搞分裂,這對于年幼的帝王來說真的非常不易。
好在,康熙帝有一位疼愛他的祖母,他的祖母孝莊是一位很睿智、很有謀略的女人。在孝莊的幫助下,康熙帝贏取索尼的孫女,讓康熙帝有了強而有力的后盾。此后,康熙帝在祖母和輔政大臣的幫扶下,打散鰲拜黨,平定三番,掃除邊疆隱患,成為外族人人贊頌的“阿木古浪汗”。
《康熙王朝》中每個人物都有其鮮明的人格色彩,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不論是被欲望蒙蔽了的鰲拜,還是鞠躬盡瘁、有企圖心卻知進退的索尼,或是以稚童之齡接手飄搖朝政的玄燁,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只不過,每個人走的路不同,康熙走得是治理天下的仁君之路,他是一位合格的帝王。至于其他的人物,孝莊、董鄂妃、順治帝或是佟佳貴妃,他們都給我們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總體,《康熙王朝》帶給我的感受就是很震撼,感嘆身處后宮人的無奈,感嘆女子不易的同時也欽佩她們的睿智、果敢,也感嘆朝堂的爭斗,才明白做好一個官員真的很不容易,做人做事都要謹慎小心,目光長遠。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不僅有好的東西讓我們去學習,更多的是我們要從失敗或者其他方面找尋突破口,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6
康熙,有人說他是一代明君,有人說他是千古帝王,他似乎成為了偉大領袖的象征,但人們都忽略了,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康熙自8歲登基為皇,小小年紀便設計除去了當時張揚跋扈的鰲拜,他勝在自制,強在自省。
他雖無實權,卻也是一國之主;想那鰲拜,只是四大輔臣之一,仗著力大無窮、武藝高強,便為非作歹,這便是被權勢沖昏了頭腦。康熙在被孝莊點醒后,一直勤奮好學,若他也似鰲拜那般,在少兒時代貪欲享樂,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莊在一旁時時引導他又如何?
但當三番同時起兵造反時,他被嚇倒了,開始頹廢 ,墮落,甚至要放棄皇位,也許有人認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個人不是從大風大浪中吸取經驗來提升自己呢?
康熙可以說不是一個好的父親,沒有哪個皇帝做到了好皇帝的同時,也做到了好父親,他們身為帝王,要承擔的責任太多了,也太大了 。
就好比藍齊兒,當時準葛爾汗——葛爾丹來大清和親,選中了藍齊兒,而藍齊兒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嗎?不。但那時大清的實力還不足以于準葛爾對抗,他在等,等一個時機。康熙最終還是把藍齊兒嫁給了葛爾丹。藍齊兒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轉身離去,只剩下屋內的康熙把碎片一塊一塊的撿起來再粘好。
他是一國之君,無價之寶數不勝數,他又何必在乎那個玉兔?他在乎的,不過是與藍齊兒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罷了。
終于,他等到了那個時機,“葛爾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帶著這個信念,踏上了親征準葛爾的道路。在隨政大臣一次又一次的傳來捷報時,他只是點點頭,繼續(xù)埋首讀書。眼看他從少年時的年少氣盛,蛻變到處事不驚,我開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為皇帝的他罷了。
他去迎接藍旗兒回京時,藍齊兒卻疏離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親外孫捶打著他,說要為父汗報仇,難道他不心痛嗎?但他只能這么做,因為他不僅是藍齊兒的父親,還是大清的王,臣民們的天下。
臨走時,他留下了龍輦和玉兔,因為他知道,他的女兒——藍齊兒不會再恨他了,她會理解他的。
我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父親是藍齊兒的幸福,還是藍齊兒的不幸,但不可否認,藍齊兒比起來康熙的大多數子女幸福得多。
也許,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棄一些事作為代價。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7
《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我看過很多遍了,它的層次感把握得非常好,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四個不同面孔的康熙。
一、年少輕狂、急功近利的康熙:小康熙不甘心受制于鰲拜和吳三桂這樣的權臣,不計后果,一次次在朝堂上和鰲拜公開沖突,不顧孝莊勸阻、群臣反對,力排眾議,乾綱獨斷硬要撤藩。此時的康熙和所有少年人一樣,年少輕狂,急功近利。
二、無情的康熙:除鰲拜,他舍棄了蘇克薩哈和伍次友,平三藩,他舍棄了周培公,收臺之役,他舍棄了姚啟圣,征葛爾丹,他舍棄了藍齊兒,最后為了維護他的帝王尊嚴,他又舍棄了容妃。一路走來,所有人都是他的棋子,都是他千秋功業(yè)的墊腳石,當用則用,當棄則棄。雖為形勢所迫,雖是帝王分內之事,但仔細想想,還是令人不寒而栗。
三、擅于權謀的康熙:索額圖與明珠各自結黨,在朝廷里爭權奪利,斗得不可開交。康熙表面上不動聲色,卻在暗中從容處置。打葛爾丹的時候,他帶上了明珠,留索額圖在京主持政務,讓他去整明珠的人,尼布楚簽約之時,他又派索額圖去談判,留明珠主政中樞,讓他去整索額圖的人。等到二人兩敗俱傷,他再命張廷玉等青年才俊入上書房,架空兩人。通盤下來,手段不可謂不高,足見其帝王心術。
四、孤獨的康熙:魏東亭和蘇麻喇姑是他自幼的玩伴,最后卻都先他而逝,索額圖明珠跟了他一輩子,最后卻因結黨先后下獄,赫舍里、容妃、藍齊兒幾十年來,他身旁的人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他一個垂暮天子獨處深宮,可見這孤家寡人四字,從來不是白叫的。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8
我是一個不喜歡歷史的人,這一點讓我在寫這篇文章時,糾結了很久。所以只能看過《康熙王朝》,我去抒發(fā)一下個人觀點。 《康熙王朝》是一部毀譽參半的電視劇。準確來講,是支持多于批評吧。喜愛之人,大多為陳道明的演技所折服;而批判之人,則是對其中漏洞百出的歷史問題感到憤慨。舉個例子:第二集中,孝莊對索尼說了一句:“有我孝莊在,這天塌不下來。”懂點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孝莊”是大玉兒死后,康熙封她的謚號。一個人活著時,如何稱自己的謚號呢?
當然,這些都是跟我的主題不相關的旁支。就本次的主題,我總歸該講點隱喻、象征之類的東西。康熙——年少登基,十四歲親政,智擒鰲拜,裁撤三藩,三征葛爾丹,收復臺灣。這樣一個光照列祖列宗的皇帝,小時候也是一樣的與眾不同。
開片就是小時候的玄燁在太監(jiān)們的伺候下,在湖面上滑冰,看上去很開心,也很“春風得意”,呼喝著奴才們。可是,聯系康熙親政后一系列的大動作,不難知道,康熙的帝王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開片的場景,或許我們可以理解成,這象征著康熙的“如履薄冰”——在他的前半段帝王生涯中,一路征戰(zhàn),小心翼翼地應付內憂外患。 緊接著,我們的“孝莊”太后出現了,伴隨著孝莊的出現,讓我感覺到這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是怎樣的魅力與魄力。孝莊一邊修剪著花花草草,一邊對著佟妃說:“你呀,別看這些花開得茂盛,那
也是盛極初衰啊。”又說:“你看,那盆花多好看啊,今兒好看,明兒好看,今兒比明兒好看,一天比一天好看。”這盛極初衰的“花”想必就是在暗示董鄂妃命不久矣。染上天花的董鄂妃果真熬不過病魔,撒手歸去,也帶走了順治。而這盆“一天比一天好看”的“花”,或許是指佟妃,也或許是說孝莊自己。因為隨著順治的皈依佛門,玄燁的登基,佟妃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沒執(zhí)掌到鳳印,當個皇太后也不錯。而孝莊也因輔助玄燁,開啟了康熙盛世,流芳百世。作為一個古代的女人,能做到這個份上,確屬不易。孝莊,她修剪的是花草,又不僅僅是花草。在這個王朝,順治管理著朝廷,孝莊“修剪”著后宮。她明里暗里地對這些后宮中的“花花草草”提點、打壓著,她修剪得越來越順手。
廷試——試出了玄燁的才華,試出了順治的儲君人選,更試出了玄燁的未來。睡在龍椅上,并且讓龍椅因他而動。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動過的龍椅,卻為了玄燁,打破了這個規(guī)矩。或許,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許,是“天上星星、地上龍脈”的靈力,總之,這樣做,暗示得不能再明顯了,玄燁——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接班人。
玄燁說,漢人的文化也是天言。這無疑讓順治帝很惱火,可是,玄燁說的難道真的就沒有道理,顯然不是。恰恰相反,正因為玄燁的話擲地有聲,玄燁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行森刮目相看,也讓順治下了立儲之心。“滿漢”,這是一對矛盾又共生的存在。如何才能處理好?我想,玄燁在這里已經思考著,唯有滿漢文化的交融,才能真正讓人民享受到安定與幸福。這也是康熙生涯的一個重要特征。
“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落入帝王家”。這是順治對自己的評價,也是他最后踏入佛門的根源。行森大師說:“皇上只因塵緣未了??”好一句“塵緣未了”,這唯一的塵緣就是暗指董鄂妃吧。而隨著董鄂妃的仙逝,果然,順治帝了絕塵緣,皈依佛門了。君權與神權的雙重統(tǒng)治,天子是“天之神器”,是神的代表,他的權力就是天在行駛權力。順治帝說自己“前世真的是一名僧人”,那他就真的是了。他就可以借由這點,不管整個大清王朝,遁入佛門。有人質疑,可是沒有人敢真的做出什么。這是“神意”,更是“圣意”。
雖說,這部劇中有太多歷史的硬傷,可是仍然不妨礙這部電視
劇成為大眾喜愛的對象。想必,除了演員的演技外,劇情的設置也是有其一定的吸引力。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9
《康熙王朝》以順治出家為開篇,將主人公康熙推上了大清的歷史舞臺。九死一生的康熙在孝莊和蘇麻拉姑的精心照料下,戰(zhàn)勝了天花而免于一死,這也注定康熙將開啟他極富傳奇的一生。康熙8歲登基,16歲親政。他除鰲拜、平三藩、鏟除葛爾丹、收復臺灣、與俄羅斯簽訂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國家實現大一統(tǒng),成為中國歷史上國家疆域面積最大的時期,創(chuàng)造并引領了康乾盛世。
《康熙王朝》最精彩的部份,筆者認為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以及鏟除葛爾丹等戲份最有看點。除鰲拜時,康熙才十七八歲,但此時的康熙已有了絕對皇權意識,他不容許有人侵犯他的權威,于是設計除掉了鰲拜,故事懸念重重,驚險跌宕,無不令觀眾揪心喟嘆。平三藩充分表現了康熙作為帝王的大一統(tǒng)決心。面對擁兵自重的三藩,康熙甚至把整個大清王朝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壓了上去,三藩平定后康熙執(zhí)政的成就感溢于言表,他的膽識和絕決無愧于千古一帝這個稱號。收復臺灣是康熙在中國歷史上書寫的最輝煌的一筆,他堅持國家統(tǒng)一的理念始終是我們這個國家秉承的信條。當然,《康熙王朝》呈現給觀眾的更多的用人治國的故事,精彩不斷,讓觀眾思量良多。鏟除葛爾丹這段也是《康熙王朝》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分康熙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康熙與蘇麻拉姑、容妃、藍齊兒、寶日龍梅幾個女人的情感糾葛,把一個丈夫、父親、國君情感、尊嚴、夢想展現得淋漓盡致,把千古一帝演繹的更真實更貼近觀眾。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10
電視劇《康熙王朝》是一部十年前放映的片子,主要講述康熙帝在位時的故事。其中,有這么一小段鏡頭,讓我難忘。
這一小段的情景是:康熙在朝堂里,面對互相傾軋的權力斗爭,以及險惡的形勢被攪得心煩意亂,十分震怒,因不便放浪形骸失去天子威儀,憤然離去,回到寢宮之時,對著皇妃后宮們,一頓咆哮……。
不知這是作家二月河在創(chuàng)作康熙王朝里邊就有的,還是后來編成電視劇改編過程中的加入,總之,為塑造出一個大氣磅礴但又有血有肉的康熙帝來,寫(拍)進這么一小段插曲,我覺得起到了點睛之筆。
作為皇帝天之驕子,權傾四海天下,中原放馬,踏遍萬里河山與疆土,處風口浪尖之上緊握住日月旋轉,有著大海一樣的氣魄,直把整個江山重擔扛在肩頭;作為男兒本色,不怕面對冰刀雪劍風雨的搏擊,可以堅忍,但在躺下時,一樣把自己的憂傷撫摸,一樣有兒女情長,一樣對著自己最親的人,發(fā)泄出最強烈的心之苦吶喊……。
動物世界里,為爭奪地盤領地,以及占據統(tǒng)治地位和獵食等,兇猛的動物進行著殊死的追逐、搏斗、撕咬……,它其時的處境是為最艱險、最艱難和最困苦,但不是它最弱的時候,最弱的是在它搏擊之后,對著被咬過流出淋漓鮮血傷口,自己靜靜地在之時。此時,極易遭受外敵的侵入和被再攻擊,心也最痛的時候,最需要族群或同伴的呵護,渡過這一艱難關口。
提這兩件事,就是讓女性明白,血雨腥風、刀鋒蝗箭他不怕,一旦喚起了他的血性兒,場面再大也敢于拼斗,男兒流血不流淚。但在他因受傷而破口之時,你可以什么也不要做,只要你靜靜地不去驚擾他,理解著他,為他送去寬慰鼓勵的一句話,這些就足夠了。設若,他在外心煩意亂回到家時,你可暫時不要過多的追問為什么或去叨擾,假使亦如康熙皇帝般地對你發(fā)火,你可盡量的去理解和包容,因為,他會對你咆哮吶喊,那是他剛烈的性格使然,而且,他覺得你是他最親的人,也是他最可靠的人!這就像皇后面對天庭震怒而咆哮的皇帝,靜靜地說給后妃們聽的一句話:他這是心苦吶。
你能理解么?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11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看《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由陳道明與斯琴高娃這兩位重量級的明星飾演。看完以后,感觸許多,特此寫下這篇觀后感。
電視劇《康熙王朝》根據同名書籍改編,講述了一代皇帝康熙的一生榮辱歷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方面的封建帝王形象。故事內容包括了幼年康熙的經歷,康熙的青年成長與中年的人生起伏,以及最后的晚年生活。
看完以后,讓我對于古代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康熙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說起來,這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比較杰出的人物,他開創(chuàng)了康熙盛世,在他的人生當中完成了很多壯舉。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還是他說到“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這兩句詩的時候,評價這詩句說得很真誠,說得很好。而康熙的一生都在追尋王道,追尋人心。可以說在那個封建王朝時代,康熙也真是一代了不起的明君。
只是封建社會已經過去,人類向往更好的社會生活制度這是歷史趨勢。說到康熙那是清朝開創(chuàng)時候的鼎盛時代,可是我們又不得不回想起清朝末年的灰暗,真是叫人痛徹心扉。自古以來,王朝更迭,強弱更迭似乎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但是明智的人就會坦然得接受,在歷史賦予的時期內盡職本分,努力為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安寧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
是啊,人類社會發(fā)展這么多年,不就是圖個生活幸福嘛。
觀《康熙王朝》有感 篇12
很老的片了,不過我最近才看。二月河先生的小說沒看過,很多人說《康熙王朝》有很多與歷史不符的地方。我想,對于一部以小說為藍本的電視劇,追究其歷史根據的做法本來就是挺可笑的。更何況,這部電視劇讓我流下了久違的淚水,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男人,一個擁有家庭和國家的男人的艱辛和痛苦。毫無疑問《康熙王朝》是成功的。
自小,有個可愛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當皇帝,可真的當了皇帝,肩頭的重擔你能擔得起嗎?擔起來了,又能像先古明君那樣擔得千古流芳嗎?某種意義上,皇權的爭奪也是實力的考驗。能夠奪得皇位者,他本身就是實力超群之輩。
然而,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康熙皇帝他不是。作為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玄燁并非實力超群,而是被硬生生地命運扯上了皇位。可憐八歲玩齡童,天降萬古千斤重。勝似一葉孤舟草,皇城內外會心中。可正是父親和皇太后的支持和鼓勵,加上自己的發(fā)奮努力,。玄燁竟沒有被壓垮,反而越來越喜歡上了重擔生活。康熙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說他幸運,那是因為有孝莊這位前無古人的偉大的女人站在他的背后。說他不幸,那是因為康熙年間發(fā)生了最多的事端,鰲拜,吳三桂,鄭經,葛爾丹...不過也正是這些人成就了康熙皇帝,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yè),成就了他的蓋世英名。
然而,作為一個父親和丈夫,康熙是失敗的。女兒兩次摔砸父親的禮物,我看到了一位父親那種傷心痛苦卻又礙于皇帝尊威無法動容的無奈和悲涼。同是礙于九五至尊的金口玉言,直到容妃死,都沒能得到康熙的召回。向自己的妻子認錯,這在常人眼中無比正常的事情,在一個帝王身上卻難之又難。正如最后老年康熙所說:“她扎得太深了,不想拔出來了。”除了給死后的容妃還原全部的榮耀和加封皇后,這位丈夫再也無法補償給自己這位賢惠的好妻子任何東西。可憐容妃賢良中惠,確看不到宮內勾心斗角,可憐容妃直言不諱,卻瞧不到皇帝的心頭痛苦。
容妃是了解康熙的,康熙也是了解她的。可到頭來正是這相互之間的了解和默契。讓容妃再未得見康熙一面...如此賢惠的妻子,當真古今罕有。康熙啊!你還是幸運的!
不過陳道明將千古一帝的康熙詮釋的很有霸氣,康熙更是一位真正的人力資源管理大師!
康熙的一生從智拿鰲拜開始平三藩蕩葛爾丹降臺灣驅除俄國好一個成功的皇帝但是如此榮耀的背后是他廢掉2兒子的無奈是他違背孝莊密令的嘆息是他離開最喜歡的女人的傷感留下了一行淚,男人很累。
【觀《康熙王朝》有感】相關文章:
觀《康熙王朝》有感03-20
觀《康熙王朝》后有感02-28
《康熙王朝》觀后感12-08
觀《雍正王朝》有感400字02-09
《康熙王朝》優(yōu)秀觀后感08-24
康熙王朝主題曲歌詞04-01
《康熙王朝》600字觀后感10-12
康熙王朝的觀后感500字01-26
電視劇《康熙王朝》主題曲歌詞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