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劉禪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劉禪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和一些影視作品中,劉禪一直都是作為一個昏君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他碌碌無為、平庸無能,這種觀念持續(xù)了幾百年。其實歷史上的劉禪并非真的扶不起,這頂帽子也可以被摘去了。
劉備去世后,劉禪登基稱帝,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國力日漸強盛。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后蜀國國力日衰,后來魏國大舉進攻蜀國,劉禪不戰(zhàn)而降。他和降臣被迫遷往洛陽,被封安樂公,我們會說劉禪膽小懦弱,但劉禪前后在位共41年,是三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蜀國投降后,魏軍也并未進行殺伐,蜀國百姓依舊安居樂業(yè),所以不戰(zhàn)而降,應是劉禪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的決定。
劉禪不僅不昏庸,還很有智慧。《三國志》中劉備在遺詔中告訴劉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丞相贊嘆你的智慧度量不一般,這是我沒想到的,如果真的是這樣,我也沒有什么擔憂的了。你更應該勉勵自己從而做得更好。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以陳壽的治史原則,斷然不會無端溢美;以諸葛亮的.人品學識,也不會輕易阿諛。由此看來,劉禪并沒有我們所想的那么昏庸。
《魏略》中也有記載,魏國大將軍曹爽死后,夏侯霸畏于司馬氏父子,走投無路之下逃往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為了消除兩家過往的恩怨,劉禪一臉真誠地說,“卿父遇害于行間耳,非吾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話便使昔日仇敵成為自己部下,可見劉禪有多么智慧了。
至于我們所熟知的“樂不思蜀”的典故,《漢晉春秋》是這樣說的:一天司馬昭宴請蜀國降臣,并安排了四面蜀歌。唱蜀地的歌曲,跳蜀地的舞蹈,蜀國群臣看到此情此景,思鄉(xiāng)之情難以抵擋,滿座重聞皆掩泣。唯獨劉禪在那兒神情自若,不悲不憂。司馬昭很是好奇,便問安樂公思蜀否?劉禪淡淡地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司馬昭和魏國大臣們都笑起來,說諸葛亮在世,都不一定能輔佐好,更何況是姜維呢?我們后人也會笑他傻,聽到故鄉(xiāng)的樂曲,竟一點兒也不悲傷,著實是一位昏君。其實劉禪內(nèi)心不苦嗎?但他為何不表現(xiàn)出來呢?但是我們想想,如果他是拉著司馬昭的手痛哭流涕說,“我沒有一天不想念蜀國”,那結(jié)果又會怎樣?讓我們想想南唐后主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還不是被一杯毒酒賜死了。或許劉禪看透了司馬氏的為人,仔細思量后決定表現(xiàn)出一種“沒心沒肺”,況且他身后還有整個蜀國百姓,他不得不為他們著想,于是他便重現(xiàn)他父親當年青梅煮酒時的睿智,一句“樂不思蜀”便避免了生靈涂炭,蜀國得以保全。
時間是公平的見證人,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樂不思蜀的故事逐漸呈現(xiàn)出真相。
劉禪可謂是真的大智若愚,他頭上“昏君”的帽子也可以摘去了。
【我心中的劉禪作文】相關文章:
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04-24
說劉禪作文1200字07-15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04-15
小饞貓劉禪800字的作文06-23
歷史典故: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11-15
我心中的我作文11-25
我心中的作文07-31
我心中作文05-28
我心中的作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