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國學經(jīng)典書籍讀后感作文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jīng)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向度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jīng)道德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以下是“國學經(jīng)典書籍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篇一:國學經(jīng)典書籍:《弟子規(guī)》讀后感】
弟子規(guī)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fā),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lǐng)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yè),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nèi)绾未颂幨隆⑷绾螌W習,要經(jīng)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
學習了《弟子規(guī)》,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guī)》,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篇二:國學經(jīng)典書籍:《大學》讀后感】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jié)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shù)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tài),“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xiàn),實際上實現(xiàn)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xiàn)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jīng)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xiàn)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篇三:國學經(jīng)典書籍:讀《弟子規(guī)》有感】
《弟子規(guī)》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guī)范,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做到與經(jīng)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guī)”“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jīng)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guī)》是儒家的基礎(chǔ),人性的基礎(chǔ)。仔細閱讀《弟子規(guī)》就會發(fā)現(xiàn)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yǎng)。《弟子規(guī)》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yǎng)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yǎng)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guī)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wù)撊思业拈L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信”即誠信待人,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fā)表意見。看見他人的優(yōu)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yǎng),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fā)圖強。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泛愛眾”即眾人平等,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當他人有困難時,應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親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xiàn)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最后是“余力學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值得我們?nèi)娜θパ凶x,讀書的時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不恥下問,要心平氣和,要溫故知新,如此才能讀好書并從中取得最大收益。
讀完《弟子規(guī)》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shè)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guān)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guī)》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yǎng)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guī)》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guī)》的實質(zhì)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于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xiàn)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guī)》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nèi)粘I町斨校悴话凑者@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tǒng)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guī)》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guī)》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篇四:國學經(jīng)典書籍:論語讀后感】
論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xiàn)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捍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之中,優(yōu)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chǎn)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篇五:國學經(jīng)典書籍:論語讀后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二是講有關(guān)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復習,每次復習后,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復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fā)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fā)現(xiàn)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fā)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堅韌不拔,是那么經(jīng)得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jié)!抗戰(zhàn)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六:國學經(jīng)典書籍:《論語》讀后感】
這段時間,我們把《論語》這本書學完了。還記得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還寫著非常大氣的兩個字——論語。剛翻開書頁,就看到了人物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中國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業(yè),被中國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俗話說: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顏回,曾子,子路,子貢,管仲……
《論語》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內(nèi)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歷史,哲學,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等方面,有許多富有啟發(fā)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國古代名言之一。全書語言精練,意義深刻,有許多言論被人視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鹕普叨鴱闹洳簧普吒闹@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有缺點的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我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許果有的話就立刻改正。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們一生去慢慢體會。
【篇七:國學經(jīng)典書籍:《孝經(jīng)》讀后感】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國學經(jīng)典誦讀《大學中庸孝經(jīng)》,《孝經(jīng)》的內(nèi)容好象都比較難懂,爸爸媽媽又和我一起閱讀了《二十四孝》,我覺得其中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來,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chǔ)。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地間的自然規(guī)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yǎng)的基礎(chǔ),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養(yǎng)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給予我們一切,父母的眼睛時刻關(guān)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懷總是那樣的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百事孝為先,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盡心盡力的.供養(yǎng)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么能去愛他人、愛國家呢?
現(xiàn)在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些00后,經(jīng)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己要向父母要點什么,想要怎么樣玩耍,自己喜歡怎么樣就要怎么樣。與父母一起時,自己一定要選最好的,要玩自己最喜歡的;吃東西時一定要選自己最喜歡吃的。有時,父母指出我們的錯誤希望我們改正時,我們不僅不愿意承認,反而還會發(fā)脾氣;有時甚至還會在對父母、長輩說話時很不禮貌。
所有這些表現(xiàn),和《孝經(jīng)》中的要求相對照,關(guān)鍵是“孝順”二字沒有做好,我們距離《孝經(jīng)》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讀了《孝經(jīng)》這本書,我以后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吧!
【篇八:國學經(jīng)典書籍:《孝經(jīng)》讀后感】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tǒng)倫理觀念。在《孝經(jīng)》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視為“仁之內(nèi)核”。
這是關(guān)于孔子與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閑坐。孔子說:“先代的圣帝賢王,有一種至為高尚的品行,至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歸順,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這是什么嗎?”曾子連忙起身離開席位回答說:“我生性愚鈍,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說:“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來的。你還是回到原位去,我講給你聽。一個人的身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是父母那里得來的,所以要特別地加以愛護,不敢損壞傷殘,這是孝的開始,是基本的孝行。一個人要建功立業(yè),遵循天道,揚名于后世,使父母榮耀顯赫,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孝,開始是從侍奉父母做起,中間的階段是效忠君王,最終則要建樹功績,成名立業(yè),這就是孝的圓滿結(jié)束。”是啊,我們的`身體和毛發(fā)都來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體毛發(fā)無損,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因為每個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還有一件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對于孔子的禮制很推崇。臨終前,曾子要躺在季孫賜的竹席上,當時曾子翻身很困難了,他讓弟子把他移到竹席上,他的弟子不肯,他堅持要換,弟子沒辦法就換了,結(jié)果曾子經(jīng)此翻身很快就去世了,但他很欣慰,因為他在臨終前的身體完好無損。我想到了那些自殘的,想不開的人,他們多么不孝順父母,就算有再不幸的事發(fā)生,也不該放棄希望,他們就沒有想過父母該有多擔心嗎?父母雖然經(jīng)常批評我們,但那都是為我們好,如果不是因為愛我們,父母為什么要因為你的小錯誤而生氣呢?好好珍惜這些來自父母的愛吧,他們不會陪伴我們走完這一生,不要等他們不在了,才后悔,才感悟,那時做什么都沒用了。我希望讀完這篇文章的人都夠進一步的孝順父母,領(lǐng)悟父母的愛。
書,提醒著我們,警告著我們;書,幫助著我們,領(lǐng)導著我們。書中有很多道理,我們要慢慢學會,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人不愛讀書。書,在你寂寞時,無聊時陪著你。書,在你絕望時,失敗時激勵著你。書,在你傷心時,心情不好時,把快樂送給你。你仔細閱讀書時,他是你談心的朋友;你想不開時,他又是你的導師。所以熱愛讀書吧,他會給予你希望和幫助。
【國學經(jīng)典書籍讀后感作文】相關(guān)文章:
國學書籍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0篇)03-28
國學經(jīng)典書籍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2篇)07-20
國學經(jīng)典書籍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0篇)07-21
關(guān)于國學的作文精選-國學12-22
國學征文:學國學 考國學作文11-24
有關(guān)國學的作文大全-國學12-22
踏著國學的腳步作文-國學01-24
有關(guān)國學的作文:我與國學10-19
學國學、品國學、悟國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