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講述師生情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
“青春是及時行樂,是為自己而生活。”基廷這縷陽光就在這時悄悄地射進了學生的心中。下面是《死亡詩社》觀后感,快來圍觀吧。
講述師生情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一:
Grace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曾經(jīng)的夢想是什么?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夢想而嘗試奮斗過?
很慚愧,我沒有夢想。
我曾經(jīng)擁有目標,每個階段都有并為之努力和奮斗,譬如說要考上大學,譬如說英語考級...但這些,都是父母強加給我的——要好好學習!
還有就是工作后的KPI考核,但這是老板強加給我的,我必須完成該目標,才可能在公司立足和晉升。
我理解的目標和夢想不一樣,目標是為了讓夢想成為現(xiàn)實而設定。上大學的目標是父母的夢想加注在我身上,工作后的目標是老板的夢想加注到我身上。可是,我自己的夢想呢?
電影里,托德、尼爾,被老師點燃夢想,他們的生命開始有了色彩,雖然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追求夢想,雖然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遇到巨大挫折,每個人看到尼爾自殺的時候,都禁不住唏噓,感慨教育的體制、父母的強勢和專制。但是,我心里是為他們高興的,因為,他們看到了夢想的那束光,體驗到了追逐夢想的快感。生命從此有了溫度,人生從此留下痕跡。
沒有夢想的我,不能歸罪于沒有遇到一位智者。相反,有生命熱情的人,夢想可以自燃;沒有生命熱情,縱然投身火海,也是被燃燒而無法給其他人帶來溫暖。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夢想的浪漫,沒有夢想的沖勁,而只是想著如何去適應世界,像田鼠和螻蟻一樣的人生,是何等絕望?就如同這電影一開始說的,人到最后,其實會被黃土埋掉,成為蟲子的食物,這白駒過隙的'一生,怎么著都是一遭,現(xiàn)實的生活只是一種必需,然而從今天活到明天,只關注物質所需,沒有一個精神的家園,我們就會和大部分人一樣,排隊站到灰色的大多數(shù)里面,“默默地過著絕望的生活”。
我是幸運的,可以在有生之年思考夢想,可以在有能力追逐夢想的時候思考。我的原生家庭帶給我的是不自覺的夢想扼殺,因為歷史的原因,因為文化的原因,我們面臨的不得不是封閉和麻木。但是,當我建立了屬于孩子的原生家庭,怎樣才能避免扼殺抑或壓抑孩子對夢想的那束光?或許我會如同尼爾的父親一般,傾聽不到孩子對夢想的表達;或許,孩子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向我表達他的夢想;或許,我正在忙碌,即使聽到孩子的表述,也沒有當成一回事。雖然不能保證全力支持孩子的夢想,但是至少,我可以做到耐心的傾聽,當反駁的話如鯁在喉的時候,至少,我可以不去反駁。如果我沒有點亮孩子夢想的能力,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撲滅那夢想的火苗。
最后,附上電影里的那段詩,愿我在生命終結的時候可以舒心。
我步入?yún)擦郑?/p>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沒有活過
講述師生情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二:
隆重推出老支書推薦的電影,《死亡詩社》。
一聽名字就知道該片文藝氣息濃厚,實際上我很早之前聽過這個名字,只是沒有嘗試去看,因為是校園類電影,按照正常的邏輯,故事發(fā)展的矛盾多是反叛學生與機智老師的恩怨情仇,畢竟名片《放牛班的春天》走得也是這種風格。
但是礙于老支書的面子比較大,我還是把這130分鐘的電影仔細看了一遍。
你能相信嗎?看完整部電影之后,我什么都記不住,腦子里全是主角羅賓·威廉姆斯那詭異的笑容。
羅賓·威廉姆斯是個喜劇派老戲骨,擅長一種和藹式的幽默感,他是《博物館驚魂夜》系列中的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也是《機械管家》里的人造人。雖然有著173cm的身高,由于他伙食還可以,看起來總是很圓潤。
他在《死亡詩社》里的角色是一名浪漫的英語教師基廷(keating)。注意到我用浪漫這個詞,不僅僅是指他懂得詩情畫意,泡的一手好妞,而是外國人說到浪漫這個詞的時候,通常帶有冒險,激進,獨特的意味。
基廷任教的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古老而又傳統(tǒng)的男子學校,依靠嚴格的教學方法,每年生產(chǎn)一大堆牛津劍橋哈佛優(yōu)等生,其管理學生的方法簡單粗暴,不聽話就滾出去:開除。
所以自然而然的,里面肯定會有一群被壓抑到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的學生。
基督教的人都知道,如果他深陷痛苦,只要他誠心禱告,上帝就會派人來解救他們,更何況那些學生每天吃飯睡覺都在禱告。
基廷老師就是上帝派來解救這群學生的人。
然而130分鐘過去后,我唯一不太確定的是,他是在解救他們,還是在釋放他自己。
size the day(把握當下),這是整部電影的思想。基廷老師運用各種靈活的方式,教導學生,要突破自己的思想禁錮,釋放自己,爭取自由。時間易逝,誰都抓不住,歸于塵土之時,一切烏有。他希望他的學生能夠爭取做到不浪費自己剩余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也就是be youself。
安德森,一個內(nèi)心充滿恐懼的小朋友,害怕自己跟不上曾經(jīng)是威爾頓預科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哥哥,一直都不敢表現(xiàn)自己,流露自己的內(nèi)心。
基廷老師讓他在課堂上閉上眼睛,不顧臺下觀眾,大膽說出自己所想,不斷沖擊他想躲藏的內(nèi)心。
同樣是老師的我,覺得讓某些內(nèi)向的學生敞開自己心扉,在公開的場合下表現(xiàn)自如,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本人也很內(nèi)向。
但是在電影里面,富有浪漫主義的基廷老師做到了,雖然我不排除情節(jié)的真實性,基于本片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注意是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說明這肯定不是套路了,而是作者基本上已經(jīng)活在另一個世界了。
建議各位年輕教師在校長的陪同下觀看此片,這做法值得鼓勵,但不提倡。反正我是不敢隨便在課堂上刺破一個內(nèi)向學生的內(nèi)心,誰能預測學生會爆發(fā)出什么東東。
不過,安德森小朋友變開朗了,估計是基廷老師最成功的一次教導。
以下是我覺得比較有爭議的例子。
首先是尼爾,一位帥氣且富有藝術感的美國帥哥。
尼爾的學習很好,各課穩(wěn)穩(wěn)地都是A,同時也熱愛課外活動,這簡直就是素質教育的逆天模板。但是父親佩里先生并不滿意,他固執(zhí)地認為尼爾應該減少課外活動,才能專心于學習,順利考上醫(yī)科大學,他曾尼爾許諾:“只要你醫(yī)科大學畢業(yè)后,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限制尼爾的課外活動,并不允許尼爾申辯,基本可以斷定為摧殘人性,尼爾可以說是這群小伙伴中最憋屈的一個。
不可否認,尼爾的父親做得很過分,以愛做綁架,是最讓人無言的。
讓我們來看看尼爾的父親佩里先生。
是不是覺得他一臉奸相?可能大家不認識這個演員,他叫做柯特伍德·史密斯,演過很多電影,都是小角色,并且是壞角色,壞透的那一種,比較出名的是在老版《機械戰(zhàn)警1》中的黑幫老大,就是因為他的心狠手辣,往墨菲身上射了無數(shù)子彈,墨菲才會變成機器人,順帶失去了老婆和孩子。
我不知道為導演為什么要找他來演尼爾的父親,這家伙連笑起來都是一副強奸犯的模樣,導演的這一做法,實在是在誤導觀眾的價值觀,這絕對是套路。
我們來分析一下尼爾父親的做法,首先不允許尼爾違背他,或者是對他說的話有意見;其次讓他放棄課外活動,多專注學習;最后發(fā)現(xiàn)尼爾違背自己意愿,出演話劇,決定送他去軍校讀書。
這做法,不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父親都在做的事嗎?我覺得導演可以將主角基廷和尼爾父親兩個演員對調(diào),這樣觀眾就會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基廷老師在教唆尼爾違背他父親的一番好意。
最后尼爾的死,確實是個悲劇,如果尼爾的父親肯退一步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或者說尼爾自己能退一步,他也不會這么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又或者說基廷老師能夠預感到尼爾父親的強硬,也能退一步的.話。
有些東西在腦子里告訴我,尼爾在朝自己腦門開槍的時候,想的可能是,如果不能把握當下的話,活著有什么意義?
還是把罪過歸咎于美國那該死的法令,沒有禁槍。
另外一個就是諾克斯,一個荷爾蒙爆表的男孩。
同樣也是帥哥。
他在一次去父親朋友家里做客,遇見了切特的未婚妻,一位妙齡少女,從此深深地愛上了她。他苦惱于不能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因為他要是嘗試去追切特的未婚妻,他的家人和切特都不會放過他。
這時我們基廷老師的金句良言又開始起作用了,把握當下,不浪費生命,追求自己的希望。因此諾克斯鼓起勇氣,勇敢去追求切特的未婚妻,最后居然還成功了,直接KO掉了年輕力壯的切特。
別人的未婚妻,真是浪漫又刺激。
電影的環(huán)境背景是美國的一所預科學校,既然是美國,像這種大刀闊斧地搶別人女朋友的事情,充滿了美國山姆大叔的冒險精神。
追求幸福的權利人人都有,但是讓學生自我啟發(fā)去搶別人的未婚妻,就有點不適宜了,因為對方并無自發(fā)的感情破裂。對于被搶掉未婚妻的切特而言,什么才叫安全感?莫過于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社會上面人人的互相信任,切特信任自己的未婚妻,也信任其他人,結果卻不如自己所想。
諾克斯也許覺得自己很勇敢,他和切特未婚妻很浪漫很幸福,但是信任的裂縫,就此潛移默化。
導演的巧妙之處,就是把切特設計成了一個四肢發(fā)達的家伙,慣性思維告訴我們,那家伙估計沒什么腦子。
這種藝術手法,給很多人產(chǎn)生幻覺,那就是我們意中人的另一半,都是存在缺點的,因為我們比別人優(yōu)秀,只要我們高興,就可以拆散別人,我們只不過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去拯救自己的意中人而已。
也許我說的不太對,不過我對這部電影總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電影一直都處于一種不慢不急的節(jié)奏,你在跟著電影情節(jié)走的同時,還可以欣賞電影里面的美景。時間由秋天再到冬天,伴隨著尼爾的死,一場大雪的降臨,故事的發(fā)展跟隨著季節(jié)。
很多人都提到電影的片尾,非常感人的一幕。學生在教室不顧新老師的苛責,都站到自己桌子上面送別基廷老師,說實話,我也很感動。學生的做法,是對基廷老師的認同,也是對基廷老師的愛戴。
這是基廷老師面對學生送別的表情,謝天謝地,這笑容終于沒有那么詭異了。
對了,還有個問題沒說,為什么電影名字叫做《死亡詩社》,僅僅是因為學生自己組織了這個詩社嗎?我有這樣的理解:死亡是這個詩社的終點,每個人都難逃一死,你必須要浪漫地走一遍自己的人生,既然是浪漫,生命就沒什么保障了;但既然你都已經(jīng)做到了你想做的事,而那些都已經(jīng)成了塵土的人,臨走時都帶著遺憾,比起他們,難道你不覺得你活得更帶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