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jié)作文:我的父親母親
父母均是耄耋之年的人了。而我現(xiàn)在,竟也不能陪伴在其左右。今天提起筆來,就想寫寫他們的故事。
父親年近九十,身體也還算硬朗。只是血糖偏高,而正是因為受這一點的困擾,父親的耳朵不是很好。每次回老家,總是要對著父親的耳朵大聲叫上幾句話,父親再辨認一會兒,才能認出我這個兒子。其實與父親一年也就見上兩三次面,而每次見面也無非就是帶他老人家出去洗個澡,吃個飯。但是,父親每次都表現(xiàn)的很滿足。而這種父子情,對于我來說,是何等的珍貴,卻也帶著些許無奈。
出生于解放前的父親,可謂是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一路走來。父親當過兵,為了共和國的安寧,父親曾在福州海防前哨站崗巡邏。而讓我感受最大的,則是他為子女辛勤操勞的一生。父親到了八十歲時,才逐漸放下手中的勞作。
父親一生簡樸,向來與煙酒無緣。在我的印象里,父親總是穿著我們換下來的舊衣服。然而,他對我們的要求卻是十分嚴格,甚至是嚴厲的。以至于我們從小,對父親都有一種畏懼感。記得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父親的一巴掌》。現(xiàn)在想想,那就是愛的一巴掌吧。后來這篇文章還被收錄到了一本課外書中,想來,那本書的編輯也希望更多的人去理解“父親的一巴掌”吧。漸漸的,我們都長大了,父親也似乎不那么嚴厲了,我們開始更多的接觸父親,親近父親。原來,父愛是這么的博大和寬廣,又是那么的溫暖與慈祥。在我的印象中,“付出”就是父親的標簽吧。
父愛就像是一座山,給予孩子們希望:父愛就像一面旗,指引著孩子們的方向:父愛就像一棵樹,為孩子們遮蔽著風雨。
談到與父親之間的遺憾,那就是我曾經(jīng)許諾父親,帶他到上海的虹口,帶他去福建的福州,也就是他曾經(jīng)當過兵的地方。父親嘴里常常念叨著,然而卻因為我的種種原因也可以說是借口,至今沒有實現(xiàn)。哦,對了,我曾經(jīng)還答應(yīng)過父親替他聯(lián)絡(luò)到幾個之前的戰(zhàn)友,后來,也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也許,這恐怕是我這輩子對父親最大的愧疚吧。
母親比父親小上幾歲,出生于書香世家。外祖父是鄉(xiāng)里的文化人,卻因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只把二舅和四姨供到了大學,當然,他們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都成了名校畢業(yè)的高材生。母親就似乎沒有那么幸運了,12歲時才進入小學。然而母親卻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完成了五年級的課程。后來,有了一個參加民辦老師考試的機會,外祖父就陪著母親步行十余里去參加。考試結(jié)束后,主考官就對外祖父說:“老爺子,可以回家了,您的女兒考上啦。”母親沒有仔細給我描繪過的當時的心情。但是,從她每次講起這句話時的語氣和表情就能體會到她當時的興奮與喜悅。之后,母親便被分配到一所學校,教授一年級課程。后來,母親又被分配到一所師范學校進修了兩年。這也是在她記憶里,很快樂兩年吧。母親一生從教三十余年,培養(yǎng)了幾代學生,如今又做起了父親的專職保姆,每天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
母親熱衷于公益事業(yè),即使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還仍然堅持每天去村頭的大云寺(我們當?shù)氐奈幕瘡V場)做義務(wù)的管理員。活動中心的榮譽碑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父母親的名字。
母親身體尚好,這個年齡還騎著自行車到處亂跑。有一次,一大清早騎車,被路邊的石子絆倒,幸好沒有傷到。但是,我們子女還是批評了她。讓她慢一點,更不要在單手騎車。她老人家卻淡定的回了一句“沒事,有菩薩保佑呢。”不過,之后她還是聽從了我們的意見,之后騎車便小心多了。
母親與我們的之間的聯(lián)系也許就是電話吧。每天晚飯后,母親最大的奢望就是聽到家里的電話鈴聲響起。因為,在她心里,那是來自兒女的聲音。父親常常告訴我們,每一次電話聲響,母親都會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像個孩子一樣跑過去接電話。其實,每次通話的內(nèi)容都不外乎家長里短,電話的最后,母親也不忘說“過兩天不忙了,就再打過來。”冷冷的電話線,傳遞的卻是暖暖的親情。記得曾經(jīng)有人說過“父母在的地方,是家;父母離開了,那里便也只能稱作故鄉(xiāng)了。
龍應(yīng)臺對于父親,寫的是長長的《目送》,朱自清對于父親,寫出了暖暖的《背影》。而我,不想有太多的修飾和比喻。既然是寫我的父親母親,那就便叫做《我的父親母親》吧。在母親節(jié)即將到來的時候,謹以此文獻給全天下的父母,祝天下所有的父母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