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通用1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民間俗稱為:“鬼節(jié)”。中原農(nóng)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jié)”,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nóng)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jié)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guān)。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伙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伙伴們發(fā)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讓一個小伙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鉆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fā)現(xiàn)黃牛真是鉆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后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jié)果什么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霉。事后,伙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后,人們?yōu)楦兄x耕牛,就把農(nóng)歷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jié)”,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zhuǎn)世。中原是農(nóng)耕地區(qū),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nóng)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jié)”,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2
河南剪紙歷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是描寫汴梁城里,出售剪紙的盛況:“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樣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獨擅一時之譽。”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xiàn)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盛行于河南廣大地域的傳統(tǒng)地方剪紙,其思維觀念,仍沒有擺脫崇神意識的本質(zhì),其動機在于冀求人類與“神靈”的交感,盡管在尋求表達方式時,其間含有多種隱喻手法(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義,總是與人類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趨利、辟邪)緊密相連。剪紙“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現(xiàn)出庶民百姓無法與天災(zāi)人禍抗爭時,仰仗神靈、魔力來驅(qū)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寧,五谷豐登。它們與云貴、陜甘等邊遠地區(qū)的民間剪紙相比較,河南剪紙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類對虛幻動物精靈,或直觀的“生殖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形式,而進入了封建社會佛、儒、道的神權(quán)、禮教思維制約時期。剪紙“舞獅”的形象表征是舞獅活動,然而民俗內(nèi)涵則是借舞獅暗喻”子孫繁衍”。圖中舞獅者的性特征為男性,手舞“雙繡球”,象征雄性的昂揚,在中原民俗活動中是“祈子”的行為。
在這里,人類本能中的繁衍意識,已被納入“三綱五常”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倫理規(guī)范之中,這種思維規(guī)范一旦通過剪紙形式展現(xiàn)時,便極易為地域群體所理解、共認。
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nèi)容,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guān)。喜花(結(jié)婚時貼用)“鴛鴦戲蓮”是表現(xiàn)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錢”(視虎為萬能吉祥物),則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錢遍地”;“牧羊人”、“莊稼漢”、“喂豬”、“拉洋車”,表現(xiàn)出不同歷史時期蕓蕓眾生的生活寫真。
隨著時代的變革,河南人傳統(tǒng)的民俗觀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審美需求。如今的河南農(nóng)村,逐漸擺脫了貧困面貌,富裕起來的農(nóng)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來滿足其物質(zhì)、精神的需求。剪紙“小康人家”表現(xiàn)了華燈初上,勞累一天的農(nóng)民悠然自得的休閑情調(diào),充滿了溫馨之美;“看電視”,展示出農(nóng)民在經(jīng)濟、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變化。
“電視機”——這種只有城里人才有條件享受的高檔商品,如今已在山區(qū)、農(nóng)村安家落戶。無怪圖中老農(nóng)民興高采烈地翹起二郎腿,正面對電視機說天道地。老伴兒安閑地一手執(zhí)鞋底,一手在發(fā)頂上磨針的動作,十分典型、細膩地刻畫出中原農(nóng)村婦女勤儉持家的傳統(tǒng)美德。通觀河南民間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講,已逐漸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間,進入到現(xiàn)代文化的大空間;在繼承傳統(tǒng)精神的基礎(chǔ)上,進入到個性化發(fā)展的空間,使人感到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3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后,特別是數(shù)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并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于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jù)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后,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4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
在鞏義,節(jié)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nèi)設(shè)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在駐馬店地區(qū),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中秋節(jié)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稱“仲秋”。河南民間多直呼為“八月十五”、“八月節(jié)”。
是從古人的祭月、迎寒發(fā)展而來,作為節(jié)日,在西漢時已具雛形,晉已有立秋賞月之舉,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間始定為中秋節(jié),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間,中秋節(jié)活動歷來圍繞著“圓月”(祭月)、賞月和慶豐收、樂團圓進行。
摸瓜送子。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婦女在圓月之后,多相互結(jié)伴,悄悄到瓜地里摘冬瓜,然后送回家中床上,意為娘娘送子,祈祝來年添生貴子,俗稱“摸瓜送子”。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5
河南胡辣湯的來源極古,手頭可以找到的幾份資料來看,大多是民間傳聞類,有說周代、有說三國、有說宋代、亦有說明代的。周代恐怕是不太可能,屬于附會,怕是往肉羹之類的食物上扯。三國一說,查無實據(jù),托于曹操,可信度就先少了三分,河南糊辣湯的主要調(diào)味料是胡椒,按《酉陽雜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jié)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于葉中,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胡椒是唐代才傳入中國的。三國一說估計也只是為了抬高自己而偽作的。宋代一說就頗為可信,糊辣湯因是民間小食,典籍很少有涉及的,據(jù)專家考證,糊辣湯的祖宗應(yīng)該是酸辣湯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估計是當時的社會潮流,因此糊辣湯在這兩種食物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進而成的。取酸辣湯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類恐怕是為了適應(yīng)更多層次人眾的口味和補氣補虛,再輔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調(diào)料辛香行氣,舒肝醒脾。故此河南糊辣湯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待到金元時期,中原動蕩,長江以北的河山多淪于狄夷之手(此處為行文,對少數(shù)民族同胞沒有偏見。)。
金人和蒙古人習于食用牛羊肉,多半胡辣湯在那時為了順應(yīng)時勢和生存下去,也就跟著做了改進。跟著的流傳,估計跟河南多遭天災(zāi),難民遷徙有莫大的關(guān)系。做法也頗為簡單,用羊肉美味的胡辣湯鮮湯加清水和生姜、茴香等調(diào)料,炒制好的面筋、豆腐皮、粉帶、黃花菜之類的輔料,用武火熬制,鍋大開之后,加入洗面筋水(洗面筋后有面漿沉淀的水)勾芡,調(diào)好了稀稠,加胡椒粉、五香粉拌勻。吃的時候加醋和香油,撒香菜,調(diào)辣椒油,口味是酸辣為主,鮮香為輔。佐餐的時候,吃油條、油餅、蔥油餅等面食。
回民的胡辣湯,必定是受河南胡辣湯啟發(fā)而開始從回民傳統(tǒng)燴菜上開始改進的,在漢民聚集的地方想要從事飲食業(yè)又要出眾,就只能在調(diào)料上下功夫,故此屏棄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適應(yīng)的咸味來映襯羊肉湯、牛肉湯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傳統(tǒng)項目,調(diào)料的豐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減輕,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氣的牛肉丸子(牛肉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實在。輔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塊、胡蘿卜塊、木耳、黃花菜、腐竹、冬瓜等,下輔料的時間次序也不同,務(wù)必使每種菜軟硬得當,看起來也有賣相、頗有點晶瑩剔透的感覺。
等到熬得了,大鍋連爐子擺在門口,師傅一手掌勺攪動鍋,一手叉腰開始吆喝:肉丸“糊辣湯”。走上前去,要一碗糊辣湯(必是肉丸極多的),澆香油,覆油潑辣子,再拿一個陀陀饃,這陀陀是回民常見的面食,一個面餅怕有20cm的直徑,1cm多的厚度,真?zhèn)扎實。掰開了泡進湯里,比羊肉泡饃要粗疏的多,掰上個拇指第一節(jié)大小也就差不多了,按個人喜好而定。大冷天吃一碗下肚,只覺得一股熱流從胸腹之內(nèi)直散到肌膚毛孔之末,出汗也出的暢快淋漓,更有一份西北人的豪氣從胸中開始擴展開來。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6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總會有當?shù)氐奶厣酮毺氐娘L俗,那么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的老家河南過年時的風俗吧。
我們還是先從過年的來歷講起吧,據(jù)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妖怪,每到除夕時就會跑出禍害人們,每到春節(jié)人們就會帶著牲畜家人離開,等到年獸走后才回到村里,但是卻有一戶老人家卻沒有走。到了春節(jié)這一天年獸又出來禍害,但是它發(fā)現(xiàn)老人家門上貼著紅紙里面發(fā)出噼哩啪啦的響聲,年獸十分害怕就逃走了,這件事就在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爭先效仿,后來年獸再也不敢出來禍害百姓了。這就是過年的來歷,而貼對聯(lián),放鞭炮這些習俗也隨之流傳了下來。
過年也叫春節(jié),每到春節(jié)只要不是迫不得已不能回來的人們都會從外地趕回家和家人團團圓圓的吃團圓飯,而吃團圓飯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了,人們會早早的起來和面在面里放一些小蘇打再把面放在盆里,蒙上一層保鮮膜圍得密不透風。然后,人們再將買來的肉菜洗凈剁成泥再加入一點生抽、雞蛋等等參和在一起,忙完了這些面差不多也發(fā)好了,把面揉成長條切成劑子,將劑子搟成面片將和好的'餡兒包進面皮里,我們這兒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會在餃子里包上錢,寓意著財源滾滾。最后,將餃子下入鍋里煮上七八分鐘就可以了。
除了吃團圓飯人們還會人們還會走親戚拜年,到了親戚家里親戚會將準備好的飯菜端上來招待客人,而小孩子們都在歡天喜地的忙著拜年收紅包,而收來的紅包他們則會用來去街上買那些鞭炮和玩具了。
這就是我的老家河南過年時的風俗。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但是每逢春節(jié)人們最重要的風俗是人人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我的家鄉(xiāng)在河南信陽,我們當?shù)卮汗?jié)的餃子也別俱特色。
先從餃子皮說起吧,餃子皮有白色的,也有綠色的,寓意新春來臨,生機盎然。還有用面和胡蘿卜沫搟出來的餃子皮是紅色的,象征著來年的日子會紅紅火火。餃子皮樣式繁多,令人應(yīng)接不暇。
餃子餡的調(diào)制就更是別俱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絕活,有豬肉大蔥餡的,有山藥蝦仁餡的,有羊肉白菜餡的,有雞蛋韭菜餡的,真是令人大飽眼福。
餃子的形狀更是別出心裁了,有的在餃子的邊上開一個小口,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笑口常開。還有的把餃子包成了一個包子樣,意求紅包多來。還有的直接把餃子包成了一個小元寶,寓意財運滾滾,發(fā)大財。
大年三十這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一起包餃子。你調(diào)餡,我搟皮,他包餃,其樂觸融,熱鬧非凡。餃子下鍋了,好大一會才端上桌來。家人吃著熱騰騰的餃子,說著今年的收獲,談著今年的不足,說著對未來的期望。小孩子們則換上新裝,湊到桌邊,高高興興喊著新年好等祝福語,大人們便都紛紛掏出紅包,發(fā)給小孩子。小孩子們拿了紅包高高興興地出去放花燈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早上起來,大人們也總會給孩子們盛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在人們心里只有吃了餃子才算過了節(jié)。十五過后,人們都各自去工作了。年差不多過完了,家鄉(xiāng)的人們都期盼著明年的春節(jié),期盼著濃濃的年味和歡樂吉祥的氣氛,也期盼著與親人的再次團聚。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8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都各具特色。現(xiàn)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jié)的習俗。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lián)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xùn)|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一時間,十堰的過節(jié)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9
河南人,過年時的風俗非常傳統(tǒng),處處體現(xiàn)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
一般,我們臘月23便開始準備了。23我們便打掃房子,把各個房子里的東西都搬到院子里,開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積一年了的灰塵全都打掃干凈,再把洗好的件件東西搬回屋里去。
到了24,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魚肉、雞肉、菜類等年貨備齊,然后能洗的拿出來洗,活的要宰殺為后面要做的幾道食品做準備,而二十五這天變的無所事事。而這天更多的是休息。
臘月二十六到了,這天可沒有前一天舒服了,人們又忙前忙后了,這不,又開始發(fā)面,和面,蒸饅頭。慢慢的幾大盆子面要一個一個把饅頭做出來。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們在廚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這一天要煮肉,先買來的豬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樣的'方塊,然后便放到鍋里煮,臘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魚,炸了以后再吃。
到了二十九,真是忙上加忙”,過完這天,就是真真正正的過年了。
大年三十到了,這天要包餃子,在家里基本都是奶奶包,我們也幫一下小忙下午便要開始貼對聯(lián),貼在大門上,然后在院子里的每個屋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lián)和年畫。到了晚上吃餃子,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0
河南人,過年時的風俗非常傳統(tǒng),處處體現(xiàn)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們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準備去了。
二十三,我們便打掃房子,把各個房子里的東西都搬到院子里來,開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積了一年的灰塵全都打掃干凈,再把洗好的件件東西搬回屋里去。看起來確實有些累人,但那又怎么辦呢?誰讓我們有一顆質(zhì)樸的心呢?最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廚房里貼上灶王爺?shù)漠嫛5搅诉^節(jié)那一天,便要把畫拿下來,點上香,然后燒掉,意思是讓灶王爺上天匯報情況。所以,當過節(jié)時,我便知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魚啊,肉啊,雞啊,菜類等年貨齊全,然后能洗的拿出來洗,活的要宰殺為后面要做的幾道食品,做準備,而二十五時,變無事可做,而這天更多的是休息。
臘月二十六到了,這一天可沒前一天舒服了,人們又忙活開了。這不,開始發(fā)面,和面,蒸饅頭。滿滿的幾大盆子面要一個一個的把饅頭做的圓圓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時候,還要蒸上兩三袋(面粉袋),因為在過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饅頭,所以要多蒸一些為平常日子做一次補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們在廚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這天要煮肉,先買來豬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樣的方塊,然后便放在鍋里煮,只聞到空中彌漫著陣陣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帶骨頭的肉便進了小孩子們的肚子里。嘻嘻!吃了!然后,大人們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湯“紅燒”一下,最常見的一些干菜;海帶,黃花菜,干豆
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臘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魚,炸了以后再吃。然后,還有什么:炸雞塊,炸蝦,炸綠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雞…… 太多了。而這些炸食,都讓我們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媽爺奶們忙著做,而我們也忙著吃,吃的時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說出來,不然是要挨罵的,可能是因為風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來好多好吃的東西時,我們也已經(jīng)吃飽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說是“忙上加忙”,畢竟這天過完就要真真正正的'過年了,老爸老媽帶著我們幾個姐妹去別人家道喜串門。
大年三十到了,這天要包餃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后,我們也幫一下小忙。做的餃子,啥餡兒都有。下午,便要開始貼對聯(lián),在大門上貼上上、下聯(lián)還有橫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個屋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lián)和年畫,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孩子們便穿起新衣,先出門“炫耀”,到了晚上吃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看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而同時,屋外鞭炮聲和煙花綻放時的聲音同樣給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個定格,定格住了當時的喜慶、祥和、和溫馨。
照我這樣講了,河南的春節(jié)似乎要很長,不錯,時間確實很長,但這也更加體現(xiàn)了我們河南人對家鄉(xiāng)風俗的喜愛之情。而我們也要更加保護這些風俗,使我們不斷延續(xù)下去,使子孫也能看到這中國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1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先后有二十幾個朝代在此建都或遷都,歷史文化積淀極其豐厚。千百年來,中原人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以自己淳樸的方式生活著,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
說起河南的民俗文化自然讓人首先想到少林寺,坐落在河南嵩山腳下的少林寺是中國的武術(shù)勝地。少林功夫作為中國功夫的典型代表,但它不是單單以“打打殺殺”為目的,而是偏重于禪宗少林。它的主題是“匡扶正義、除暴安良、追求和諧”,并向大眾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以及中原人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的精神。該劇的佛學精神引發(fā)了不同社會體驗的人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得《少林寺傳奇》超出了簡單的少林功夫的視覺效果。大型原創(chuàng)舞劇《風中少林》走出國門,將在美國進行兩年800場巡演。這也決定了河南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信仰。佛教信仰地主要以嵩山少林寺為代表。河南民間體育活動還有太極拳,太極拳發(fā)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村,是一種獨特的以技擊、健身和養(yǎng)生功能為一體的民間體育活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深受全世界人民的青睞,每年都有數(shù)以萬計的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太極拳愛好者前往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目前“陳式太極”已經(jīng)成為河南的一個著名文化品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讓人不得不提的還有河南的拜祖大典,河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祥地,是姓氏宗親祖根的重要發(fā)源地,保留著大量祖祭文化遺址。如商丘的火神臺、周口淮陽的太昊陵、新鄭的黃帝故里等。每年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著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前來這里祭拜。千秋一寸心聚合華人力“大風起兮云飛揚,吾土吾心吾歡暢,四海之內(nèi)皆和諧,吾思吾夢吾向往。”不管是隔著山,隔著水,這首《黃帝頌》傳達著一種力量。不管是華發(fā)滿頭的老人,還是盡享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這首意境深遠的《黃帝頌》讓他們魂牽夢縈。高揚的黃帝大旗召喚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祭祖尋根。仰韶文化是河南民俗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帶著淡淡蘋果清香的仰韶酒不知道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中原民間戲劇在全國占主流地位。河南地方戲劇種類繁多,有鑼戲、卷戲、梆子戲等,遍及全省各地,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甚至每個村子就有
自己的劇團,農(nóng)閑時在村子的空場地搭起簡陋的戲臺,全村人過節(jié)一樣熱鬧個三五天。主要劇種有豫劇、曲劇、越調(diào)、大平調(diào)、四平調(diào)、懷梆、宛梆、大弦戲、道情等。這些劇種富有地方色彩,不論是劇情內(nèi)容、唱詞念白、行韻甩腔均顯示出鮮明的地方性,泥土的芳香會滲透在每一個細節(jié)。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劇種之一,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jié)奏鮮明、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淋漓,大開大闔,音樂豐富多彩,表演風格樸實,富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觀眾人數(shù)在全國所有劇種中為最多。
除了這些劇種外,河南還有豐富的曲藝形式,河南墜子、大調(diào)曲子、河洛大鼓、三弦書等在全國也有較大的影響。河南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有古樸典雅的開封汴繡、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帶有豫西風情的稚巧的民間剪紙、帶有豫北風情的浚縣泥塑和泥猴張,以及李天華剪紙藝術(shù)等。開封的汴繡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和工藝特點,借鑒了蘇繡、湘繡等姊妹繡藝的長處,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的鄉(xiāng)土風味,具有色彩古樸典雅、繡工精致細膩等特點。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全國著名的年畫之一。帶有豫西風情的民間剪紙粗獷豪放、質(zhì)樸夸張,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風格。浚縣的泥塑和泥猴張造型古樸、色彩艷麗、惟妙惟肖。李天華剪紙藝術(shù)在中國的剪影藝術(shù)上獨樹一幟,他的剪影風格勁秀、清朗、瀟灑。中原地區(qū)還有很多廟會,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廟會和中岳廟會。中岳廟會源于古代統(tǒng)治者對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廟會進入鼎盛期,中岳廟會逐漸發(fā)展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中岳廟會會期長達10天,人數(shù)最多每天達20萬人次。廟會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鐵人等。廟會上還有舞獅子、旱船、高蹺、火龍舞等民間藝術(shù)舞蹈表演,還可見到具有濃烈信仰色彩的各種紀念品“吉祥物”,如各種長命鎖、玉如意、寶劍、葫蘆、香袋、避邪劍、生肖石等。我自己村莊就有一個廟,每逢農(nóng)歷三月,來自四面八方的三男信女都會聚集在這里。廟會期間還會唱戲,大多是豫劇。
正月十三河南寶豐還要舉行聞名遠近的“馬街書會”,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人便負鼓攜琴云集馬街。馬街雖小,卻是藝人心中的圣地。不論是曲藝名家,還是鄉(xiāng)村藝人,到馬街說唱,是一種化不開的'情結(jié)。藝人們說書亮藝,以書會友,切磋技藝,爭當書會狀元。無論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溪畔河邊,溝坎連著溝坎,戲臺連著戲臺,書攤挨著書攤。藝人們或臉對臉、或背靠背,打起簡板,拉起胡琴,傾刻便陶醉其中了。在這神奇的鄉(xiāng)音大舞臺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聽時神采飛揚,無人聽時自得其樂。他們以天為幕,以地為臺,風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臺書攤匯成一個波瀾壯闊的曲藝海洋。他們說古道今,唱者如在夢里,觀者如癡如醉。在千把胡琴,萬雙簡板的顫動中,藝人們演奏著世代相傳的鄉(xiāng)音大律,盡情地釋放和宣泄內(nèi)心的歡悅和悲苦。
河南的小吃可謂是遠近聞名。中原以面食為主。面條、饅頭、窩頭、餃子等,面條就有多種做法,撈面條、湯面條、漿面條、炒面、燜面、蒸面、燴面、拉面、刀削面等。享譽省內(nèi)外的開封小吃夜市里的風味飲食琳瑯滿目,味道各異,既有松軟味美的灌湯包,也有老年人愛吃的黃悶魚和油茶,還有年輕人喜歡喝的杏仁茶和冰糖紅梨等而地處豫西的九朝古都洛陽的小吃同樣有名,有余香滿口的漿面條。帶有豫東風情的棗山年饃外表精致,味道可口。省會鄭州的燴面湯香味美,口感勁道。全國知名品牌有道口燒雞、開封灌湯包、武陟油茶、魯山攬鍋菜等,這里還要特別提到洛陽水席,相傳洛陽水席起始于唐朝,歷史悠久,規(guī)模較大,一般是逢大事招待賓朋才用。土特產(chǎn)有“芝麻之鄉(xiāng)”駐馬店的小磨香油享譽海內(nèi)外。豫西西峽縣的獼猴桃純天然、無污染,清香汁多,被譽為“果中之王”省會鄭州的新鄭大棗個大、肉厚、汁多、味甜,馳名中外。河南民間舞蹈種類多,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其中包括獅子舞、龍燈舞、旱船舞、小車舞、高蹺舞、大頭和尚、對花鼓、二鬼扳跌等。這些民間傳統(tǒng)舞蹈豐富了民間文化生活,是民俗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另外洛陽更是花中之魁——牡丹的故鄉(xiāng)。
河南的民俗文化多的說也說不完,歡迎到我的家鄉(xiāng)河南來做客!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2
過年前的周末,爸爸抽空帶我去了坐落于陜西南路39弄(長樂村)93號豐子愷的故居。這幾天,突然想起豐子愷寫的“過年”一文,爸爸就翻出來,跟我介紹起了上海這地兒過年的民俗。
爸爸一邊饒有興致的讀著原文,一遍惋惜的說,很多民俗都漸漸淡了,沒了。其實,上海過年的民俗和浙江、江蘇大多是一致的。比如說,接送灶王爺(也有叫灶神或灶君菩薩)的習俗。他說道:“臘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天,大年夜回來。據(jù)說灶君菩薩是上天派下來監(jiān)視我們的.,每家一個。他們高踞在人家的灶臺上,嗅取飯菜的香氣。每逢初一、月半,必須點起香燭來拜他”。
然后,爸爸告訴我,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在公共使用的灶頭間會貼幾張“灶神”的圖片,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們會盛一大碗各種食物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再拿回家去吃。爸爸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笑著說,“記得灶王爺上天之前,要拿一點糖餅來,粘在灶王爺?shù)淖焐稀_@樣一來,他上去見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說話不清楚,免得把我們的做的小小壞事去告發(fā)了”。太有意思了,我哈哈大笑起來。
之后,爸爸又給我講了“臘月二十八打年糕”、“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十五拉兔子燈”之類的過年習俗,聽得我津津有味。原來我們上海過年有這么多習俗,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我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習俗,他給我們帶來歡樂、祥和、團圓的氣氛。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3
每一年都有許多節(jié)日,每個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最熱鬧的還是春節(jié)。大人小孩兒都喜歡過春節(jié),小孩子盼春節(jié)的主要原因是:有壓歲錢收。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
爸爸告訴我,新年要從小年就開始準備了,在豫東和豫南,都有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nóng)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做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jié)日,人們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斗上貼滿紅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在這之后就要準備年貨了,把新衣新褲買了,再買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比如鞭炮,新筷子等,這些辦完了,年貨就基本可以了。
下一步就是除夕了,除夕各地都要守歲,寓意著辭舊迎新。除夕最綠色熱鬧的就是放鞭炮了,到了晚上,天剛擦黑,就有無數(shù)的鞭炮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我和伙伴們的心也隨著鞭炮聲興奮起來。我們也下樓去,把鞭炮拿上,噼里啪啦的在天上炸開來。
第二天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能聽見吵吵嚷嚷的。有拜年的,有聊天的,到處都是喧鬧聲。聽爸爸說在他小時候,初一一大早要穿上新買或新做的衣服,吃完早飯,就“到處奔波”,主要原因是想展示自己的新衣裳,比比誰的好看。這天晚上還要放鞭炮有時放完鞭炮還沒玩盡興,會跑到鄰居家去。有鞭炮就和鄰居一起放,沒有就找一些啞炮再放一次。
初五過后,就算春節(jié)過完了也就沒有那么熱鬧了,大家也又都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4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風俗也有所不同。
什么吃餃子,放鞭炮,吃小菜,煮粥啦,等等。都為過年時各地風俗習慣。
河南鎮(zhèn)平,是一個稍微有些跟不上時代的地方,但這卻完好的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這個被綠色植物覆蓋的城市,第一次,便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內(nèi),飄出了過年的味道。
在茫茫無邊的田地中,矗立著一個墓碑,那就是整個田地的起源——我們的祖先。在田地中,他就如此安詳?shù)赝约旱奶锏兀砷L。太陽落下,但鞭炮聲卻仍舊如此,夜中的村子點上了一把火,順著小道,我們來到了祖先墓碑之前,草兒們雨后那獨有的`清香撲面而來。我們一行人無論男女老少,統(tǒng)統(tǒng)站在了墳?zāi)怪啊T谶@安靜的田地上放起了鞭炮,這是為了告訴祖先們,我們過年啦!一把格外明亮的火,燒在了墓前的一堆堆紙錢之上。
透過火光,我看見了每一個人臉上寫滿了鄭重。那火在我的眼中,悄悄地滅了,爆竹也放完了,田地上又恢復(fù)了安靜。我們在明亮紅火的鞭炮和孩子們的笑聲中享受著幸福與快樂。
村莊,在漸漸退去的鞭炮聲和笑聲中漸漸沉睡了……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5
老家的春節(jié),總是讓我很愉快。
老家是可以放鞭炮的,這也是我喜歡春節(jié)在老家過的一大部分理由了。
春節(jié)期間,老家大街小巷都有賣煙花、鞭炮的,我經(jīng)常買一大堆回去玩。有一次,我們喜歡上了用腳踩地上的摔炮。不知是誰先想出來的主意,把摔炮鋪在陽臺門口,當時正是晚上,陽臺沒燈,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看不見,更別說腳下了。一切準備就緒后,便讓弟弟喊媽媽過來。沒想到,由于我們一直在一旁”不懷好意”的壞笑,媽媽覺察到了什么,轉(zhuǎn)身走開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我們只好悻悻地自己去踩“雷”,當鞭炮的火光四射伴著我們的腳舞動的時候,剛剛的一點兒不“如意”已經(jīng)煙消云散。我們就這樣在陽臺興奮地玩了一個晚上……小的鞭炮我玩過,大型煙花我也喜歡。有一次,買回來了幾大箱煙花。大人們手里拿著打火機,把引線點燃后便立馬跑開。過了一會兒,五顏六色的煙花便在天空開了花。正當我看著天上的`煙花的時候,突然有人喊了一聲:“看,降落傘!”我向天上仔細一看,立馬發(fā)現(xiàn)了有什么在向下墜。啊!好多美麗的“小傘”呀!原來這種煙花沖上天還帶著一團軟軟的紙絮,當火藥在天空炸開后,這些紙絮也如仙女散花,從天空旋轉(zhuǎn)而下宛如降落傘一般,漂亮極了,浪漫極了!
過年最喜歡的還是紅包了。以前都是拜年的時候,小輩跟長輩討要紅包,長輩們圖開心吉利也很爽快大方。但說句心里話,這種“討”要紅包的方式真不如這幾年在手機上“搶”紅包快樂。一到了過年,家族群里就開始活躍了,我們也會拿回被爸爸媽媽關(guān)“禁閉”的手機,加入到搶紅包的行列,無論這些三姑六姨,叔叔,舅舅在哪里,只要他們有手機,在線,我們都可以通過手機送去語音祝福,最后總不會忘記關(guān)照:“賞個”紅包唄,只要紅包一出,就看誰的手快,網(wǎng)速快并且運氣好,緊接著就是截圖曬誰搶的多~有時候一連幾個紅包同時上,激動地你都不知道搶那個,有時一連幾個紅包你都慢半拍一分搶不到,開始懷疑人生~一個小小的微信紅包,也許就是幾元錢,但在除夕夜把我們整個家族聯(lián)系在了一起,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熱鬧”。
這就是我在老家過的春節(jié),我最喜歡的春節(jié)!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6
過春節(jié)嘍!過春節(jié)嘍!我期望已久的春節(jié)終于來了。我的爸爸媽媽提前辦好了年貨,家里煥然一新!就盼著今天過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嗑著瓜子,吃著糖果,抱著餃子,看著春晚的晚會。按照我們東北的傳統(tǒng)習俗,這餃子餡兒可是不能馬虎的`:餡兒里放硬幣,誰吃到誰就會財源滾滾;餡兒里放花生,誰吃到誰就會升官發(fā)財;餡兒里放糖,誰吃到誰的日子就會變得甜蜜蜜的。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晚上,在街道上每家每戶都會掛上亮堂堂,紅彤彤的燈籠,表示在新的日子里紅紅火火;大門上要貼鮮艷的紅色對聯(lián),表示祝福我們的日子會像對聯(lián)上說的那樣吉祥如意。到了晚上,餃子已經(jīng)就位。在那些白白嫩嫩的餃子中,只有10個餃子中有花生。爸爸把包好的餃子倒進沸騰的鍋里。過了一會兒,豐盛美味的飯菜擺在了桌上,餃子也一盤一盤的擺在桌上。家人們每個人都面帶笑容,高高興興的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只見那圓滾滾的餃子口水直流,我連忙夾了幾個餃子。媽媽和小姨一開始第一個就吃了雙花生,緊接著老爺、爸爸、哥哥、大寶和我都吃到了花生,一聲聲歡呼,一陣陣歡笑在客廳里徘徊中。等到晚上十二點兒,鞭炮聲一次次響起,我和哥哥都想下去玩,可媽媽說:“今天是你們的本命年呦!你們晚上不可以出去,不可以看星星和月亮!”媽媽說完,我們倆只能乖乖的繼續(xù)守歲了!收到了好幾個紅包的我覺得過年真好!不一會兒隨著鞭炮聲結(jié)束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圓滿落幕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的房間睡覺去了
我喜歡春節(jié),喜歡和家人團團圓圓的在一起。因為家里每時每刻都洋溢著幸福。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17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表示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這單元學習了十里不同鄉(xiāng),百里不同俗,那么家鄉(xiāng)風俗……
家鄉(xiāng)風俗?家鄉(xiāng)風俗?風俗很多呀!有春節(jié),有清明,有元宵……在這些節(jié)日中,我喜愛的既不是兒童節(jié)又不是中秋節(jié)而是端午節(jié)。端午的來源你們應(yīng)該不知道吧?那我來說說屈原投江吧!屈原投的.江死了人們?yōu)榱思赖焖衙讏F投入江中是為了不讓尸體被魚蝦吃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要干什么,包粽子,吃咸鴨蛋,難道你們以為就這樣,不!這不是重點而是他們的味道……一塊豬肉切丁,摻和些糯米再放些小豆豆,把他們扎好放入鍋中煮。煮好后開吃,先不說吃,那樣子就讓人垂涎三尺了,那香氣,氣味進入鼻子里就像掉進了無底深淵,再也飄不出來了!要上一口粽子,啊!這種感覺就像飛翔在緣分天空!色香味俱全了。你吃上一口后,你會懷念那種味道,忍不住還要多吃幾個。甜粽咬上一口后,那味道甜入了你的心頭,似乎甜入了骨髓,那味超爽!都這么說了,再也控制不住了,端午是要去情人節(jié)家串門的,送給女友,她吃上一口,那味道像你親吻她的嘴唇。
一說到咸鴨蛋,我簡直口水直流啊!把蛋洗干凈晾干,再二鍋頭里滾幾圈,放入鹽堆里滾一下,最后用保鮮膜,封鍋15天吃上一口蛋黃,好吃到流油。(蛋黃真的成了油)吃上一顆咸鴨蛋,可以吃上好幾碗飯。
不行啊,不行啊!再說我要瘋了,我要馬上跑去找外婆要。看吧!端午節(jié)是不是挺不錯的呢!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相關(guān)文章: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02-26
河南民風民俗作文(精選10篇)03-11
實用的河南民風民俗作文12篇03-11
河南的民俗作文02-26
民俗民風作文11-16
民風民俗的作文11-05
(經(jīng)典)民風民俗作文10-11
民俗民風的作文(經(jīng)典)10-12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4
[經(jīng)典]民風民俗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