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精選6篇)
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戶曉,并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今天就給大家具體講一下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 篇1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lián)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lián)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fā)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jīng)過匈奴占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fā)現(xiàn)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shù)厝硕眯倥挕堯q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zhàn)。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jīng)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fā)生了內(nèi)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chǎn)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chǎn)的細布。當?shù)氐娜苏f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xiàn)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fā),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shù)氐牟孔宕蚧貋砹恕?/p>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jīng)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lián)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wèi)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jié),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nèi)),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fā)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lián)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jīng)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yōu)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xù)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jié)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jié)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jīng)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 篇2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qū)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mào)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在經(jīng)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mào)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fā),(東漢時由都城洛陽出發(fā),)經(jīng)過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jīng)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jīng)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xù)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nèi)的長途商業(yè)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xiàn),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jīng)貿(mào)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jīng)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 篇3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西漢初年,有“三十六國”:南緣有樓蘭(鄯善,在羅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闐(今和田)、莎車等,習稱“南道諸國”;北緣有姑師(后分前、后車師,在今吐魯蕃)、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溫宿、姑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等,習稱“北道諸國”。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額和東西且彌等。它們面積不大,多數(shù)是沙漠綠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兩三萬人,最大的龜茲是八萬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從事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除生產(chǎn)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產(chǎn)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草苜蓿。畜牧業(yè)有驢、馬、駱駝。此外,還有玉石、銅、鐵等礦產(chǎn),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銅鐵鑄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國,雖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國國王以下設有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國設有幢仆都尉,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賦稅諸國,取畜給焉”,對這些小國進行奴役和剝削。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口。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一再打敗后,剛遷到這里不久。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
漢朝日趨強盛后,計劃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lián)合關系,又考慮西行的必經(jīng)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開征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張騫,漢中成國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于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jié),匈奴單于硬叫他娶當?shù)厝俗髌蓿呀?jīng)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于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nèi))。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后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于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nóng)業(yè)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nèi)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jīng)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產(chǎn)、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后,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后,由于張騫隨衛(wèi)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yè)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戰(zhàn)役。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后已經(jīng)與匈奴發(fā)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zhàn)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shù)千巨萬”,到了烏孫,游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jié)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后,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與里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mào)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 篇4
中國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為郎。武帝欲聯(lián)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jīng)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jié)。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jīng)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fā)現(xiàn),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nèi)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wèi)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lián)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shù),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chuàng)立首功。
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jù)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 篇5
老北京民間有三樣東西極為普遍,即是花盆、魚缸、石榴樹,可見北京居民對石榴樹的感情。石榴屬于安石榴科,在我國栽培歷史極久。傳說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住在安石國,住處門外有一株石榴樹,花紅如火燒,引得張騫好生奇怪。因為他從未見過這種開鮮紅花的漂亮的樹,所以常在石榴樹邊觀賞。遇上天氣干旱,他總怕石榴受不了,情不自禁地為它澆水,使它始終保持鮮綠的葉,開好看的花。
過了好久,張騫要回國了,一天夜里忽然有個穿紅衣和綠色裙子的姑娘來了。她對張騫說,聽說你要回國了,我想跟你一道走。張騫吃了一驚,以為是安石國的使女要跟他逃走。當時就拒絕了她的要求,那女子只好退出。
次日,張騫要走了,他對國王說,我什么都不要,只是想到我們國家沒有石榴樹,因此想把門口那株石榴帶回去,做個紀念。國王答應了,派人挖出石榴樹給了張騫。張騫在回來的路上曾被匈奴人攔截,但總算跑脫了身,但那株石榴樹卻丟失了。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親自率領官臣去迎接。張騫到時忽聽得后面有個女子在叫他:張使臣,你叫我追得好苦呀!張騫一看,此女子原來就是他在安石國時曾要求同他一起走的那個女子。張騫便問她為何要來這里?那女子說,你路中被攔,我不愿離開你,一路追來,是要報答你那些日子為我澆水救命的恩情。說罷,她不見了。一會兒,在她原來站的地方出現(xiàn)一株石榴樹。眾人見了都大吃一驚。張騫向漢武帝講明了事情的原委。漢武帝大喜,命人將石榴樹移栽于花園中。從此以后,中原大地有了石榴樹,以后廣為繁殖,遍及民間。
石榴的.花好看,紅的確像焰火。古代詩人對火紅的石榴花曾以諧趣的詩句形容:“游蜂錯認枝頭火,忙駕熏風過短墻。”說明蜜蜂把石榴花誤認為火光,趕緊飛過墻頭逃走。
石榴的果實也有特色,有紅石榴、白石榴和墨石榴,后者尤其有名。石榴的花也有白色的。石榴果實也奇怪,成熟的石榴果實,裂開時,那果皮雖質厚卻不能吃。里面無數(shù)的種子如瑪瑙般,能吃。能吃的部分是什么東西,有人誤以為是果肉,實際是種子的外種皮,外種皮厚,肉質多汁。而內(nèi)種皮卻堅硬如石子,不能吃。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 篇6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工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戶曉,并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牛郎和織女,帶回了天馬。時逢戰(zhàn)亂,國社動蕩,人民流離,憂國憂民的詩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這位“鑿空”西域,遠播國威,造福后世的名臣。
“西域”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斯坦,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張騫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當時,漢朝正在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其王被匈奴單于殺死,他的頭顱還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遷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又受烏孫國的攻擊,只好再向西南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
武帝了解這些情況后,想聯(lián)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
公元前139年,張騫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出發(fā)。一路上困難重重,但他們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jù)此地的匈奴騎兵發(fā)現(xiàn)。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jiān)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11個春秋,匈奴才放松了看管。一個月黑之夜,張騫一行趁匈奴不備,逃離匈奴。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他們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
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是,大月氏的國情已發(fā)生很大變化。他們遷到媯水流域后,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yè),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時,月氏人還認為漢朝離自己太遠,不能聯(lián)合起來共擊匈奴。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于公元前128年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qū),改道向南。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jīng)莎車(今新疆莎車)、于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qū)。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被扣押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內(nèi)亂,張騫帶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3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的情況匯報后,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賜甘父為奉使君。張騫自請出使西域,歷經(jīng)艱險,前后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經(jīng)典故事06-21
歷史的名人故事12-13
探險家張騫小學作文02-25
有關孫權的歷史故事10-09
關于先禮后兵的歷史故事10-09
關于孔子的歷史故事10-22
歷史成語故事03-08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2-16
蘇聯(lián)戰(zhàn)爭歷史故事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