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設計】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夠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災難是傲骨的乳娘,禍患則是人杰的乳汁。”
加拿大物理學家羅伯特在進行環(huán)球考察時,來到智利北部一個十分干旱而又荒涼的小村子。他發(fā)現一種奇怪現象:這里除了蜘蛛沒有任何生物。蜘蛛四處繁衍,生活得很好。蛛網處處密布。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環(huán)境里生存下來呢?他借助電子顯微鏡,他發(fā)現這些蛛網有很強的親水性,極易吸收霧氣中的水分。而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這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有的只是絕望的思維。只要心靈不曾干涸,再荒涼的土地,也會變成生機勃勃的綠洲。
讀了這段文字,引發(fā)了你的哪些聯想與感悟,請自主確定立意,自主命題,自由選擇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闡釋】
這個材料要大家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聯系地看問題,發(fā)展地看問題。面對絕境,很多人習慣性地只看到“絕望”,而看不到絕境中潛藏的“機遇”“希望”“轉機”。“絕境”實際上包含著“絕無希望”和“天無絕人之路”。寫作時我們圍繞“面對絕境怎么辦”來展開思考:
沒有人愿意遭遇絕境,但是絕境常常不邀而至。我們可曾想過,其實,“絕境”一直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絕望”與“希望”。只是我們習慣性地只看到“絕望”而不看到“希望”。絕境已經存在,不要嘆息、不要沮喪。絕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臨絕境后,屈服于現實,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力量和勇氣,也失去了另辟蹊徑、創(chuàng)新思維的膽識。如果有“絕境就是希望”的精神,有背水一戰(zhàn)、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氣與膽識,不斷追求探索,在絕境中就能尋求到柳暗花明。所以對于凡夫庸子來,絕境即死地;但對那些懷有堅定信念和遠大抱負的人而言,只不過是眼前必須跨越的險障,因而生活中常常有絕處逢生的好戲。
【寫作點撥】
寫作這篇作文,重在寫清楚由“走出絕境”的過程,即是怎樣由“絕境”轉化為“勝境”的,要把轉化的過程詳細地敘寫清楚或分析透徹,切忌簡單地結論式的敘寫,或是生拼硬湊材料,或是無病呻吟空發(fā)議論。
【立意提示】
1、 奮斗,是走出絕境的鑰匙;
2、 不斷追求探索,絕境就會轉化為勝境;
3、 增強自信,機智應對,沖出絕境;
4、 抓住時機,改變策略,絕處逢生;
5、人的絕境不在于客觀環(huán)境的惡劣,而在于“心死”,在于缺乏希望。可以說,有希望才有可能有光明,才可能走出絕境;沒有希望只能一片黑暗,只能被絕境吞噬。
6、毅力和智慧是希望成為現實的橋梁。如果人處于絕境之中光有求生的希望,卻不善于開動腦筋,或者想出了走出去絕境的方法,卻沒有毅力去實踐,恐怕也只能死在“絕境”之中了。
7、人要走出絕境戰(zhàn)勝困難,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或外界因素上,首先要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等靠要只會錯失良機,使希望成為絕望。
【失誤警示】
1、審題不準。
2、材料陳舊。這次考試中同學們運用材料出現了撞車現象:大多數同學用的是司馬遷、蘇軾、史鐵生、張海迪、洪戰(zhàn)輝、邰麗華、霍金、海倫?凱勒、愛迪生、貝多芬等經典材料。這些材料不是說不能用,而是用的人多,給人以陳舊之感。要考場作文中,選擇新鮮的別人尚未用過的論據是金子,別人已用的論據你能變換角度去用是銀子,別人經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所以,最好能避開離現實較遠并容易“撞車”的屈原、司馬遷、陶淵明、蘇東坡等系列的“石子”材料,盡量選用新鮮、典型的材料作論據。
其實,大家只要圍繞話題廣開思路,貼切的論據比比皆是。例如,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的絕地反擊,力挽狂瀾;男籃世錦賽賽場上,面臨淘汰16強的危機,千鈞一發(fā)之際,王仕鵬背水一戰(zhàn),壓哨遠投,絕殺斯洛文尼亞,力挽狂瀾;戰(zhàn)場上,危機四伏,諸葛亮機智演繹空城計,讓司馬懿15萬魏兵退避而去,絕處逢生;商場上,海爾集團以“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的市場觀念,“要么不干,要干就要爭第一”的品牌意識,“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要求,“用戶永遠是對的”的售后服務理念,“創(chuàng)中國的世界名牌”的發(fā)展方向等作為企業(yè)的核心文化,在短短的18年間,從一個瀕臨破產的街道小廠,一躍發(fā)展成為中國最著名的企業(yè)之一。可見,論據有的是,關鍵在于你是否打開了思維的窗口。
3、中途易轍。
4、文體不明。
【素材倉庫】
(一)名人名言
1、想像你自己對困難作出的反應,不是逃避或繞開它們,而是面對它們,同它們打交道,以一種進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奮斗。
2、狂妄的人自稱命運的主人,謙卑的人甘為命運的奴隸。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他照看命運,但不強求,接受命運,但不卑怯。走運時,他會揶揄自己的好處。倒運時,他會調侃自己的厄運。他不低估命運的力量,也不高估命運的價值。他只是做命運的朋友罷了。(周國平)
3、人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希望是精神的細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能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趙鑫珊《人是什么》)
4、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的機遇,只是我們不曾想起。“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這就是成功之道。
5、強者是知難而進,弱者是見難就退,最后只能畫餅充饑。
6、只有一個歷經絕望的人才知道天堂的滋味。天堂不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在我們心里。