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典故(精選2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歷史典故 1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他出身于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年輕,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著急,對他說:“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么能成就大事業(yè)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么用?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fā)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只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胡須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說道:“看來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將來好建功立業(yè)。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后,就懈怠了,像讀書習劍一樣不愿意鉆研下去。
項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無法打動項羽。項羽最終雖然兵法也沒有學好,但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響應,項羽成為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
后來,“棄書捐劍”這一典故,用來借指學習書、劍、兵法等。
中國歷史典故 2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于經(jīng)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人占一桌,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么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柜病愈后,問兒子:“白老爺為什么不來了?”兒子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中國歷史典故 3
“王婆”,很多人誤以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少年抗議道:其實我是個不太安靜的美男子好嗎指個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媽,說話羅嗦,人送外號“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戰(zhàn)亂而來了開封府。他隨身帶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當?shù)厝诉未識“寶”,竟無人光顧。
王婆(坡)就向來往人等一個勁地夸,宋神宗有次出巡,也看見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勁的夸說,請皇上試試。宋神宗一啖,覺得甘甜清香,當下說:“做買賣的還是當夸則夸,像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有何不好?”
中國歷史典故 4
典出《新唐書·賀知章傳》。
唐朝詩人賀知章(659一744年),天賦很高,少時就以文章著稱鄉(xiāng)里,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后來他任秘書監(jiān)(朝廷管理文書檔案的官),世人又稱他為“賀監(jiān)”。
賀知章為人放達樂觀,對功名利祿不甚看重,喜交游,常與文友暢飲,高談闊論,醉后作詩。他的書法在當世也很有名氣,人們以得到他的.詩作與書法為榮。
晚年,賀知章更加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請求辭官為道士,返歸鄉(xiāng)里,獲得朝廷的批準。以他的住宅為“千秋觀”,住宅周圍的湖面為“放生池”,玄宗賜名為“鏡湖”。這樣,賀知章終于遠離官場,在故鄉(xiāng)隱居,以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身份終其余生。
后來,“賀監(jiān)歸湖”這一典故,用來指人辭官歸鄉(xiāng)。
中國歷史典故 5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lián)即用此典。
3、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后,備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tài)之美云:“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tài)十分傳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5、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6、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fā),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后大加贊賞,夸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7、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托。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后,奔走于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中國歷史典故 6
中國有許多歷史典故,據(jù)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歸趙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鑿壁偷光。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匡衡,他年幼時十分愛學習和讀書。但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那時候的書很貴,有書的人都很珍惜那書,沒有孩子愿意借給匡衡。鄰居家是有錢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給他一根蠟燭。匡衡為了有書看,就去給其他有錢人干農活,不求工錢,只求有書看,于是,每天休息時間,他都會得到一本書。可白天看書的時間太少了,在晚上看書是最佳時機。但又沒有光亮,這使匡衡很苦惱。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見,跟鄰居家隔開的墻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從鄰居家那兒透來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拿出書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個個字體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點的話,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嗎?
于是,他拿出一把錘子,想把窟窿鑿大一點。誰知喧鬧的捶打聲和小石子兒的滾落聲驚動了鄰居。鄰居以為匡衡是來偷東西的。就氣憤地對他和他的父母說:“你們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讓他偷東西!還有,你這孩子真是沒有教養(yǎng)!”但當匡衡對鄰居說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時,鄰居為匡衡勤學好讀的精神所感動,并讓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寬敞的環(huán)境下看書,學習。匡衡長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勤奮使人進取,好學是通往知識的海洋。
中國歷史典故 7
【趙氏孤兒】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jié)。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后,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后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后,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里。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里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yǎng)。但是,很快屠岸賈發(fā)現(xiàn)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家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后撫養(yǎng)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嬰去“告密”,并帶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xiàn),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并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yǎng)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jīng)過,趙氏孤兒最后終于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伙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后,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jīng)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lián)即用此典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國歷史典故 8
1、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趙高扣住秦始皇發(fā)給長子扶蘇的詔書不發(fā),與丞相李斯密謀偽造詔書賜扶蘇自殺,擁太子胡亥即位。
當時秦始皇長子扶蘇遠在河套監(jiān)軍,扶蘇的“老師”大將蒙恬手握30萬大軍,扶蘇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弒殺從而起兵南下,趙高等人又能如何?
當時秦軍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囂、趙佗指揮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則是扶蘇、蒙恬駐防長城的軍團,咸陽附近的“守備隊”豈能是蒙恬“野戰(zhàn)軍”的對手?誰能保證任囂、趙佗等人會千里馳援幫助“秦二世”?
可惜扶蘇不聽蒙恬之言,從而不僅喪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國。
2、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進入首都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帶入洛陽的軍隊不過區(qū)區(qū)3000人,實力不如袁紹所部禁軍。騎都尉鮑信勸說袁紹誅殺董卓,袁紹不敢發(fā)兵從而錯失良機。
當時東漢中央禁軍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軍主力遠在趕赴洛陽的'途中,若此時袁紹振臂一呼,根基不穩(wěn)的董卓很難廢立成功。
可惜袁紹優(yōu)柔寡斷,這一次被董卓搶了先機,后來又被曹操搶了先機,于是家大業(yè)大只能為人作嫁。
3、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稱病賦閑在家的司馬懿聯(lián)合朝中大臣蔣濟、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義關閉城門發(fā)動政變。
當時大將軍曹爽與皇帝在洛陽郊外狩獵,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范的建議挾天子前往許都召集“野戰(zhàn)軍”攻入洛陽“平叛”,司馬懿手中的京師衛(wèi)隊顯然不是“野戰(zhàn)軍”的對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過皇帝。
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滅牽連曹魏名存實亡。
4、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率領心腹70多人在宣武門外伏殺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宇文泰開創(chuàng)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襲,沒有皇帝詔令不能調動大軍,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即使是長孫無忌等文臣參加也不過區(qū)區(qū)100多人,李建成的東宮衛(wèi)隊多達2000多人且有薛萬徹等名將統(tǒng)帥,軍中實力派李靖、李績、秦瓊等人觀望。
李世民能夠奇襲得手實在驚險,后來魏征也說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議李世民早就難保。
5、多門之變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鎮(zhèn)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攛掇下發(fā)動政變,廢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野戰(zhàn)軍”兵權掌握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首席功臣兵部尚書于謙之手,皇帝依舊是朱祁鈺,倘若于謙以朱祁鈺的名義討伐“叛亂”,上千人組織的多門之變頃刻化為齏粉。誰能保證于謙會“按兵不動”坐視當朝皇帝被“太上皇”廢黜?
這些“政變”似乎都太過兒戲,但是發(fā)動者竟然都冒險成功,難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就是這般充滿故事傳奇?其他的政變例如陳橋兵變沒有一點難度。
中國歷史典故 9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并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為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xù)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為然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著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著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中國歷史典故 10
典出《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shù)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戰(zhàn)國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無忌。戰(zhàn)國后期,秦國為統(tǒng)一天下,不斷向東用兵。長平之戰(zhàn)坑殺40萬趙軍之后,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信陵君竊符救趙,擊退秦軍,留趙十年。秦軍知道信陵君長期住在趙國,多次進攻魏國,魏王非常擔憂。多次與信陵君溝通之后,冰釋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領五國聯(lián)軍擊敗秦軍,將秦軍趕回函谷關以西,秦軍不敢東向。后來秦王多次使用反間計,離間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裝不了解情況,祝賀信陵君問他是否已經(jīng)當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聽到誹謗信陵君的讒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將軍的職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讒言所害而遭棄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參與國事。通宵達旦與賓客飲酒,喝著醇香的'美酒,左擁右抱著美女,沒日沒夜尋歡作樂的日子過了四年,終因飲酒過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飲醇近婦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形容有才干抱負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們,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是需要手段的。
中國歷史典故 11
典出《晉書·持堅載記》。
東晉時,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逐步統(tǒng)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公元383年,他又統(tǒng)領百萬雄師,向南方的東晉王朝發(fā)動進攻,希冀統(tǒng)一全國。
這時,東晉的宰相是名臣謝安。謝安從容鎮(zhèn)定,派自己的侄子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精兵,前去阻擊秦軍。
兩軍相拒于淝水。苻堅在大隊人馬未到達之前,親自率領八千輕騎來到淝水前線,和前方的苻融的先頭部隊會合,準備一舉擊敗東晉的軍隊。他認為自己的兵力已數(shù)倍于晉軍,穩(wěn)操勝券,便派一名東晉的降將朱序前去說降。
朱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投降前秦的。他見到謝石后,建議謝石趁前秦主力未到,渡過淝水,和前秦軍隊決戰(zhàn),他則在內部接應。
謝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議,派使者要求苻堅略為后退,以便讓晉軍渡河決戰(zhàn)。苻堅自恃兵力強大,又準備在晉軍半渡時加以襲擊,便同意了。
于是苻堅下令向后撤退。前秦軍隊剛開始撤退,朱序便率人火喊:“前方吃了敗仗,快逃命呀!”
前秦軍隊頓時亂成一團,紛紛逃命。謝石下令快速渡河,向前秦軍隊發(fā)起攻擊。苻融想阻止部隊潰退,在亂軍中被晉軍殺死。
潰退途中,前秦軍隊望見八公山上隨風搖曳的草木,都以為是東晉的追兵,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追兵,于是白天黑夜不停地逃,結果凍死、餓死的十有七八。
這場淝水之戰(zhàn),東晉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從這以后,前秦再也無力向東晉發(fā)動進攻。東晉王朝得以偏安一隅。
后來,“八公草木”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懼中產(chǎn)生的錯覺。
中國歷史典故 12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里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心里已喪失了斗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生產(chǎn),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chǎn)、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后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我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fā)銀子,自然小器,不是我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zhàn)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huán)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lián)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9.怒發(fā)沖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后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zhàn)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中國歷史典故 13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jīng)常發(fā)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xiàn)在人叫調整心態(tài),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易經(jīng)》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蕓蕓眾生之疾。
中國歷史典故 14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zī)三百閭(lǘ),張袂(mèi)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yàn)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fù)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邪?”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譯:
晏子被派遣到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沒有人才呢?”
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打發(fā)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國王那里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大王(就)問:‘(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公差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
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東西的嗎?”晏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
現(xiàn)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單獨翻譯是自討沒趣,整體才可以說是自取其辱)
中國歷史典故 15
烏鳥私情
【出處】(晉代)李密《陳情表》。
【釋義】烏鳥:古人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歷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一一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yǎng)下長大成一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一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后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后,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離開祖母,于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里情況,說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jù)說烏鴉都知道喂養(yǎng)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準許我奉養(yǎng)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
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一奴一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fā)給他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
驚弓之鳥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xiàn)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語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只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只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不一會兒,那只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后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攏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只大雁身有隱傷。”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你怎么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只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只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于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中國歷史典故 16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語出: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jīng)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
丙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于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積兵,并讓其母親姜氏里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zhàn)斗,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后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中國歷史典故 17
司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lián)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于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zhèn)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于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里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jīng)、王沈和王業(yè)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jīng)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并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于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沖動起來,咬著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么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后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yè)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后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fā)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仆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沖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中國歷史典故 18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釋義】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也比喻說話、寫文章不通俗,能夠理解的人很少。
【歷史典故】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與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繼承和光大楚辭。雖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屈原,但在同時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于文才出眾,遭到了許多人的妒忌,這些人不斷地在楚襄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襄王本來不相信,但聽多了也就開始懷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么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宋玉據(jù)理力爭,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楚襄王聽了他的話,不禁疑惑地說:“你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與你不和呢?”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請大王寬恕,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開始時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后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著唱的人更少了,只剩下幾個。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圣人有奇?zhèn)サ乃枷牒捅憩F(xiàn),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楚王聽后恍然大悟。
【成長心語】
高調必然難以合拍,因為“曲高”往往“和寡”,這把大尺子堅硬而沉重,就像一堵圍墻,外面的人要進來卻總是碰壁,他自己要出去也找不到出路。如果不合群,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擁護。至察者無朋,一味對別人苛刻、挑剔只能讓別人和自己合不來。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會以寬容、豁達的胸襟對待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失誤和缺點。容人就不要過于精明,給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人際環(huán)境的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空間。
中國歷史典故 19
典出《神異經(jīng)·東方經(jīng)》。
相傳上古時代,在東極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石室中,住著一位神仙名叫東王公。
東王公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臉像鳥,屁股上又長著一根老虎尾巴。他經(jīng)常騎著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馳,十分威風。
在神話傳說中,天帝是主宰一切的。而東王公接受天帝的分派,主管人間萬物的'生長。當他心情好的時候,天下便風調雨順,世間的萬物都茁壯成長,五谷豐登,百姓都能安居樂業(yè);而一旦他發(fā)起怒來,人世間不是干旱,便是洪水泛濫,災禍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困苦不堪。
東王公除定期到天宮去朝拜天帝以外,平日在大荒山的石室中十分寂寞。他有一位侍妾名叫玉女,長得十分漂亮,東王公也很喜歡她。為了消遣,他經(jīng)常同玉女一起做投壺的游戲。
這種投壺的游戲,當時在人間十分流行。在一般貴族宴請賓客的時候,設一把特別的壺,主人和客人輪流拿著箭投向壺中,誰投中多,誰就獲勝;誰投中少,就被罰酒認輸。
但是,東王公的投壺游戲,要比人間壯麗得多。石室中安放著一把巨大的酒壺,他和玉女手中各拿著一千二百支箭,每擲一次,一千二百支箭同時向壺口飛去。如果這些箭全部投中,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沒投中,天就會發(fā)出嗤笑,這時,人們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閃電。
后來,“玉女投壺”這一典故,用來借指閃電,或者稱雨、雷等。
中國歷史典故 20
筆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zhàn)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并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jīng)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jīng)出關多時了。
中國歷史典故 21
“王婆”,很多人誤以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少年抗議道:其實我是個不太安靜的美男子好嗎指個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媽,說話羅嗦,人送外號“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戰(zhàn)亂而來了開封府。他隨身帶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當?shù)厝诉未識“寶”,竟無人光顧。
王婆(坡)就向來往人等一個勁地夸,宋神宗有次出巡,也看見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勁的夸說,請皇上試試。宋神宗一啖,覺得甘甜清香,當下說:“做買賣的還是當夸則夸,像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有何不好?”
【中國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典故07-07
中國歷史典故01-27
中國歷史典故01-27
中國歷史典故01-28
中國歷史經(jīng)典典故01-28
中國歷史典故04-09
中國歷史典故大全08-21
中國歷史典故8則01-27
中國歷史典故晏子使楚01-28
有關中國歷史典故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